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民军队中的上海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113374
  • 作      者: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人民军队中的上海兵”征文活动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警备区政治部、上海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单位联合举办,为纪念建军85周年而开展。来稿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质朴的情感、生动的笔触,从一个个侧面展示上海兵在革命队伍中,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捍卫国家独立、主权和尊严,保卫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人民军队中的上海兵》从270余篇征文中精选出90余篇集结出版。
展开
精彩书摘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报务员
  我生于上海,1950年在民立中学读高二时,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加军干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1年1月5日批准入伍,分配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三通信学校,学习无线电报务,5天后随部队赴南京。
  1952年秋,我随同二十多位同学,分配至第24军,我和其他三位同学留在军部,其余的同学分到各师部和团部。然后,随中国人民志愿军24军赴朝参战。24军是一支英雄的部队,解放战争中打孟良崮战役的主攻部队。
  入朝前,24军军部驻扎在上海松江县,在这一个多月里,天天练习紧急集合、打背包、打绑腿、急行军。同志们都不怕累,不叫苦,积极备战,情绪高涨。后奉命从松江出发,经过几个昼夜的长途行军,到达沈阳转向东一路经丹东(对岸是新义州),一路经辑安(对岸是新安州)入朝。
  我住在东北辑安,美军飞机天天轰炸鸭绿江大桥,快到我国的边境。入朝后千里行军,一路上如遇美军飞机,我们都是把棉大衣反穿成白色,匍匐在地上和周边的白雪形成一色,以利伪装。途中经过临时坑道,非常潮湿,就铺一块油布休息,虽然脚上都起了泡,有时还出了血,但是同志间总是相互鼓励,坚持、坚持、再坚持,谁也不愿意上汽车,女同志也一样,把困难给自己,把方便给别人。最后,我军到达朝鲜的沙里流道德洞一带。
  在朝鲜战争中的解放军汽车司机,他们的技术和胆量可真了不起。他们都是晚上开车,不能开车灯,在崎岖的山路上盘旋,总是把人员和军用物资安全地送到目的地。
  我在无线电台工作,很繁忙,加队长一起共三个报务人员。作为一名报务员,手指、手腕要非常灵活,“快手”发报速度每分钟要在110个符号以上,抄报时思想要高度集中,每分钟130个符号以上都要抄对,经过电台实际工作锻炼,要在天气恶劣、强干扰情况下,能收到微弱的信号。我们入朝时,用的是从国民党那里缴获的5W收发报机,可想而知,当时的设备是多么的落后。电台是24小时昼夜不停地工作,对上越两级是志愿军总部、兵团部,对下是师部、团部。收发电报数量很多,如平均每天收发十几份电报计(遗憾的是当时没有统计),一年一个电台就要发五千份左右的电报,要做到电报都能发出去,收报都准确无误。发报时,手摇发电机加了负载,特别重,摇机员摇得浑身大汗。有一位老摇机班长,年纪已很大,摇得也吃力,我有空时,就帮他们摇手摇发电机,一方面帮助别人缓一口气,同时也锻炼自己。有时候在摄氏零下20度,深夜收到电报后,和电台的通讯员,翻过小山头送到译电员处,整个送报过程中要胆大心细,才能很好完成任务。
  有一次,美军轰炸我们的部队,我们的电台队长,是一位抗日战争的老干部,非常有战斗经验,带领整个电台人员和设备,往山顶上跑,躲在一大片大松树下面。美军的飞机不能俯冲,就用飞机上的机枪乱扫一阵,哒、哒、哒,最近的距我们仅一米半,但是我们的机器设备完好无损。可惜,我们的机要组译电员是往坑道方向跑,被敌机机枪和火焰弹封锁了坑道口,其中一名译电员受伤,一名译电员牺牲。他叫小范,牺牲时年仅18岁。
  我军接替二野15军(15军是胜利打完上甘岭战役的部队),驻扎在五圣山平康地区,进行夏季反击战。友邻部队是23军、46军、40军等部队。正面的敌人是美2师和美3师,李承晚的首都师,我志愿军准备了大量的炮火,晚上以密集的炮火射向敌军阵地。每天晚上都能看见对方阵地上一片火海。一直打到夏季反击战胜利,打垮了李承晚的首都师,俘获了首都师的副师长等高级军官,并且将停战分界线向三八线以南推进了一大步,逼使美方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1953年7月27日晚上,我们都集合到军部大礼堂,首长宣布停战协定于当晚24时生效。正在宣读时,美军的飞机还在上空盘旋,当然没有捞到什么,无功而返。24时,停战协议生效,灯火管制解除,立即漫山遍野灯火通明,有的欢呼、有的歌唱,欢庆胜利。
  停战后,因阵地转移,我率领一部电台,跟随当时的陈仁洪副军长(后来任济南军区政委)打前站。有一天晚上天气非常恶劣,电台发射功率小,干扰大,一时联系不上所需电台,首长心里很着急。其实,我心里也非常着急,但是,我只能耐心、细致地排除干扰,经过二十多分钟的努力,终于联络上电台,收发了电报,做到上下前后通信畅通,圆满地完成任务。
  停战后,我们帮助朝鲜人民种粮,帮他们重建家园。
  在战争中,同志之间都是诚恳相待、真心相帮,非常团结,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打赢这场战争。经过战争的磨炼,在我思想上形成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相信我们的党,相信我们的军队。
  在入朝参战期间,我获得24军后勤部的通令嘉奖。
  1955年我军奉命回国,我们途经鸭绿江大桥时,情不自禁地高唱《歌唱祖国》:“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此走向繁荣富强。”进人丹东市时,锣鼓震天,受到丹东市人民热烈的夹道欢迎。
  ……

