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女性诗学》以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女性诗学作为德国女性文学的本土资源,通过重读早期浪漫派思想家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施莱尔马赫、蒂克、里特尔等人的经典文献,从女性视角耙梳和阐释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女性观,发掘女性诗学的浪漫想象、审美空间、革命诉求和鳃放特质。以此为依据,阐述早期浪漫主义女性诗学的主体实践形式——信件小说和女性沙龙,研究德国历史上第一批女性知识分子卡罗琳娜·封·君特罗德、贝蒂娜·封·阿尼姆、拉赫尔·瓦恩哈根等人的文学创作和社会实践,揭示女性对早期浪漫主义思潮和文学的贡献,凸显浪漫主义之女性因素,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女性诗学框架。
诗人是被诗化的人,需要爱的契机激发灵感,诺瓦利斯在《海因里希·封·奥夫特丁根》中写道,“一位诗人正在走近,手中牵着一位可爱的少女,她用母语的音律和甜美温柔的吻,开启他愚笨的双唇,用简约的和弦演奏出无尽的旋律”。②小说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作为爱的化身显身,她正是艺术家海因里希苦苦寻觅的爱的契机,“爱为女性而存在”,③女性原始和谐的“自然”天性,是爱的载体,“女人的本质完全是爱”,④而“爱是所有诗的源泉”。⑤当海因里希找到了女人之爱,便找到了诗之所在,成为真正的诗人。正如弗·施莱格尔在《诗歌漫谈》中指出,诗存在于女人之爱中,“不拘形式、浑然天成的诗……在女性充满爱的胸脯中燃烧”。⑥在此意义上,哈纳劳尔·施拉夫指出,“浪漫主义者的女人们……便是诗人们表达的诗学生活理想的化身”,⑦她们诠释了女人真正的存在。
浪漫的爱必然生成浪漫的诗,⑧“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诗是或应该是浪漫的”。⑨关于“浪漫诗”,弗·施莱格尔在《雅典娜神殿》上发表的断片中给出了如下定义:“浪漫诗是包罗万象的进步的诗,它的使命不仅是将一切被割裂的诗的体裁重新统一起来,使诗与哲学和修辞学沟通。它力求并且应该把诗和散文、创作和批评、艺术诗和自然诗时而掺杂起来,时而融合起来,使诗变得富有活力,使生活和交往变得富有诗意……它包罗一切完全属于诗的东西。”①这种美好而混杂的诗学形式,融合了“各种庄严的和睦与有趣的享受”,而那种统一单调的形式“令人不堪忍受”。②诺瓦利斯赞美诗高于一切,只有诗才能治愈理智造成的创伤。③施莱格尔指出“浪漫诗是无限的、自由的”,④“浪漫诗的韵律形式中的绝对任意性,以及这一既定的任意性的绝对合法性和一贯性是浪漫主义的美,——正如女人的妆容和服饰”。⑤在施莱格尔看来,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做到这一点,“正如女人的服装胜于男人的服装,女人的精神也优于男人的精神,她们通过一种独一无二的大胆结合就能将一切文化偏见和市民习俗抛到九霄云外,进入纯洁的状态,沐浴在自然的怀抱中”。⑥女人的每个特点都自由而强烈地发挥展现着,并将“所有丰富多样、色彩鲜明的不同特点掺杂在一起,看起来却并不混乱,因为有种精神赋予了它们生命,散发着一股生气勃勃的和谐与仁爱”。⑦诺瓦利斯称赞“妇女是人类的典范,她们比我们更完善、更自由,是天生的艺术家”。⑧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价值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历史生成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趋势
第二章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女性诗学观
第一节 女性:早期浪漫主义诗学的化身
第二节 女性的自然寓意与浪漫表征
第三节 女性:“爱的宗教”传道士
第四节 古希腊理想女性:现实的反模式
第五节 移情法则和双性同体
第六节 浪漫主义爱情婚姻哲学
第七节 《卢琴德》: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女性诗学构想的艺术范本
第三章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女性诗学的主体实践形式
第一节 信件:女性表达自我的媒介
第二节 沙龙:女性主体实现的场所
第四章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女性创作与诗化人生
第一节 死亡诗人:卡罗琳娜·封·君特罗德
第二节 诗化人生:贝蒂娜·封·阿尼姆
第三节 浪漫缪斯:卡罗琳娜·施莱格尔·谢林
第四节 爱情卫士:多罗特娅·施莱格尔
第五节 沙龙之魂:拉赫尔·瓦恩哈根
第六节 自由诗人:索菲·梅里奥·布伦塔诺
第五章 结语:意义与局囿
参考文献
人名中外文对照表
作品中外文对照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