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善战:孙子兵法中的高维博弈
0.00     定价 ¥ 8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3195829
  • 作      者:
    墨子连山
  • 出 版 社 :
    开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打破“纸上谈兵”的千年魔咒!当古兵法撞上新谋略,看知乎百万级大V如何用现代思维激活2500年前的东方智慧,让历史迷看懂“云梯攻城”背后的后勤博弈,让管理者学会“庙算五事”的决策框架,更让创业者掌握“避实击虚”的破局 法则。每个军事细节都是企业管理的隐喻,每场经典战役都在重演当代商战剧本。

  跨界破圈的认知升级指南:北航计算机学士×莱顿大学理学硕士×ASML工程师×瓜子二手车创始人,多重身份淬炼出的战略思维——用芯片级的逻辑拆解冷兵器时代的博弈密码,带你参透“善战者方能止戈”的人性玄机。

  是经典兵书,更是高维竞争的元代码——当AI改写竞争规则的时代来临,用流传2500年的东方智慧构建不可替代的决策优势,助你在不确定时代做出确定性选择。


展开
作者简介

墨子连山,知乎平台大V,全网粉丝超百万,累计阅读量数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士,莱顿大学自然科学硕士。曾就职于荷兰ASML总部,回国后先从事于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后独立创业,成为瓜子二手车金融业务创始人、车多多联合创始人、墨子俱乐部创始人。带过数支团队,培养出的管理者、创业者数以百计。曾出版《职场答案簿》《老子教我来创业》,前者被读者誉为“最强职场通关攻略”,后者被誉为“老子嘴替”。

展开
内容介绍

从战略谋划到军事部署,从商业管理到平衡博弈,作为一部流传2500多年,从中国走向世界的经典,《孙子兵法》早已超越了战争本身,成为博弈场上的永恒指南。只要存在竞争与较量,就有“论战胜负”的思维锋芒。

本书打破逐字逐句讲兵法的解读传统,直击兵学攻略背后的“战争实况”。古代士兵攻城,真的是靠肉身爬城墙吗?为什么私藏铠甲的罪名,竟比私藏兵器更重?谋士献策,为何都爱提“上中下”三策?长平之战,非得要赵括领兵吗?既通过军事细节还原兵法原意,又带你看到经典战役后隐藏的博弈,巧妙引申出兵法智慧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实战应用。新视角讲出新精彩,愿所有翻开本书的读者,涨知识的同时扩认知——在兵法中悟管理之道,在论战中学致胜之法。


展开
精彩书摘

古代战争为什么要屠城

古装电视剧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攻城镜头:将军举起大刀振臂一挥,手下的士兵立刻血脉偾张地大吼一声“冲啊”,接着就争先恐后地扑向城墙,抢登云梯。即使前排士兵被对方守卫一刀砍翻,后面的兄弟仍毫不犹豫地继续奋勇向前。观众看多了难免会有疑问,他们难道不怕死吗?为什么攻城时明知九死一生,却还像蚂蚁似的往上爬?守卫手持大刀站在城墙上,来一个斩一个,不是轻而易举吗,为什么城池还是守不住?为了解答这些疑问,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讲讲古代攻防战。

古人眼里的战争与士兵

想要了解古人如何看待战争,我们需要先了解古代人如何看待“人”。 

早在原始时期,古人是不把部落以外的人当人看的,打仗的时候往往把外族人看作野兽,抓俘虏就相当于抓牲口。野兽是可以随便杀的,所以杀个敌对部落的人,就像杀一头鹿或者一匹狼,毫无心理负担。俘虏和牲口一样也是私人财产,可以随意买卖,有时甚至不如大匹牲口值钱,要杀要剐当然也悉听尊便。 

到了封建时期,大家都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七拐八拐、沾亲带故地这么一算,里外里都是亲戚,国与国的统治者之间还是要把对方当人看的。但这也仅限于统治者之间,国家的底层民众在贵族看来还是没有“人权”的,抓到了 

