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石窟之谜
凤凰山位于钱塘江上游的衢州境内,距龙游县城3公里。如练的衢江在它南边缓缓流过。
严格地说,凤凰山只能算一个丘,它的占地面积仅0.38平方公里:站在山脚往上看看,好像还没有十层楼高。山上植被相当丰厚,郁郁葱葱的遮掩了一切。我们沿着山脚绕行,可见些十几、二十平方米大小的水潭,水潭上方野草葳蕤,藤萝倒垂,间或露出些许橙色的岩石。
潭水清且涟漪。村民们在水潭里挑水做饭,汰衣洗菜。年复一年,小小的水潭看不出有什么异样。1992年的一天,有人在潭里捕上一条17斤半的大鱼,这就惹得大家心里痒痒的。于是几个村民集资1万元,买了4台水泵,他们要抽干潭水,看看底下究竟藏着什么。
抽水机轰隆轰隆地干将起来。随着流水的哗哗外淌,塘里若隐若现地显出个长3米、宽2米、深1米的倒斗形的洞口,它像一只怪兽的盈盈泪眼,瞪着这几个冒昧的农民。
水泵孜孜不倦地作业着,水位渐渐下降,一道石壁浮出水面。越往下,石壁越往里倾斜,洞也越大。第四天,水面上露出一行台阶:第九天,两截巨大的、鱼脊状石柱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水泵泵了17个昼夜,潭里的水终于干了,一个沉睡了千百年的、气势恢弘的洞窟,撩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四个农民在四束手电光的带领下,忐忑不安地、一步一滑地向洞里探索。手电幽暗,石影迷离,他们小心翼翼地,胆战心惊地走着,仿佛走向一个魑魅魍魉的王国。他们发现,洞壁的一边如刀削斧砍般笔直,另一边却以45度向内倾斜,断面齐整,线条流畅。终于到了洞底,但是让他们失望的是,洞底除了淤泥,连一根鱼苗苗也没有。
他们一鼓作气,相继又抽干了附近的6个石窟。
测量的结果,最大的洞窟面积有3000平方米,最小的也有360平方米。它们的形状大同小异,开采的技法完全一致,仿佛出自一人之手。这7个石窟完全独立,左右相邻而不通,上下相依而不连,分隔此洞和彼洞的石壁,最薄处只有50厘米!如此泾渭分明的互不干扰的洞窟,在浙江别处很难见到。
我们是接受《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任务,特地到龙游石窟考察的。村民们抽干的7个洞窟又被水淹回去2个,现在对外开放的就5个洞窟。我们来在5号洞前(他们的编号是反过来的,最先游览的是5号洞,最后才是1号洞)。
洞口很小,也就四五平方米大的样子。顺着龙游人新铺的石级,借着微弱的灯光,我们下到洞窟里面。洞窟有30米深,它像一个巨大的、埋在地下的酒坛。我们站在洞窟底部,就像一只跌落在坛底的小小昆虫。
环视周遭,我的感觉是,龙游的祖先们把洞穴收拾得太干净了,没剩下一角残崖,没留下一块破石,洞壁上没有“狼牙犬齿”,整个洞内也没有半点人间烟火的痕迹。
石窟的石色红润,采凿的痕迹柔和而美丽,它们如湖面上荡开的层层涟漪,又如沙漠中轻轻扫过的风迹。每一个拐角均呈弧形展开,颇像鸟儿振翅欲飞的翅膀。洞底平坦宽畅,一如平整得很好的农民晒谷场:一侧有个深深的矩形水潭,积攒着壁上滑落的点点水珠。
仰望洞顶,我想起敕勒歌里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句。不错,石窟的顶部就像苍穹。随后我们走访龙游的其他几个洞窟,发现采石的斜度、平直度,深度和间距,都惊人地相似。每个洞窟的穹顶上都只有一个倒斗形的天窗,那就是供大家进进出出的唯一洞口,当年的石工们,都是从这些洞口进来的,数万立方的石料,也都是从这些小小的洞口吊出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