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社会》:
何谓社会?社会是人们相互关系的产物,又是人们赖以成长的空间。从结构上看,社会的基础是世俗生活;在世俗生活之上,有一个经济层面,主导着社会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在经济之上,还有一个政治组织层面,主导着社会秩序、运转和发展。而贯穿其中的则是思想文化和传统。社会,说到底是人类活动的综合平台。
社会是人的集合,它包括三个方面:1)物的集合——人的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条件。2)关系的集合——人的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规范和制度。3)精神的集合——人的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精神文化财富。
原始人要文明也文明不了,文明人要原始也原始不了。社会的发展是分阶段的。所谓社会,无非是历史阶段中的一个剖断面。
历史的发展是分阶段的,每走到一个转变处,都会激起更多的浪花,涌起更多的急流。“大浪淘沙”是一种历史必然,“大浪”造就许多撑船的高手也是一种历史必然。
历史的发展总是新生力量拖拽着旧社会的躯体一路前行,可在拖拽的途中,旧的躯体还会不断散发着病菌……社会没有绝对的完美,但历史总在延伸。
历史难以跟上潮流,但历史终归是历史。任何城市,包括古代的、现代的、东方的、西方的,一旦失去了历史的恩泽,失去了文化的内核,它就只剩下一副“空壳”,变成了一个人类低级生活的场所。
人可以消失,事情可以忘却,但历史终归是硒史。
公平地看历史,历史中有光明也有黑暗,关键是光明与黑暗的比重;公平地看人物,见其功亦不忘其过,关键是过大于功,还是功大于过。
一个朝代衰落,一个朝代兴起,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此潮起潮落;一种事物灭亡,一种事物新生,在生命的代谢中,如此前仆后继。
历史最终肯定的都是前行者,迂回也许有必要,但倒退一定不会有出路。
无独有偶,从商鞅到王安石,从岳飞到林则徐,在历史上“排大难”的人常常要受“大苦”,是社会使之然?是性格使之然?还是规律使之然?不得不让人深思。
历史总体上是公正的,但也不排除局部环节上的非客观性。因为史官是御用的,被写者可以在历史面前伪装自己。
在历史舞台上,失败者在失败的同时也失去了说话的资格,因为大众听到的都是胜利者的宣讲。
历史的前提是既定的,有不可选择的一面;历史的进程又是发展的,又有可选择的一面。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可能是新兴的,一个忘记了历史的民族必然是短命的。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现实是历史的追续。
人被历史所左右,但有时候历史也被人所左右。
在特定体制和条件下,一旦个人膨胀到极点,就会造成历史的暗淡或悲惨。
历史是人民的,但历史的记录常常又是胜利者的。
由于历史或现实的因素,有些问题积重难返,可能一时解决不了,但时间会给你答案的。创造条件等待也许是最明智的选择。
文学的深层基因是人性,历史的深层基因是社会性。研究文学不能不研究人性,研究历史不能不研究社会结构。
正史固然要读,野史也不可不看。正史因其官方背景,能驭历史大势;野史因其民间背景,亦添几分真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反映了传统社会人的忠义;“百姓甘苦,政府有责”则是文明社会人的价值要求。社会信任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条件之一,如果一个社会到了是非难辨、责任丢失的程度,危机就来临了。
社会问题基本有两个:一个是因为吃不饱造成的罪恶;一个是因为吃太饱造成的空虚。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