展开
目录
童世平 序言
峥嵘岁月
赵戈 难忘的战友 难忘的战斗
杨青 七十年的回忆
李国经 在新华电讯的哺育下
赵祥兴 战斗历程难忘怀
黄永富 参加创建雷达部队的“上海兵”——一张尘封多年照片背后的故事
战地硝烟
徐玉兰 王文娟 我们也是上海兵
严芳田 军旅生涯的起点、亮点和终点
余德馨 军旅生涯二三事
俞峥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报务员
蔡尚议 抗美援朝中的上海籍飞机修理兵
任品祥 朝鲜战场上的生死考验
凌俊良 我的十九载军旅生涯
丁惠义 战地采写体会点滴
王厚勇 我所经历的对越自卫还击战

军史揭秘
邹玉琪 我所经历的三次全军大练兵(后附:牛郎织女三十年)
詹懋海 非洲丛林中的中国军人——忆援助非洲的难忘岁月
沈志江 专机空勤机械师见闻
冯玉成 军旗飘心间 青春献海疆——人民海军潜艇战亲历记
徐成章 战地黄花别样红——援越抗美战争中的一段回忆
陈锦朝 终生难忘的军旅生活
沈荣弟 鲜血,洒在援越抗美战场
丁国华 我的军旅生涯——在空军云南祥云站修理中队援越抗美
陈晓航 痛歼美国“飞贼”

激情年代
张培础 艺术·人生·起跑线
翁治方“坍招势”与“扎台型”
汪仲远 奔赴福建前线的学生兵
梁亮 在东海巡逻的日子里
朱亚夫 难忘参军那一天
陈德良 体重没有一发炮弹重
张正倡 难忘的岁月
郦根祥 喷火打靶
钱红春 我的人生坐标在这里修正
褚半农 我在前线尖刀连
王伯康 难忘的涛声
贺储兴 昆仑山下当军医
陈建国 那口“井”还在
谢洪祥 我在“广州”舰的难忘岁月
赵宝生 在军旗下成长
张发祥 爱军习武
朱海山 我在部队生活的二三事
蒋焕良 在平凡的“给养员”岗位上立三等功

历史一刻
刘伦贤 我在百万大裁军中
艾以 回忆我的激情岁月——在军营欢庆共和国诞生
王肇熹 我亲眼目睹朝鲜战争停战
倪水明 难忘的永兴岛建设工程

边关卫士
沈晓阳 难忘的峥嵘岁月
王勇国 从东海之滨到“世界屋脊”
吴能华 陈昌盛 第一代高原雷达兵——庆祝雷达兵进藏50周年
周鑫宝 中蒙边境守领空
李敬德 孙橹方 驻守在中国最高的高炮阵地
徐治国 洋山岛——薄岛嘴——回忆三年部队生活
陈伟祥 我为祖国守南沙

永恒军魂
熊光炯 文韬武略方显将军本色——记熊光楷将军
刘晓虹 怀念左英阿姨
周跃明 难忘军营里的那些事儿
范永进 当兵,我人生的起航站
王旭 人民军队培育我成长
苏醒 我是一个兵
胡安富 个人利益再大也是小事
文益祥 年轻时的奉献,是一生的“财富”
翁绍信 在“常胜连”决定我终生与射击相伴——从神枪手到射击金牌教练
顾正芳 军旅生涯 永难忘怀
薛永德 油画和粽子球
张兴德 军旅生涯决定我一生的品格
郭仪海 军功章上闪青春
陈宾 牢记宗旨 “兵”心不变
唐美红 军营教会了我生活
黄竹 跨过父辈的坎
季卫民 我是铁道兵
金艳 永不遗失的美好——我是光荣的世博女兵

科技尖兵
张利兴 从宝山走出来的科技将军
朱凤蓉 用忠诚和智慧实现最高的人生价值
黄企生 为时代而歌
吴孟达 进驻罗布泊
李尚武 人民军队装备战线中的上海兵
蔡敏 访一等功获得者——陆彭年
张成海 航天梦
李动 永远的歼6

火热军营
赵长天 业余筑路队
王九林 我爱北国的蓝天
张剑夫 难忘那年建军节
刘江江 回忆在部队医院的二三事
叶虹 军中儿女
马建钢 蓝裤子的喜怒哀乐
陆志昌 思念的足迹
章建民 从军的一段往事
张学远 除夕
徐崇伟 我在海门当水兵
汪志星 从部队到地方——从档案馆到方志办
陆翠娣 上海女兵的风采
韩琦 积极进取 一门心思干工作
王延勋 我要飞翔
万日银 我无愧于“上海兵”的称呼

附录:
“人民军队中的上海兵”征文投稿踊跃
“人民军队中的上海兵”征文活动反响热烈
《蔚兰晨曲》建军节访谈
谁说上海无“男儿”
刘建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