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画卷徐徐开
改革浪潮澎湃席卷全国之初,扬州已是“春江水暖鸭先知”。1978年的早春二月,扬州人擂起战鼓,甩开膀子大干起来——代号为“782”的工程,从西门头道桥至小秦淮河的三元路及人防工程同时开工,扬州的城市建设昂首迈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唐杏与石塔
规划古称谋划,城市规划如文章的构思,善弈者谋势,往往会一着不慎,全盘皆输。蓄势既久,韬略自然也周备。“782”工程没有沿袭明清古城东关到西门,或缺口至甘泉街两条横线的老路,而是另辟蹊径,把目光瞄准文昌阁,誓要把这明代古阁从南北一线的要津变成十字街头的新坐标。它的一个历史贡献就是,将城隍庙里的那棵浓荫匝地的唐代银杏和隔壁木兰院里斑驳陆离的石塔一并放在大路当中,使那句扬州人津津乐道的“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有了一个开篇之作。
从石塔向东,透过铁干虬枝的唐杏,可以看到红棂白墙的文昌阁,这座扬州府学的东阁,以祭祀文昌帝君而名。它不似江南楼榭的飞檐翘角,而是三层重檐、主体八角,酷似天坛祈年殿。这座当年挂过“邗上文枢”匾的魁星楼,不仅是世代莘莘学子顶礼膜拜的殿堂,而且是祈祷逢凶化吉、文风晓畅的圣地。
“782”工程继续向东。它没有在古城的腹部笔直划开一条口子,而是小心翼翼地顺着三元巷、九巷前行,在文昌阁东边留下一段弯,用了一个障眼法,要让人站在三元路上看不到文昌阁,使初到扬州的人多了一些深邃与豁然开朗的兴致。
连中三元
早年,三元巷西口有一汉白玉的石牌坊,当中擘窠楷书“连中三元”,在阳光的映照下十分醒目。这是为纪念宋代扬州出的三位状元,他们分别是真宗朝的吕溱、徽宗朝的王昴和高宗朝的李易。每到婚嫁迎娶的黄道吉日,扬州城里的花轿总喜欢从仁丰里进,从三元巷出,一路吹吹打打,好不热闹,给未过门的新娘子发个吉兆——日子要犹存丰厚、和和美美,养个儿子将来能金榜高中。这样的习俗从明传到清,由婆婆教给媳妇,就这样一代一代往下传。
三元路的前锋被宽不过数丈的小秦淮河挡住,水下要做人防通道,地上要架桥,最初称新翠园桥,后来为纪念董仲舒,与离桥不远的大儒坊、董子祠、正谊巷连成一片,改名董子桥。1982年5月三元路东段(从小秦淮河至国庆路)工程开工,使两淮盐运司衙门添了个南门,直对三元路,给这条主干道清清楚楚地加上个“清朝”的印记。
在国庆路口,一棵数人难以合围的银杏树又被“请”到了路中央。这里原是祭祀东晋谢安的谢公祠,就是那个神识沉敏、风宇条畅,行书又写得漂亮的谢安石,那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谢家的主人。谢安晚年曾出镇广陵,在城东北的步邱,筑平水埭以灌溉农田,“随时蓄泄,岁用丰稔”,后人追思他的功绩,把他比做西周的召公,称此地为召(邵)伯埭,也就是今日江都的邵伯镇。银杏树是雌雄异株。谢公祠的这棵伟岸挺拔,是雄性;西边那棵唐代银杏,硕果累累,是雌性。在这条横贯东西的主干道上,有这一对古树在日夜厮守,彼此照应,岂不给城区平添几分祥和?
迂回而东
1984年6月8日,市政府决定沿三元路继续向东拓建国庆路至罗湾,延伸至解放桥,这条后来被称为琼花路,还有向东直到京杭大运河边的解放东路,形成了今日文昌中路的这段全长3.5千米穿过明清古城的东西轴线,整整修了10年。它反映出改革开放扬州人焕发出历经艰险、矢志不渝的精神风貌,将以傲视群雄的骄人业绩,载入史册。鉴于扬州在古城建设中对历史的尊重与彰显,1994年三元路、琼花路的规划设计项目获建设部规划设计优秀奖。
琼花路一曲三弯,修起来比三元路还要难。因为它北边要保护东圈门、地官第的原貌,南边又不能恣意在稠密的民房顶上横行,每进一步都要斟酌再三,尽量减少磕磕碰碰,其主旨要完好无损地保存琼花观。千百年来,琼花以其清雅独特的风姿和“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的声誉,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的仰慕。琼花坛以及文章太守欧阳修建的无双亭,都是扬州宋史的力证。在莲花桥拆迁时还意外地发现刻有“皇宋嘉熙四年庚子”字迹的井栏,施工中立即在四周修好井台,还砌一段照壁,嵌上隶书“宋井”及其简介,公布其为市级文保单位,在城里增加一处宋代文物的观赏处。
我们也留下了缺憾。因为顾及直行,不意黄家园里纪念李庭芝、姜才的“双忠祠”,在后来路边砌商业楼时被拆了。事情过去二十多年,当年参加过这项工程的设计者、施工人员都心存内疚,愧对历史,愧对英灵,每每谈起总是唏嘘叹息。但现在可以告慰英灵的是,不仅双忠祠的照壁已在东圈门街内复建,而且在三祝庵修缮过程中,将第一进大殿作为祭祀两位民族英雄的场所,这使我们感到些许慰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