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行脚八方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0664568
  • 作      者:
    郑培凯著
  • 出 版 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郑培凯,山东人,1949年随父母赴台。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于1970年负笈美国,获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佩斯大学、台湾大学、新竹清华大学,现为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教授兼主任。著有《汤显祖与晚明文化》、《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合编)、《茶饮天地宽:茶文化与茶具的审美境界》、《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现状与讨论》、《陶瓷下西洋研究索引:十二至十五世纪中国陶瓷与中外贸易》及《陶瓷下西洋:十二至十五世纪中国外销瓷》、《在纽约看电影:电影与中国文化变迁》、《高尚的快乐》、《真理愈辩愈昏》、《树倒猢狲散之后》、《游于艺:跨文化美食》、《吹笛到天明》、《流觞曲水的感怀》、《茶香与美味的记忆》等三十余种。
展开
内容介绍
  一段幸福大都市居民与自然的难舍情缘,访古迹、赏美景、品美食,郑培凯带您行脚八方。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香港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会,是拥挤窄逼的街道,是数之不尽的大商场,是钢筋水泥构筑的森林。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香港明丽妩媚的那一面,没有意识到在短短二十分钟的车程之外,就有一个秀丽的郊野世界。难怪《行脚八方》的作者,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郑培凯要骄傲地感叹:“有时我不禁会想,世界上还有什么国际大都会的居民,比香港人更幸福,更容易离开石屎森林的喧嚣与污染,转身就能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行脚八方》是郑培凯的“在地”游记,是一个幸福的大都市居民与自然的恋情。
展开
精彩书摘
  探访梁辰鱼
  梁辰鱼(1519—1591),字伯龙,苏州昆山人,早在嘉靖年间就把昆曲新腔搬上舞台,演成“昆剧”,促成昆曲舞台艺术的飞跃,是昆曲勃兴的大功臣。明代中叶以后,昆曲成为中国戏曲雅调的主流,梁辰鱼的贡献,不亚于创新昆曲音乐的魏良辅。据说魏良辅在昆山潜心曲学,“足迹不下楼十年”,钻研南北曲,呕心沥血,创制了“水磨调”,奠定了昆曲领引风骚的基础。之后,第一个以新制昆曲写成长篇戏曲剧本,打开局面,把昆曲推上中国戏曲艺术巅峰的,就是魏良辅的好朋友梁辰鱼。他写的《浣纱记》,风行一时,结合优美动听的新腔与工艺雅洁的文辞,确定了昆曲的舞台演出地位。《浣纱记》全剧规模宏大,共四十五出,取材于勾践复国的故事,以范蠡与西施的爱情作为穿插的主线。此剧问世之后,不但风行南北,而且长演不衰,有不少折子,从明代一直演到今天。乾隆年间的《缀白裘》,收录了《前访》、《回营》、《姑苏》、《寄子》、《进施》、《采莲》、《赐剑》等折。其中以《寄子》一折最受欢迎,在当今昆剧舞台上,也是经常演出的保留剧目。曲学名家吴梅曾说,“在明曲中,除《四梦》(汤显祖《临川四梦》)外,当推此种为最矣。”
  昆山好友老杨跟我说,梁辰鱼的后人住在昆山的巴城镇一带,还有一位九十多岁的梁氏后人,会唱曲,能擫笛,要不要去探访探访?我一听,梁辰鱼过世四百多年后,居然血胤流传,而且还能承继祖先的曲学余续,是得去看看。于是,就有了一番精心的安排,请老祈带路,一同探访。老祈是巴城人,专门调查昆山地方文献与风物,不止是识途老马,还说地方土话,可以跟当地人沟通无碍。我有点好奇,问说,昆山原本是苏州治下的一个县,巴城是昆山地区的一个乡镇,难道巴城人说的土话,苏州人听不懂吗?老祈解释说,外地人以为苏州一带说的都是苏州话,既然昆山属于苏州地区,想当然耳,苏州话一定通行无阻,其实没那么简单。昆山城里说的,比较接近苏州话;乡下地方说起土话来,苏州人就听不懂了。而且,不同的村子,土话也有差别,彼此听起来也都吃力的。
  在田野里七转八绕,发现独立的农舍都已拆除,集中起来盖了七八层高的楼房,一排一排的,总有几十排之多,占地不小,形成昆山农村的新景观,一区一区的住宅聚落,像兵营,都够大的,至少不会比一个团部来得小。在这样一个新农村小区里,我们找到了梁老人,住在底层车库改建的一间陋室之中。老人有九十五六岁了,讲起当年的经历,原来是个道士,会做法事的。他们以前有一拨人,是地方上的“堂名”,也就是婚丧喜庆吹吹打打的乐园,兼唱小调与套曲,基本上唱的就是昆腔。他说自己还藏有一套法师的道袍,宽袍大袖的。过去做法事,他是法师,还有八个“鼓手”,算是很有气派的团队了。后来不让做法事,还继续唱堂名,在地方上很有些名声。我跟他谈话,需要老祈做翻译,他的女儿和外孙女也在一旁帮腔。谈到他的祖先,他说家族中一直看不起梁辰鱼的,不单是因为他科场蹉跎,没有取得功名,更因为他花天酒地,把家浪荡光了,是个“败家子”。我听了,大吃一惊,再也没想到,鼎鼎大名的剧作家,在文学史上名声赫赫的梁辰鱼,在家族后代的眼里,竟是如此不堪。老人年纪太大,已经不能吹笛,也没力气唱曲了,我拿出笔记本,请他签名。他拿起笔,工工整整写下三个字,“梁铸元”,是繁体字。我又请他写“昆曲传承”四个字,他也毫不犹豫,写下了四个繁体字。我不好意思问,只在心里猜想,他出生在民国初年,大半辈子都生活在民国时期,或许不习惯写简体字吧?
