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闲花有声:当代文学研读札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026729
  • 作      者:
    周立民[著]
  • 出 版 社 :
    海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周立民先生阅读的范围很广,他不断地追踪当代文学。他的学术眼光是有历史意识在的,总能在现当代文学的对比里发现问题。而且也借着西方的理论讨论审美的难题。他的散文化的表达方式,使他和学院派有了些距离,保持了作家的感觉。
  当代文学的五花八门,描绘起来太难。他的文章有宽容的一面,也有伤时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对他人的理解。每一个作家都是特别的存在,确切地描绘他们并不容易。他的文字充满了对各类文本的好奇心。每一次阅读的阐释,都有不同的视角,他在与单调作对,思想借着对象世界飞动而快乐。
展开
作者简介
  周立民,男,辽宁大连人。1996年大学毕业后曾任职机关、报社。2002-2007年为复旦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博士。2007年进入上海市作协工作,现为巴金研究会副秘书长。1992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另一个巴金》、《巴金手册》、《精神探索与文学叙述--新世纪文学论稿》、《五四之子的世纪之旅--巴金评传》等,谈话录《冯骥才周立民对谈录》。主编有"老上海期刊经典系列"《漫画生活》、《文学季刊》、《文学月刊》等文献资料,以及《月月小说》、《大家文选》等当代文学选本多种。
展开
内容介绍
  《闲花有声--当代文学研读札记》,周立民著,文学批评集,本书集结的八篇文章,《小径分岔的花园--关于当代文学走向的一些随想》《精神缺席的当代创作--关于新世纪文学的读书札记》《"自我"缺失的当代创作--关于海德格尔的读书笔记》《平庸、疲沓的当代创作》《小说家的世界有多大--关于当代文学的读书札记》《天地万物与散文家的世界》《可疑的"个人"--7 0年代出生作家作品阅读札记》《"自我"的在场与良知的限度--谈当代文学批评》,是作者对当代文学的评论、感想、批评,对当代文学感兴趣者特别是当代文学研究者平颇值一读。
展开
精彩书摘
  小径分岔的花园(节选)
  -关于当代文学走向的一些随想
  还记得博尔赫斯笔下著名的"小径分岔的花园"吗?"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一个庞大的谜语,或者是寓言故事,谜底是时间……"小说中的汉学家艾伯特是这样破解它的秘密。它仿佛指向所有当代写作和写作者的命运:写作者看不清他的作品命运和前途,只能把它托付给时间,然而在未来的时间中,写作者又将是个缺席者,到那时作品的命运早已与作者的肉身无关。那么,他们的当代命运呢?"时间有无数系列,背离的、汇合的和平行的时间织成一张不断增长、错综复杂的网。由互相靠拢、分歧、交错或者永远互不干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存在;在某些时间,有你而没有我;在另一些时间,有我而没有你;在有一些时间,你我都存在。"[']当代文坛就像这样一张错综复杂的网,各写作群体相互间有交集,也可能是互相看不到对方或者大部分时间不在同一空间中;同时,很难预言他们的未来,他们都处在未完成中,存在着各种可能性。
  如果我们认定有一个文坛或文学界的话,20世纪80年代或者以前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文坛,是一个相对统一的文学场域,有着相对统一的标准和核心问题。至20世纪90年代,尽管有文学"多元化"之说,但是,这个多元总还围绕着一个核心,它就是文学,不论通俗文学、高雅文学,还是纯文学、大众文学,等等,它们实际上有一个潜在的标准,用这个标准可以隔开两边,尽管相互间不是交融,大家还处在同一个场域中,而且经常碰撞。但经过新千年,特别是经过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之后,当代文学发生了某种相当微妙的变化。有的学者对此已有预感:"当八O后出生的一批文学青年涌现出来后,他们就不跟我们文坛玩了,所以韩寒、郭敬明,他们根本离开文坛了。我们这一套美学观念,我们这一套以前领导文学、统治文学、管理文学、推动文学的这样一个系统,一个规范,到了八O后的孩子身上就完全失效了。……其实我觉得这一批孩子已经归媒体去管了,不由作家协会管了,所以这个以后,因为今天是六十周年,到七十周年或八十周年,还有没有现在意义上的文学,我觉得是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这个传统,在这二十年里面已经消解到渐渐没有……"
