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俄苏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49593
  • 作      者:
    苏畅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苏畅,1975生,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人。吉林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学术方向是中苏文学以及文化交流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外国文学译介是中国现代文学得以成为“现代”的重要条件,其中俄苏文学的影响尤为深远。然而,这种影响既不是传统“刺激-反应”模式下的单向度运动,也不是主体完全主动摄取的结果,而应理解为主体意志下自我与他者经过复杂的对抗、交流、转换与改写后的结果。外来文化作为他者凝聚了文化自我的投射,并且仅仅在主体文化内部才能发挥作用。现代翻译理论认为,对翻译文学的文化研究恰恰是揭示跨语际实践中自我与他者、异域文学与本土文学、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等领域复杂关系的最佳场所。因此探究中俄文学关系,自然首先应将注意力集中于俄苏翻译文学的研究之上。
展开
精彩书摘
  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在大革命失败后予以刊载,表明共产党人开始对阶级性的重视。一声将列宁文章的标题译为《论党的出版物与文学》,将应译为“出版物”的一律译为“文学”,使得“党的文学”观念得以泛滥,这本身是一个重大的失误。然而,值得反思的是,为何会出现这一重大失误。这不是简单的翻译水平的问题。如果说一声的翻译水平不高,可是后来的十几位译者中不乏精通俄语的高手,不可能不发现问题(确实戈宝权在1940年代曾经指出以往译文的许多错误),但却无一改正。这说明问题的产生还有更深的根源。
  众所周知,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革历经器物、制度、思想几个阶段。正是由于现实制度变革经历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一系列的挫败,再加上军阀列强连年混战,才导致大批谋求变革的仁人志士投身到思想文化界。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文学”被赋予了超乎寻常的意义与功能。这里面既有“文章经国之大业”的传统意识,也有“新民”、启蒙的现代观念。从“为人生”到“为革命”,文学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大,对文学的希冀与要求也越来越苛严。因此,将列宁的文章译为“党的文学”,而不是“党的出版物”,翻译词语的选择体现的是中国现代文化语境下的必然逻辑。这一翻译同时又反作用于中国现代文学,使得文学的阶级性被凸显出来。这种隐含的偏重导致对文学其他特性的忽视,在以后的译文中被延续放大。这也是译者所始料未及的。
  1930年2月10日,《拓荒者》第1卷第2期发表成文英(冯雪峰)翻译的《论新兴的文学》。这是根据冈泽秀虎的日译文转译的,也是节译,原文开头四段和最后一段未译(《论新兴的文学》这篇文章被作为附录收入同年年底大江书铺出版的,冈泽秀虎所著陈雪帆(即陈望道)翻译的《苏俄文学理论》,改题为《伊里基论新兴文学》)。与一声的译文相比,这个译文的准确性有所提高,如那个德国谚语,译者这样翻译:“‘比较都是跛足的’——德国底俗谚这样说。”或许是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报刊检查,文中所有“党的”一词都被翻译为“集团底”,因为在下一期的《编辑室消息》中就已指出“集团”就是“党”的代称。①“党的文学”一段,冯雪峰是这样翻译的:“集团底文学底原理,是怎样的东西呢?这是如此:对于社会的无产阶级,文学底工作不但不应该是个人或集团底利益底手段,并且文学底工作不应该是离无产阶级底一般的任务而独立的个人的工作。不属于集团的文学者走开吧!文学者的超人走开吧!文学底工作,不可不为全部无产阶级底任务底一部分。不可不是由劳动阶级底意识的前卫所运转着的,单一而伟大的社会民主主义这机械组织底‘一个车轮,一个螺旋,’文学底工作非为组织的,计划的,统一的社会民主党底活动底一个构成部分不可。”
  冯雪峰译文的显著特点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相当准确。如正文中关于写作者与党组织的关系,冯雪峰这样翻译:“文学者(无产阶级文学者——译者注)必须加入集团底组织。”在收入年底出版的冈泽秀虎所著《苏俄文学理论》时译文前又有一小段说明:“这文系一九〇五年所写,文中的‘党’都指社会民主党,‘文学’都指普罗列答利亚文学而言。”②两处说明性文字表明,译者冯雪峰清楚意识到列宁文章的历史性和特殊针对性。可惜的是,这一灼见后来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外国文学译介与中国现代文学主体性和现代性的建构
第二节 五四前的俄国文学译介
第三节 “中俄相似性”神话与五四时期俄国文学译介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目的、研究方法及展开路径

第二章 托尔斯泰与中国现代文学
第一节 初人中土的托尔斯泰:宗教家与道德家
第二节 五四时期:从“轨道破坏者”到革命“最初之动力”
第三节 “革命文学”论争时期:“从新估价”与新的批评模式
第四节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艺术家的浮现

第三章 现实主义理论话语中的俄国因素
第一节 五四思潮下的写实主义
第二节 科玄论战与话语转向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与辨析

第四章 文学的观念与规约:“党的文学”在中国
第一节 何谓“文学”?
第二节 《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从俄国到中国
第三节 观念-制度-知识:“党的文学”的影响
第四节 “去政治化”的政治和“党的文学”的改译

第五章 “国民性”“人民性”话语与翻译的政治
第一节 现代民族国家与“国民性”
第二节 “人民”和“人民性”
第三节 翻译的政治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