仍然当奴隶,仍然是财产,仍然不值钱,比如五羖大夫百里奚,就是被秦国用五张羊皮换来的奴隶。 

秦代大一统之后,情况好多了,因为只有一个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平民的地位大大提升,以前只有士以上才叫人,百姓代指的也是这一阶层。底层民众不能叫“人”,而是叫民、布衣、黔首,总之不算“人”。大一统之后,秦始皇发明了“黔首”一词来指代没有官职的平民,后来汉承秦制沿用了这个称呼,这段时期平民与贵族在称呼上已经没什么明显区 别了。当然,这不是说没有了贵贱之分,社会上还存在着世家门阀阶级,平民和士族还是有着实质分别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代后期,宋代大规模实行科举之后,世家门阀才最终消失。大家都可以参加科举,考上了都可以当官,平民和贵族的区别得到了显著缩小,到这时,大家才都是“人”了。 

但古代军队始终是一种超越社会制度的存在,因为军队掌握武力,德国著 名铁血宰相俾斯麦有名言:“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古代也是一样,不论什么身份,一旦打仗,拳头就是道理。加上认知水平、军队制度、管理技术的落后,所以就有了“兵匪一家”的说法。通常一个地方遭了匪患,土匪抢一 

波,然后军队来剿匪,打输了还好,打赢了军队又要抢一波。所以很多时候,老百姓为了自保,只好当墙头草,两边倒。土匪势力大就倒向土匪,官军势力大又倒向官军,结果到了最后,也分不清哪些是匪哪些是百姓。 

两国交战也一样,攻城的时候老百姓常常被迫参与守城,一旦城池陷落,兵与民很难区分。我们既听说过士兵因一时心软放过小女孩,结果被一颗手雷炸死的悲剧,也见到过将领眼看战败,随手抓住一个老百姓强行换了衣服潜逃出城的记载。面对模棱两可的情况,怎么对待他们往往取决于主帅的意志。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残酷的屠城甚至可以被上报为“城内军民负隅顽抗,只得尽皆剿灭”。更离谱的是,有些将领不光对敌国实施屠城,即使在本国内战中也可能大开杀戒。例如三国时期,董卓入宫被诛,其旧部李傕、郭汜等人率军攻陷长安,控制汉献帝刘协,把持朝政。破城后,李傕、郭汜等人以替董卓报仇为名大开杀戒,纵兵劫掠,百姓、官员死伤无数。这场动乱给关中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史称“强者四散,羸者相食,二三年间,关中无复人迹”。

以上谈及的“人”,指的都是成年男子。对于妇女儿童,直到清代,他们 也未被视作完整的人,即使是和平年代,买卖女子和小孩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女子卖身为奴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受到法律的默许和保护。丫鬟、妾都被视 为财产,可以自由买卖,即使死了也不会有官方出面追究主家责任。直到清朝末期,才开始禁止打杀仆役。因此,即便是屠城,妇女儿童也大多不会被主动屠杀,毕竟以当时的眼光来看,她们是财产,是资源,抢占还来不及,怎么会无端“烧钱”呢? 

不过,极端情况下也有全杀的。“鸡犬不留”这一说法就是字面意思,指 的是为了泄愤,已经失去理智,不论男女老少,鸡犬牲口,一律格杀勿论。一 旦哪位将领的屠城达到这种程度,那恐怕要一辈子为人诟病,一生都背着这个 政治污点了。

攻城爬墙就是送死吗

我们都知道攻城难,古代人自然也知道,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进攻 方确认自己占据绝对优势才会选择攻城。毕竟主动权在攻方手里,要是自认强 攻不下来,换一种打法就是了。攻城也不是毫无准备,脑子一热上来就爬墙, 肯定需要先修工事,对城内断粮断水,然后围点打援,去扫清外围。同时派间 谍进城打探情报,煽动骚乱,策动叛乱。通常城里不会只有一股势力,军队、 政府、大族、平民,还有各种派系,有足够的空间去讨价还价。各方利益复杂,就算能谈成,也得花费几个月时间,更别说很多情况下人家跟你谈判就是为了拖时间,以待援兵。 

