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思想是“无为”,但“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站在更高的层面做真正重要的事。“不争”也是这样,不争并不是不争取,而是舍弃那些边边角角,去争取真正重要的东西。可以说,“不争”是一种在生活上的战略思想,不计较眼前的微小得失,专注于最终的结果。
这是一套能够指导你生活的书;也是一套能够调整你浮躁心态的书;更是一套能激发你积极向上、勇敢面对生活的书。
林清玄是华语知名的散文大家,其作品的特色是“在生活中感悟禅机,在禅理中思考生活”。林清玄的文章,文风清雅温馨,宛如春雨滋润万物,朴实中蕴含着或深或浅的哲理,对工作与生活都有很好的启迪。同时,林清玄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着世间疾苦,创作多立足于“爱与美”“情与义”“善的循环”“信仰与快乐”,寄希望能激发读者的温柔与感动、清净与向上、浪漫与理想等正面的能量。
这套禅意散文精选集(全四册),是林清玄四十余年创作之路的智慧结晶,也是他对生命与禅机、生活和情感集大成的思考之作,除了亲自作序推荐,表明写作中心思想外,还增加了部分从未发表的新作与有缘的朋友分享。
期待父亲的笑
父亲躺在医院的加护病房里,还殷殷地叮嘱母亲不要通知远地的我,因为他怕在台北工作的我担心他的病情。还是母亲偷偷叫弟弟来通知我,我才知道父亲住院的消息。
这是典型的父亲的个性,他是不论什么事总是先为我们着想,至于他自己,倒是很少注意。我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到凤山去开会,开完会他到市场去吃了一碗肉羹,觉得是很少吃到的美味,他马上想到我们,先到市场去买了一个新锅,买了一大锅肉羹回家。当时的交通不发达,车子颠踬得厉害,回到家时肉羹已冷,且溢出了许多,我们吃的时候已经没有父亲形容的那种美味。可是我吃肉羹时心血沸腾,特别感到那肉羹是人生难得,因为那里面有父亲的爱。
在外人的眼中,我的父亲是粗犷豪放的汉子,只有我们做子女的知道他心里极为细腻的一面。提肉羹回家只是一端,他不管到什么地方,有好的东西一定带回给我们,所以我童年时代,父亲每次出差回来,总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
他对母亲也非常的体贴,在记忆里,父亲总是每天清早就到市场去买菜,在家用方面也从不让母亲操心。这三十年来我们家都是由父亲上菜场,一个受过日式教育的男人,能够这样内外兼顾是很少见的。
父亲是影响我最深的人。父亲的青壮年时代虽然受过不少打击和挫折,但我从来没有看过父亲忧愁的样子。他是一个永远向前的乐观主义者,再坏的环境也不皱一下眉头,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我,我的乐观与韧性大部分得自父亲的身教。父亲也是个理想主义者,这种理想主义表现在他对生活与生命的尽力,他常说:“事情总有成功和失败两面,但我们总是要往成功的那个方向走。”
由于他的乐观和理想主义,使他成为一个温暖如火的人,只要有他在就没有不能解决的事,就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也是个风趣的人,再坏的情况下,他也喜欢说笑,他从来不把痛苦给人,只为别人带来笑声。小时候,父亲常带我和哥哥到田里工作,透过这些工作,启发了我们的智慧。例如我们家种竹笋,在我没有上学之前,父亲就曾仔细地教我怎么去挖竹笋,怎么看土地的裂痕,才能挖到没有出青的竹笋。二十年后,我到行山去采访笋农,曾在竹笋田里表演了一手,使得笋农大为佩服。其实我已二十年没有挖过笋,却还记得父亲教给我的方法,可见父亲的教育对我影响多么大。
也由于是农夫,父亲从小教我们农夫的本事,并且认为什么事都应从农夫的观点出发。像我后来从事写作,刚开始的时候,父亲就常说:“写作也像耕田一样,只要你天天下田,就没有不收成的。”他也常叫我不要写政治文章,他说:“不是政治性格的人去写政治文章,就像种稻子的人去种槟榔一样,不但种不好,而且常会从槟榔树上摔下来。”他常教我多写些于人有益的文章,少批评骂人,他说:“对人有益的文章是灌溉施肥,批评的文章是放火烧山;灌溉施肥是人可以控制的,放火烧山则常常失去控制,伤害生灵而不自知。”他叫我做创作者,不要做理论家,他说:“创作者是农夫,理论家是农会的人。农夫只管耕耘,农会的人则为了理论常会牺牲农夫的利益。”
父亲的话中含有至理,但他生平并没有写过一篇文章。他是用农夫的观点来看文章,每次都是一语中的,意味深长。
有一回我面临了创作上的瓶颈,回乡去休息,并且把我的苦恼说给父亲听。他笑着说:“你的苦恼也是我的苦恼,今年香蕉收成很差,我正在想明年还要不要种香蕉,你看,我是种好呢?还是不种好?”我说:“您种了四十多年的香蕉,当然还要继续种呀!”
