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空间实践与文化表征:侗族传统民居的象征人类学研究:a symbolic anthropological study on traditional dwellings of Dong nationality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5133291
  • 作      者:
    赵巧艳著
  • 出 版 社 :
    民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赵巧艳,1975年6月生,汉族,广西桂林人,中共党员。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管理系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会员,中国侗学研究会会员,广西民族学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空间社会学、人文地理学、旅游人类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项、省级项目2项,作为第一成员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4项,市厅级课题3项。在《人文地理》《中央民族大学学报》《思想战线》《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广西民族研究》《云南社会科学》《妇女研究论丛》《探索》《贵州民族研究》《青海民族研究》《经济问题探索》《长白学刊》《戏剧文学》《文化遗产》等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的研究成果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桂林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各1项,参与的研究成果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桂林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各1项,所撰写的博士论文获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度优秀博士论文。
展开
内容介绍
  《空间实践与文化表征:侗族传统民居的象征人类学研究》以侗族传统民居的文化阐释为切入点,选择侗族传统民居从建造到使用全过程所隐含的象征表达作为研究内容,采用象征人类学研究范式与分析框架,通过对核心田野点——广西桂林市龙胜县乐江乡宝赠村的深入调查,以及其他侗族聚居区的广泛考察,分别从建造仪式、空间格局、象征符号、象征秩序和观念意象等多个层面,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侗族传统民居表征空间形成的实践脉络,以及民居空间意义的表征方式,并在最后反思了现代背景下侗族民居空间文化表征的演化趋势与重构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1.研究缘起
  从象征人类学角度研究侗族传统民居得益于导师的启迪和指导。进人中南民族大学以前,我的学习和工作经历都跟象征人类学没有发生过交集,在民族学方向的知识积淀也比较薄弱。考虑到自己的专业劣势,本着“笨鸟先飞”的指导思想,开始博士阶段学习后的第一个学期,我在努力汲取人类学和民族学专业养分的同时,就着手思考博士论文的选题方向。根据自己硕士阶段的研究关注重点和硕士论文题目,我曾经在其他方向思考了几个选题,可是都没有得到导师的认可;想偷懒甚至“耍巧”让导师指定一个研究方向或者论文题目也没有最终“得逞”。每次看到自己辛辛苦苦,甚至还有一点点自信的论文选题最后被——“枪毙”,我对自己的研究能力也开始越来越失去信心。导师也注意到了我思想状态方面的变化,给了我最后一次机会——一周之内拿出三个论文选题的题目和细致到三级目录的论文提纲。我满以为这次无论如何导师总会同意三个选题中的一个,于是用一种近乎拼命的姿态按时完成了任务。可是当我将三个论文提纲交给导师时,从导师的脸上我明白自己这一次的努力又无果而终了。看到我心里着急但又总是找不到正确方向的痛苦,导师也放弃了再次考验我的尝试,而是将他深思熟虑的结果告诉了我。他从我在城市规划、建筑工程的专业背景和曾经在建设系统工作十几年的经历出发,结合当前建筑(包括聚落、民居)领域人类学研究的现状,提醒我可以考虑选择从象征人类学角度研究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意义。导师的一席话真如醍醐灌顶,一语惊醒梦中人。到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优势。
  除了我个人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为我选择少数民族民居的象征内涵作为研究对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外,我的家庭背景则更加坚定了我的选题方向。从我爷爷开始,我们家三代人的工作和生计都与建筑有关。我爷爷既是村里及周边村有名的砌匠师傅(即建房的匠师)和木匠师傅,又是很受大家信任的风水师傅和民间仪式操演者。我父亲继承了爷爷的手艺,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亲的建房和木工手艺。所以从记事起我的生活就一直和建筑密切相关。后来,我和我弟弟在学校的专业又都是建筑工程。在此还需要提到的一个人是我母亲。原本母亲只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可是在1992年下半年的一天,她通过后天的“感应”突然就变成了一名巫师,从那以后,她就一直热衷于农村“仙娘”(即灵媒)的职业,并且很快就成为我老家那一带有名的仙娘。然而,尽管在我的记忆里充斥着许许多多的盖房、木工、神鬼、祭祀、风水等场景的感性认识,而且我自己也在建筑及相关行业工作了整整十一年,可是我却并不了解农村建房的一整套细致的建造与仪式程序,更不能理解我母亲经常“表演”的那些人鬼对话的物品与语言。与过去的懵懂不同的是,当导师启发我从象征人类学角度阐释少数民族建筑时,那些曾经觉得神秘。甚至有些无聊的场景似乎一下子变得实在而充满意义起来。随着记忆闸门的不断抬升,以及随后几天的文献查阅,我似乎真的感到这个选题不仅从理论上有较好的研究意义,在实践上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而且我对这个方向的研究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储备,于是我初步认同了导师的选题建议,并且还想当然地认为这一次凭自己的努力应该可以达到导师的要求。
  然而我却差一点再次成为盲目自信和乐观主义的受害者。当我真正沿着选题方向深入查阅已有研究进展,并着手拟定三级提纲的时候才发现,这个选题方向远比我当初预想的难度要大得多。首先,我低估了象征人类学研究的系统性要求。在我以前的研究经历中,大多数时间思考的都是对策性的应用问题,对有原创理论或者说系统理论要求的问题涉猎较少,而象征人类学研究的系统性要求,远远超出了我曾经的经验与自信,甚至一度使我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其次,国内外象征人类学的研究历史虽然源远流长,可是专门针对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的象征人类学系统研究却非常之少,即使单独针对其中某个环节(如仪式、布局)或局部空间(如伙房、神龛)的研究也不多见,参考文献的稀少意味着找到正确的研究思路都非易事;第三,我自身在象征人类学和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方面的知识储备仍然过于单薄,能否应对如此高难度的一项挑战还有待检验。
  ……
展开
目录
前言
Preface
导论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回顾与文献综述
第二章 宝赠侗族传统民居概述
第三章 建造仪式与象征表达
第四章 家屋格局与象征蕴义
第五章 民居建筑与符号象征
第六章 二元对立与秩序象征
第七章 象征渊源与观念意象
结语:空间·实践·表征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