守城的想拖,攻城的也不傻,谈判期间不耽误准备工事和器械。而且就算都准备好了也不着急打,一是还在谈判,二是需要骚扰。刚开始围城,城里粮 草充足还有抵抗的劲头,所以要先“疲兵”。骚扰一阵子,城里士气下降,还 得继续搞心理战,撒传单、喊话、利用奸细散播谣言。 

如果己方补给跟得上,就尽量围而不打,利用工事持续骚扰,消耗城里的 有生力量,不停打击对方士气。毕竟攻城有风险,一攻不下,再攻不下,士气 此消彼长,对方趁机来个偷袭,或者突然主动出击,都有可能造成己方溃败。   冷兵器时代,士气是决定胜败的最大因素,即便人多占优,只要一小撮人溃逃,甚至都不用逃,前排士兵一后退都有可能引发整体崩盘。 

等把守城方的士气消耗差不多,或者气氛已经一触即发,到了不打不行的 时候了,这才会开始攻城。憋了这么久,士兵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进攻方掌握主动权,必定选己方士气最高的时候攻城。攻城也有方法,不能没头没脑往上爬。要有主攻、有佯攻、有机动。兵种也很多,有火力压制的、有负责保护的、有运转工程机械的,最后才是真正登城的。登城又要专业细分,有顶着盾重甲吸引火力的、有手持长兵器压制的、有刀盾轻甲突破肉搏的。大家或多或少都看过足球赛,一个球队 11 个人,尚且分成了守门员、后卫、中场、 前锋,更何况攻城这种以命相搏的专业运动,分工可要比足球队细致多了。五到十人一队,战术如何,路线如何,不但事先布置,而且一定反复演练过。根据对方的布防、城墙状态、天气、地形等因素排兵布阵,各司其职。既然主动权在攻城方手里,他们就一定会把能占的便宜占尽,这就是孙子说的“势”。没准开始前还要占卜一番,来点“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之类的祥瑞,以期通过心理暗示提升士气。 

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骚扰和铺垫,守城方就算不投降或者内乱,军内也得 人心浮动,士兵开始垂头丧气了。准备工作都做到这一步了,登城的士兵还能算送死吗?虽然也很危险,但起码还是有很大希望的。只要登城士兵不觉得自己是必死,那剩下的事就好办了。前文讲盔甲的时候我们也提到过,先保障生存,再激情画饼,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古代普通士兵最大的战功叫“先登”,指的就是攻城时第一个爬上城墙的人,因为功劳最大,所以也叫“首功”。很多时候“先登”的功劳甚至比“斩将”“夺旗”还要大。一次先登,赏银千两,相当于现在上百万。是不是觉得已经很刺激了?这还没完,“先登”不但有重赏,还能封官晋爵,甚至不止一级,起码是两三级起跳。听到这儿就已经心动不已了吗?不,还有更大的收益——军中威望的暴涨。一次先登是偶像,两次先登是英雄,三次以上直接封神了。西汉开国大将周勃、东汉魏威侯乐进都是以先登闻名,在士兵眼里,这样的领头羊就是天神下凡。只要能在九死一生的战场凯旋,这些“先登”后来大多都封侯拜相,封妻荫子,绵延数代。 

现在大家都爱开玩笑说,月薪三千只能摸摸鱼,月薪三十万直接为老板肝脑涂地。古代的士兵也是这么想的,这么大的诱惑,谁不想着拼一把单车变摩托?

但登城可不是谁想上就上的,将领会挑选专门的团队干专业的活,因为难度太大,万一兴冲冲地开战,几十万老少爷们抻长了脖子瞧着,结果被打回来了,那可太影响士气了,说不定形势因此立马逆转,所以选人一定是慎之又慎。能竞争“先登”的,都是优中选优的士兵,不但技术过硬,而且意志顽强,号称“死士”。这些人个个身负绝技,且头脑灵活,很擅长抓机会、找空当,是技术丰富、头脑冷静的机会主义者。也正是这些人最有可能在未来的日子里成为载入史册的名将,“先登”只是他们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崭露头角的第一步。

守城为何要在城外列阵

之前我们提到过篮球的防守策略,一味防守注定被打成筛子,必须采取防 

守反击。孙子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里面的重点是“待敌之可胜”。如果只是一味防守,没有反击,那不是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是让对 手立于不败之地。这仗还怎么打?选择权完全在人家手里,我们只能被动挨 打,凭什么防得住?除非本身实力就高人一筹。但话说回来了,既然高人一筹,早就重拳出击了,还费这么大劲防守干吗? 

