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经济转型和民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51327
  • 作      者:
    赵人伟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赵人伟,1933年3月生于浙江金华,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
  1957-1979年期间先后任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1979-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1985年至今任该所研究员,1990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1985年7月-1988年10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1988年10月-1991年3月任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经济研究》杂志主编。先后于1982年1月-1984年2月在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1992年8月-1993年3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UCR)、1996年4月-1996年8月在德国杜伊斯堡大学、1997年5月-1997年7月在英国牛津大学万灵学院做访问学者。
  1986年至今,任中国比较经济学研究会副会长。
  曾三次获得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经济学奖,分别为1984年(计划和市场问题研究)、1986年和1994年(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2006年8月被授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展开
内容介绍
  《学部委员专题文集:经济转型和民生》汇集了作者赵人伟关于经济转型与民生问题的经典论文,《学部委员专题文集:经济转型和民生》收集了作者关于经济体制转型于经济发展转型、经济转型中的计划和市场以及经济转型中的收入分配、财产分布和社会保障三个部分的论文,作者就经济转型和民生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这些观点对于我国经济改革和转轨,居民收入分配改革等,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对于后世学者也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二收入分配和财产分布问题的探索
  收入分配领域是我的研究工作持续时间最长、耗费精力最多的领域。这一领域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直持续了大约二十年的时间。由我主持的收入分配课题组对城乡居民的收入在1988年和1995年进行了两次全国性的调查;进人21世纪以后,课题组转由李实主持,我退居二线任顾问,在2002年和2007年又作了两次全国性调查。在这些调查基础上所进行的研究及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在收人分配领域以及在进一步引申的财产分布领域所做的研究及其成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方法的转变
  1.从拨乱反正转向理论实证
  在粉碎“四人帮”以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学界曾经对按劳分配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当时讨论的主要议题是要不要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资产阶级法权还是无产阶级法权、按劳分配是不是产生资产阶级分子的基础,等等。这些讨论在拨乱反正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当时的主要精力放在经济体制转型问题的研究上,没有直接参与这方面的讨论,不过仍然十分关注这一讨论。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经济体制转型的研究中,我从东欧改革的文献中借鉴了一些对传统体制进行实证分析的经验。于是,我试图把这种实证的方法运用到收入分配领域的研究中来。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对传统体制下工资和价格基本双冻结给不同代人所产生的不同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特别是对青年一代的不利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我在《经济研究》上发表了《劳动者个人收入分配的若干变化趋势》一文,明确指出:在工资长期冻结的情况下,表面上似乎在冻结面前人人平等,但实际上会在老中青三代人之间产生代际的或纵向的收入分配失衡。这种分析无疑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冻结政策进行了科学的总结,为经济改革的必要性和经济改革的方向提供了理论支持,可以说是在上述拨乱反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这种向实证分析初步转变的探索得到了经济学界同行的肯定,并因此而在1986年获得了第二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1991年英国出版的InternationalJouljhalQSocialEconomics还专门译载了这篇文章。
  2.从理论实证发展到经验实证
  不过,我随后不久就发现,这种没有数据支撑的实证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当我听到国外有的经济学家对东欧改革文献中的一些没有数据支撑的实证研究批评为“实证非实证”时,才恍然大悟:没有数据支撑的实证只能称之为理论实证;有数据支撑的实证,即经验实证,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实证。因此,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我在收入分配领域的研究上才逐步地走上了经验实证的道路,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例如,我在分析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的一些特殊现象时指出,在双重体制并存的情况下,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平均主义和收入差距过大并存的现象;在我国经济转型的特殊条件和特殊的政策背景下,城乡居民收人差距出现了先缩小后扩大的情况;在改革的重点转入城市以后,城市职工收人结构中出现了工资部分相对缩小和工资外部分明显扩张的现象。这些有数据支撑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国际上,我和李实主持的课题组所提供的数据甚至有一个专有名词:Chips(ChinaHouseholdIncomePro—jeets)。我和李实还因此而在1994年获得第六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
  (二)对收入分配状况及其原因的分析
  收入分配状况:从平均主义盛行到收入差距过大。
  我认为,改革以前的中国是一个均等化程度很高(或不平等程度很低)的社会。同时,在收入分配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平等因素。这种平等中存在着不平等,不平等中又存在着平等的状况,说明了中国社会经济状况的复杂性。总的来说,平均主义盛行仍然是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起点。
  ……
展开
目录
自序学术自述
第一篇 居民收入分配和财产分布
劳动者个人收入分配的若干变化趋势
当前收入分配中两种现象的反差
我国转型期中收人分配的一些特殊现象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城市、农村和区域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来龙去脉
建立“不进则退”的税收理念
中国居民财产分布研究
收入分配、财产分布和渐进改革——纪念《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创刊20周年
重视居民财产及其收入的意义
关注收入分配中的纵向失衡问题

第二篇 计划和市场
论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计划和市场关系的几个问题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机制
我国计划和市场问题讨论述评
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实物化倾向
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中所遇到的若干困难
总结经验,继续前进——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的再探索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和经济转型印象

第三篇 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转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总体设想
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双重体制问题
对1985年“巴山轮会议”的回顾
布鲁斯教授谈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
布鲁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理论
科尔奈经济思想研究——对科尔奈若干经济学著作的解读
曼德尔经济理论简析——简评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十五至十七章
改革中的中国经济体制——经济改革十年的回顾
中国经济改革二十年的回顾与展望——特点、经验教训和面临的挑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三十年断想
关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问题——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会议的一些印象和感想
总结省域经济转型的有益探索——评方民生等著《浙江制度变迁与发展轨迹》一书
中长期发展规划借鉴国际经验的问题——解读《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和转型:国际视角的思考与建议》
经济学人的探索和转型

第四篇 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
从经济转型看中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以瑞典为代表的福利国家的转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对东欧国家卫生部门改革的有益探索——读科尔奈等著《转轨中的福利、选择和一致性》一书
对我国农村医疗改革的十年探索——读《减轻经济全球化中的健康脆弱性:中国农村案例研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