第一章 导论
一 新工人:从治理的对象到变革的力量
二 变化的抗争政治
(一)与“日”俱增
(二)守卫底线
(三)毕其功于一役
(四)反叛工业帝国
(五)迷思:工人抗争政治的走向及其形成动力
三 新工人团结的谜题:基于经典理论的重新审视
(一)自在到自为:阶级形成的宏大叙事
(二)劳工的力量:从结构利益到结构力量
(三)国家的规制:从代言阶级到操纵阶级
(四)生产的政治:从生产关系到生产中的关系
(五)社会-文化的构建:从工厂影响社会到社会影响工厂
四 重拾工人的社会生活
(一)民国工人的启示
(二)重新挖掘社会生活之于新工人团结的潜力
五 生活形态:分析维度与政治效果
(一)分析维度
(二)生活形态与集体抗争类型
六 资料与方法
七 篇章结构
第二章 新工人生活经历的变迁
一 代际变化:生活方式与集体倾向
(一)代际与生活方式的转变
(二)代际与集体倾向
二 城市生活经历的变化:基于同期群的考察
(一)生活方式的变化
(二)信息视野与集体倾向的变化
三 结论
第三章 老一代工人的生活经历与生计压力
一 原子化的底线型抗争
(一)从生产到生活
(二)集体抗争过程
(三)尾声
(四)小结
二 地缘-同事关系为基础的底线型抗争
(一)从生产到生活
(二)集体抗争过程
(三)尾声
(四)小结
三 认同的边界:地缘团结模式的比较
(一)表益厂:分裂的团结
(二)广泛的团结与分裂的团结:两厂抗争模式比较
四 老一代工人的生活政治
第四章 开启新的抗议模式
一 同事-同学关系为基础的增长型抗争
(一)从生产到生活
(二)非正式抵抗
(三)离职趋势
(四)团结的文化
(五)集体抗争过程
(六)尾声
二 代际与团结文化:汽新厂与汽瑞厂的比较
(一)类似的生产安排与不一样的生活形态
(二)汽瑞厂的集体抗争过程简述
(三)汽新厂与汽瑞厂团结模式的比较
三 生活与抗争政治的转型
第五章 抗争行动的团结限制与暴力转向
一 原子化的底线/增长型抗争
(一)从生产到生活
(二)集体抗争过程
(三)尾声
(四)小结
二 群体性骚乱
(一)从生产到生活
(二)集体抗争
(三)尾声
(四)小结
三 新生代工人的集体抗争模式及其未来走向
第六章 从生活经历挖掘劳资关系转型的动力
一 生活经历变迁与集体倾向的变化
(一)生产与生活体验的再造
(二)经济与制度诉求的提升
(三)身份与群体认同的转变
(四)实用主义团结文化的形成
二 生活经历变迁与集体抗争动员资源的形成
(一)团结纽带的转变与艰难发育
(二)互联网动员的迅速发展
(三)集体行动中的生活烙印及其开放性
三 生活形态的系统性根源
四 工人抗争与世界工厂劳资关系的转型
五 讨论:形成中的“生活政治”
(一)内迁、区域性劳动力市场构成、社区生活形态与抗争政治
(二)工业化经历与工人抗争政治的演变
(三)非正式用工、生活形态与抗争政治
(四)产业组织方式、关系形态与抗争政治
(五)社会生活、团结形态与对基层工会控制权的争夺
(六)留守经历、新生代工人与农民工生产体制的系统性危机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