既然双方实力相近,那就只能坚持“防守反击”原则,只有给进攻方造成 足够的防守压力,不让他毫无后顾之忧地全力进攻,防守才守得住。那如何给 对方制造防守压力呢?一是要求助外部强援,我们只要拖延时间,等到主力回 援或者新的援兵到来就是胜利。最好的例子就是元朝末年著名的洪都之战,在 攻守双方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情况下,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指挥守卫军坚守洪 都城整整八十五天,吸引了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待朱元璋消灭张士诚,率二十万大军来援,陈友谅不得已撤围,朱军获得战略性胜利,也为之后朱、陈决战鄱阳湖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洪都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守城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军事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对元末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是城高池坚,粮草充足,水源自给,可以跟对方拼消耗,等对方粮草不 足或者自乱阵脚被迫撤军,例如南宋与蒙古对决的钓鱼城之战。钓鱼城地势险 要、易守难攻,城内有泉水引用,更有足够数年的粮食储备,在守将王坚的带 领下,宋军将蒙古军队一次次挡在城门之外。告罄的补给和对蜀地天气环境的 不适应让攻城方的马蹄越来越焦躁,他们不敢相信,可以横扫欧亚不可一世的 蒙古骑兵,却偏偏拿小小的钓鱼城毫无办法。不但久攻不下,统帅蒙哥可汗还 丧身城下。汗位的空缺使得各派系立刻转头忙于可汗位置之争,蒙古内部方寸 大乱,各路人马不得不撤围。这应该是世界历史上最成功的保卫战之一。 

除去以上两种情况,缩在城内一味死守的,从来只有死路一条。这就是为 什么绝大多数守城战,防守方一定要在城外列阵迎敌的原因,唯有如此,才能保持对敌反击态势,有了“待敌之可胜”的“势”,才能做到“为己之不可胜”。

名将都管不住的屠城

大军围城,开打之前双方一定会坐下来谈,不是有什么“先礼后兵”的规 矩,而是大家都深知资源不易,能不耗费就不耗费。就好像现在竞对公司争抢 市场,不到万不得已,没人愿意打大规模的价格战,如果突然杀出一家公司非要搅乱市场、赔本抛售,其他商家一定恨得咬碎了牙。因为这一场仗打下来,无论谁输谁赢,大家都吃了亏,伤了元气,实在不划算。古代战争都是玩命的 买卖,这份审慎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首先粮草就是个大问题,就算每人每天 3 斤粮食,10 万人一天就是 30 万斤,1 个月就是 900 万斤。围城需要构建己方工事、拆除敌方工事、建造攻城器械,没有个半年时间根本完不成。就按最少 6 个月算,也就是需要 5 400 万斤粮食。这些粮食肯定不能随军一次携带,中间需要长途补给。前文我们也提到过,以古代的运输效率,人吃马嚼,一车粮食运到地方能剩一半就不错了。回程也要吃饭吧?因为重量减轻,消耗就算去时的 8 成,那运粮途中消耗的粮食也要达到惊人的 9 成。也就是说,为了满足前线 5 400 万斤的需求,后方至少要征集 54 000 万斤粮食。这下大家知道为什么电视剧里经常是前线开战,后方节衣缩食供应军需了吧? 