  离开梁老人的家,我们驱车前往梁辰鱼的出生地澜漕村。初春的江南,下着毛毛雨,雾蒙蒙的,柳树抽芽了,很有些淡淡惆怅的诗情。澜漕村前有一道小河,青青河畔草,生机盎然,岸边的迎春花也绽放成片,一串串鲜黄的花朵映在落着雨点的河面上,荡漾着一派春意。村子入口处,立了一块巨石,铁灰色的石面,镌刻了鎏金的三个大字:澜漕村。老祈快步走入村子,招手叫我跟上。穿过村子,看到一条广阔的河道,宽度大约有村前小河的两倍。老祈说,村前那条小河,是“文革”时期农业学大寨,当地领导命令他们挖的,他也被迫参加开渠。村后的河道才是原来的河流,张大复在《昆山人物传》里写梁辰鱼,在家乡盖起华丽的屋宇,招徕四方豪杰名士,结交文坛隽秀,“王元美与戚大将军继光尝造其庐,楼船弇树,公亦时披鹤氅,啸咏其间。”乘坐的楼船,就是顺着这条河道前来,船体硕大壮观,遮掩了河道两旁的树木,在当时一定是十分轰动,引人侧目的。
  回到巴城镇,老祈找出一本《澜溪梁氏续谱》的复印件,有潘道根1849年的序,其中说:“梁氏自元时,有讳仲德者,官昆山州同知,由开封定居于邑之澜漕。世有令德,簪缨相继。与叶文庄(叶盛)、顾文康(顾鼎臣)两家为婚姻。自元迄今,四五[百]年。入国朝,未有仕者,而诗书之泽不替。原(源)远者,其流长;本大者,其枝茂。古有是言。”这本族谱我从未见过,写《梁辰鱼年谱》的徐朔方也没见过,听说是海内外孤本,“文革”之后才发现的,现存苏州图书馆。序是道光年间写的,反映了昆山的梁氏家族一直自认为书香门第,曾经是簪缨之家,诗书传世。这种耕读世家的执着与骄傲,或许解释了家族排斥梁辰鱼的原因,觉得他是个浪荡子,败家精。虽然名满天下,却是家族唾骂的人物。
  梁氏家族对待梁辰鱼的态度,折射出明清时代鄙视戏曲的偏见,如此之强烈,如此之历久不衰,则是我先前做梦也没想到的。我不禁为梁辰鱼叫屈,而且联想到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之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韩愈的《调张籍》,也表达了同样的感慨:“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梁辰鱼是豪爽的好汉,剧作不朽,名垂青史,也就不必在意族人的毁谤了。
  罗马的神迹
  罗马的秋天很古典,蓝天悬得高高的,清明澄澈,像静谧的湖水,由胖胖的小天使,扇动着可爱的小翅膀,托高到阿尔卑斯山顶,挂在云彩上,等着维纳斯的诞生。阳光也亮得纯净,光芒四射,像众神参加射箭比赛,满天飞着箭靶舆锃亮的金箭,像来自四面八方的流星雨,照亮了罗马的街道。我走过共和广场,本来想绕到围栏后面,去参观古罗马最大的公共浴场遗迹,却看到五六个七八岁的小孩,打着红旗,慵懒地坐在广场喷泉池沿,不禁有点好奇。穿过石块铺砌的马路,靠近了,才发现红旗上绘制了镰刀斧头标志,是意大利共产党的旗帜。天还早,大约是八九点钟,周末,广场空空荡荡的,没有什么人。奇怪得很,这五六个“八九点钟的太阳”坐在这里,懒懒的,打着红旗晒太阳吗?