  可以说,当下的中国文坛已经呈现某种断裂之势,这种断裂完全中断了那种线型发展的逻辑,而变为"小径分岔的花园",彼此或有关联,或许互不相见。对于这种断裂,需要说明的是,一、它仅仅刚刚开始,远没有完成;二、它不同于以往的新一代作家对于上一代作家的叛逆,因为那种叛逆毕竟还存在着文学精神的承传关系,甚至不乏相互取代的意图,然而,这种断裂是远离你、不关心你,"不跟我们文坛玩了";三、由这种断裂所产生的创作,有自己的读者和运作系统,它与所谓的传统文学未必是以谁取代了谁的结果呈现,也无法说相互间没有影响没有渗透,但彼此可能长期共存,也可能在共存中互相"看不见"。
  回顾中国文学史,我想用"自文学至文字"来概况这样的断裂或转变。甚至可以勾勒出这样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自文字至文章。
这是鲁迅1926年的讲义《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的题目,它讲了最初连文成篇、文有美感、以成文章的过程,这是一个审美感觉觉醒、形成范式的过程:
  由前言更推度之,则初始之文,殆本与语言稍异,当有藻韵,以便传诵,"直言日言,论难日语",区以别矣。然汉时已并称凡等于竹帛者为文章(《汉书》《艺文志》);后或更拓其封域,举一切可以图写,接于目睛者皆属之。梁之刘瓣,至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文心雕龙》《原道》),三才所显,并由道妙,"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故凡虎斑霞绮,林籁泉韵,俱为文章。……至刘熙云"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会集众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释名》)。则确然以文章之事,当具辞义,且有华饰,如文绣矣。《说文》又有处字,云:"械也";"械,处彰也"。盖即此义。然后来不用,但书文章,今通称文学。[3]
  虽然他说"文章""今通称文学",但我觉得它与后来的"文学"还是有区别的,至少范围比现代所称的"文学"要大,而且从作者而言,写文章,有实际应用的需要,也有消闲娱乐的"余事",也与现代的文学创作有所差异。
  第二阶段:自文章至文学。
  它发生在晚清与"五四"这一时间段,至于当下,也可以说当下文学界,这个范型仍然是主流话语。这是随着报纸、杂志等公共传媒诞生而出现的,是在知识精英对民众进行启蒙的过程中迅速发展的。一方面,它体现了相当话语权力,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是有着自己的等级秩序、生产机制和话语规范的。比如很长时间有一个不成文的认识:同样是在写作,居然有"作家"和"作者"之分;同样发表作品,在《人民文学》《收获》上与在县、市的文学杂志上是有区别的。这种差别本身还形成了一种排除机制来保证精英作家的地位和话语权力,以形成所谓的文坛、文学界、文学圈子,被排除在外的人,不仅丧失话语权,甚至也因此失去进人这个领域的基本资格。这也是为什么总是有后一代作家要对前一代作家的叛逆,因为一种精英的文学必然要有它的权威、尺度、规范,而如果不取而代之,后一代就无法获得自己的话语空间和权力,在这一点上是没有商量余地的。另一方面,现代文学又与大众传媒和商业运作密切相依,它不仅仅形成一种意识形态,而且形成了一个产业,稿费制度的产生、大众传播业的发达,使得文学不仅是文人的余事,而且可能成为养家糊口、维持生存的社会职业。文学徘徊在精神反抗与商业依赖的十字路口,并由此演绎出20世纪文坛的诸多故事。
展开
目录
小引
小径分岔的花园
—关于当代文学走向的一些随想
精神缺席的当代创作
—关于新世纪文学的读书札记
“自我”缺失的当代创作
—关于海德格尔的读书笔记
平庸、疲沓的当代创作
小说家的世界有多大
—关于当代文学的读书札记
天地万物与散文家的世界
可疑的“个人”
— 7 0年代出生作家作品阅读札记
“自我”的在场与良知的限度
—谈当代文学批评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