此外,服兵役的都是壮劳力,打仗就没法种地,不能种,只能吃,而且还 比平时吃得多,一来一回,里外里得差多少?古代一个人一年的粮食占有量也 就小几百斤,打仗一下子豁出了一个几亿斤的缺口,就意味着上百万人没有饭 吃。在规模稍小一点的诸侯国,有上百万人没饭吃,国家基本就到了崩溃边缘了。 

如果一座城选择不降,坚决抵抗,那恐怕就不只是一座城的问题,而是关 乎两个国家以及千百万人的生死。一旦进入围城对峙,双方就都没了退路,只 能以命相搏。就算最终城破,围城一方基本也是强弩之末,再也无力筹措粮草。城外都没粮,城里当然更没粮,有粮也不至于被攻下来。古代交通运输不便,既没办法快速征调备用粮,也没法短时间成批量地向外转移俘虏。城里城外都没粮,本来围城士兵都吃不饱,这下又多了那么多降卒百姓,怎么养活?根本养活不了。养活不了怎么办?那只好原地消灭。围城死伤如此惨重,活下来的军士刚经历了震慑人心的生死时刻,正是杀红了眼的状态,如果不及时奖赏、安抚人心,无处发泄的士兵突然无组织哗变怎么办?结果是只能放任劫掠。这一放任不要紧,父兄乡亲纷纷战死于城下的士兵,本来就与城里的人有着血海深仇,现在饿急了肚子杀红了眼,你还能指望他们有什么人性?所以但凡有得谈,肯定是要谈的,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想围城。即便围城,也尽量保障攻城后的后续补给,这样才方便约束士兵、安顿俘虏,不会被逼到放任士兵屠城,给攻守双方都留下巨大的心理创伤。


展开
目录

始计篇 名将的管理从预算开始

  开始的前提是敬畏/003

  用“五事七计”盘自己/005

  高效能将领的自我修养/008

  锚定战略后不要摇摆/011

  先把利益谈明白再讲感情/013

  削弱敌人就是增长自己/015

  为何谋士都爱提上中下三策/017

作战篇 讨价还价的战争艺术

  打仗的兵从哪里来/021

  逐渐演变的征兵制度/024

  名将打仗照样饿肚子/026

  兵贵神速:战争有多烧钱/028

  比失败更可怕的是折腾/031

  时刻记得自己最初的目的/033

谋攻篇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

  多数人都有肉搏恐惧症/037

  弓弩射不透铠甲还有用吗/041

  刀才是战场非主流/044

  钝器:小锤四十,大锤八十/047

  古人力气比现代人大吗/049

  不动手不是因为㞞/052

  不要让控制欲“硬控”了自己/055

军形篇 不失误才能赢得总冠军

  不要低估战马的战斗力/061

  能保住命才有人上战场/066

  头可断,阵型不能乱/071

  打好“零失误”的组合拳/075

  不败神话,管理巨星/078

兵势篇 不懂棋谱必然是臭棋篓子

  古代战争为什么要屠城/083 

  名将最会趁人之危/091

  激水漂石:试错、迭代、量变质变/094

  史上最能打的名将/097

虚实篇 布自己的局,下对手的套

  骑兵对步兵的降维打击/105

  可以忙,不可以“穷忙”/113

  越是名将套路越深/116

  从来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好事/118

军争篇 名将都是节奏大师

  有节奏,才不会被带节奏/125

  摒弃“暴饮暴食”式管理/129

  帝国双翼的矫健飞行/132

九变篇 领导力不是权力,是影响力

  权力运行的底层逻辑/141

  君命有所不受/146

  长平之战:君臣博弈名场面/149

行军篇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行军中的吃喝拉撒/161

  魔鬼藏在细节中/165

  好学生更容易成为名将/171

地形篇 越接近战斗细节越多

  战场之外的战场/177

  有便宜就要占尽/183

  吃对手的饭,打对手的人/186

  老好人是做不好管理的/191

九地篇 想使人挨打,先使人落单

  分裂敌人就是加强自己/195

  战略堂堂正正,战术出其不意/202

  将统一战线做到极致/205

火攻篇 科技是乘法

  名将打仗时刻不忘回本/215

  最适合普通人学习的名将/218

用间篇 顶级名将对决靠的是信息差

  信息差就是生产力/225

  不见血的战争对决/229

  将军可以不搞政治,但不能不懂政治/233

《孙子》简明十三条/23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