  顺着火车站前的卡沃尔大道(ViaCavour)往南,参观了圣塔玛利亚大教堂,又沿着曲折往返的巷弄,看了些古罗马的遗迹,寻寻觅觅,好不容易在竞技场不远的山坡上,找到了镣铐圣彼得大教堂。我慕名前来,因为这里有米开朗琪罗雕刻的摩西大理石雕像。这个教堂的名称很奇怪,什么堂堂皇皇的名字不好,非要叫个“镣铐圣彼得”(SanPietrodiVincoli),听来十分别扭。原来是因为教堂里藏着一件圣物,是圣彼得在罗马罹难时锁铐他双手的铁链。传说圣彼得在罗马传教,被罗马的尼禄皇帝逮捕之后,倒钉十字架而死,成了圣徒。捆住圣彼得的镣铐,一度传到康士坦丁堡,后来还归罗马,成了圣物。这座教堂就是在公元五世纪的时候,为展示镣铐圣物而建,因此,叫作“镣铐大教堂”,在崇信天主教的罗马人来看,显示了信仰的坚贞,是光荣无比的称号。不过,教堂内最吸引人的,不是镣铐,而是米开朗琪罗的摩西像。雕像十分威严,大理石细密的质地散发出一种刚毅内敛的光耀,观照着供在圣坛上的镣铐,相互辉映,见证了信仰的恒毅与不朽。离开镣铐大教堂,居然要穿过一个石拱门甬道,一路走下磨蚀得光滑发亮的石阶,有五六十米之长,才能回到卡沃尔大道。这才知道,镣铐圣彼得大教堂虽然建在山丘之上,远离市嚣,却有一条隐蔽的石阶山径,直通到市区中心。
  下午打算到竞技场去看看,顺着卡沃尔大道折向西南,参观古罗马广场及街道遗迹。没想到再回到共和广场,已是红旗飘扬,人山人海,相当壮观。红旗的海洋之中,穿插着一些绿色的旗帜,是绿党环保人士组成的绿洲。还有些五颜六色的旗帜,难以分辨是什么团体,总之浩浩荡荡,听说有十多万人,是罗马在声援纽约的“占领华尔街”行动。原来早晨那几个“八九点钟的太阳”是打前站的,像花果山的上操练的小猴兵一样,遏抑不住示威游行的兴奋,老早就等着发难,要大闹天宫了。
  往古罗马遗迹的路径,居然就是游行示威的走向,不小心就卷入了群众的海洋。有人敲锣打鼓,有人高喊口号,有人手牵着手,当街跳起舞来,像迎神赛会,一境皆狂。挤在人群当中,进又进不得,退又退不出,只好找条岔路,想逃离这场尴尬的处境。没想到每一条岔路都有警车封锁,站满了全副武装的警察,头戴钢盔,足蹬马靴,手执警棍,后面还有一排手持枪械的武警。这才发现情况不对,恐怕是身陷险境了。许多拉着拖箱的观光客,不断向警察诉说,我们是观光客,要去机场赶飞机的。警察各个都像电影里的法西斯,面无表情,一语不发,反正是不放行,逼得人们返回游行队伍的洪流。再不久,群众爆发了普罗阶级的正义,开始踢打砸击停在路边的高档汽车,并且敲击银行的门窗。看来阶级斗争要开始了,形势非常不妙。然后就听到炮响,警方发射了催泪弹。我灵机一动,赶紧沿着卡沃尔大道往前走,不一会儿就到了那条隐蔽的石阶山径,所幸没有警察把守,三步两步就爬上了陡峭的仄径,眼前就是镣铐大教堂,安全了。心想,这是圣彼得显灵,是罗马克的神迹。
      ……
     
展开
目录

辑一
003香港行脚
山海交错在香港
风雨塔门
嘉道理农场
乌溪沙
乌溪沙海滨
马鞍山春萌
024杭州行脚
玉泉观鱼
云栖大和尚
033福州行脚
三坊七巷小黄楼
仓山雨中行
044镇江行脚
天下第一泉
满眼风光北固楼
镇江肴肉
宴春汤包
野生长鱼面
063徐州行脚
徐州汉墓
参观孔林
羊肉汤

辑二
075纽约行脚
纽约访旧
法拉盛的枣泥酥皮
娄口蜜的希腊菜
086意大利行脚
西班牙阶梯
罗马的神迹
贝尼尼的大卫像
圣吉米亚诺
102大阪行脚
大阪美术馆
汉文读本
关西料理

辑三
115行脚之什
陋巷美食
走访青云谱
游武夷山
龙尾砚
明洞圣堂
探访梁辰鱼
吃青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