他说:“你写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继续呢?年景不会永远坏的。”“假如每个人写文章写不出来就不写了。那么,天下还有大作家吗?”
我自以为比别的作家用功一些,主要是因为我生长在世代务农的家庭。我常想:世上没有不辛劳的农人,我是在农家长大的,为什么不能像农人那么辛劳?最好当然是像父亲一样,能终日辛劳,还能利他无我,这是我写了十几年文章时常反躬自省的。
母亲常说父亲是劳碌命,平日总闲不下来,一直到这几年身体差了还常往外跑,不肯待在家里好好地休息。父亲最热心于乡里的事,每回拜拜他总是拿头旗、做炉主,现在还是家乡清云寺的主任委员。他是那一种有福不肯独享、有难愿意同当的人。
他年轻时身强体壮,力大无穷,每天挑两百斤的香蕉来回几十趟还轻松自在。我最记得他的脚大得像船一样,两手摊开时像两个扇面。一直到我上初中的时候,他一手把我提起还像提一只小鸡,可是也是这样棒的身体害了他,他饮酒总不知节制,每次喝酒一定把桌底都摆满酒瓶才肯下桌,喝一打啤酒对他来说是小事一桩,就这样把他的身体喝垮了。
在六十岁以前,父亲从未进过医院,这三年来却数度住院,虽然个性还是一样乐观,身体却不像从前硬朗了。这几年来如果说我有什么事放心不下,那就是操心父亲的健康,看到父亲一天天消瘦下去,真是令人心痛难言。
父亲有五个孩子,这里面我和父亲相处的时间最少,原因是我离家最早,工作最远。我十五岁就离开家乡到台南求学,后来到了台北,工作也在台北,每年回家的次数非常有限。近几年结婚生子,工作更加忙碌,一年更难得回家两趟,有时颇为自己不能孝养父亲感到无限愧疚。父亲很知道我的想法,有一次他说:“你在外面只要向上,做个有益社会的人,就算是有孝了。”
母亲和父亲一样,从来不要求我们什么,她是典型的农村妇女,一切荣耀归给丈夫,一切奉献都给子女,比起他们的伟大,我常觉得自己的渺小。
我后来从事报道文学,在各地的乡下人物里,常找到父亲和母亲的影子,他们是那样平凡、那样坚强,又那样的伟大。我后来的写作里时常引用村野百姓的话,很少引用博士学者的宏论,因为他们是用生命和生活来体验智慧,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最伟大的情操,以及文章里最动人的素质。
第一卷 在微细的爱里
横过十字街口 ·002
好雪片片·006
永铭于心·010
四随·012
飞入芒花·024
在微细的爱里·032
谦卑心·034
海上的消息·041
血的桑椹·042
在梦的远方·049
有情生·056
期待父亲的笑·067
074·咬舌自尽的狗
076·分到最宝贵的妈妈
077·买馒头
080·两只眼睛
081·孤独的放生者
085·月光下的喇叭手
092·飞鸽的早晨
103·观照世间的声音
107·猫头鹰人
第二卷 有生命力的所在
114·不一定是天堂
115·永续今好
118·海狮的项圈
水中的金影·120
平凡最难·124
有生命力的所在·126
写在水上的字·130
玫瑰与刺·132
忧伤之雨·133
微波炉·135
电磁炉·138
花季与花祭·140
油面摊子·145
再加两个苹果·148
心的蒙太奇·153
被失败的苹果击中·162
家家有明月清风·165
第三卷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172·圆通寺与冰淇淋
174·惜福
178·两头鸟
182·悲欣交集
189·你是人吗
193·博爱与大悲
200·不大
201·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207·十指成林
209·回到自己的居处
212·数字菩提
219·为现在,做点什么
223·惜别的海岸
226·及时
228·在“我”中觉醒
跳跃的黄豆·238
践地唯恐地痛·245
布施,是菩提净土·249
高僧的眼泪·252
原来的那一页·257
凡夫思想·267
西河堂与荥阳堂·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