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18岁的李嘉诚被提拔为部门经理,统管产品销售。1948年,他又晋升为总经理,全盘负责日常事务。
自古英雄出少年。李嘉诚几年的艰苦努力,总算取得了小小的成就,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对此,李嘉诚认为,任何事业都需要踏踏实实去做,“在工作方面,勤奋是一个人成功的要素,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人获得的报酬和成果,与他所付出的努力往往成正比关系。” 李嘉诚家族传第四章┃独立创业塑胶之花遍地开┃第四章独立创业塑胶之花遍地开
李嘉诚放弃中级“打工仔”的优厚待遇,一出道就自己创业,起步艰难。他经营小厂,如同将颠簸于商海中的一叶小舟打造成一艘大船。为了给航船装备最先进的发动机,他不惜远赴欧洲钻研技术,终于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长江”破浪
在塑胶腰带制造公司经过几年的锻炼,李嘉诚已熟稔推销工作,但也深知生产及管理是自己的薄弱之处。因此,身为总经理的他总是蹲在工作现场,身着工装,同工人一道干,极少坐在办公室里。每道工序他都要亲自经手,因为感兴趣,干起活来一点也不觉得苦和累。
有一次,李嘉诚站在操作台上割塑胶腰带,不小心把手指割破了,鲜血直流,他没有吭声,迅速缠上胶布,又继续操作。事后伤口发炎,他才到诊所去看医生。
勤奋、聪颖的李嘉诚,很快掌握了生产的各个环节。塑胶腰带制造公司生产势头良好,销售网络日臻完善,许多大额生意他都是通过电话联系,具体的事务则由手下的推销员去跑腿。
作为公司的台柱、高收入的打工仔,李嘉诚刚20岁出头,就爬到了打工族的最高位置,做出了令人羡慕的业绩。按理说,李嘉诚应该感到心满意足。然而,他的人生字典中似乎从来没有“满足”二字。
香港是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地方,商场尤其如此。香港虽然没有传统工业,但它与世界各地有着广泛的联系,能够迅速引进适宜本地发展的产业。起初塑胶厂在香港屈指可数,但很快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对这一大好形势,李嘉诚渐渐萌发了独立创业的念头。不久,他决定重新投入社会,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新的人生搏击。
塑胶公司老板自然舍不得李嘉诚离去,对他再三挽留。之前曾有个相士拉住李嘉诚看相,说他“天庭饱满,日后非贵即富,必会光宗耀祖,名震香江”。老板虽不信相术,但笃信李嘉诚具备与众不同的良好素质,不论做什么事,都会是最出色的。“他外表谦虚沉稳,实则蕴涵着勃勃雄心,其前程非相士可以预测,也非吾辈所能猜及。”这是老板与李嘉诚相处几年得出的判断。
老板挽留不住李嘉诚,并未指责李嘉诚羽毛丰满,不记栽培器重之恩,弃他远走高飞。相反,他约李嘉诚到酒楼,设宴为其辞工饯行,令李嘉诚十分感动。席间,李嘉诚说:“我离开你的塑胶公司,是打算自己也办一间塑胶厂,难免会使用在你手下学到的技术,大概也会开发一些同样的产品。现在塑胶厂遍地开花,我不这样做,别人也会这样做。不过,我绝不会把客户带走,用你的销售网推销我的产品,我会另外开辟销售渠道。”他实话实说,以诚相待,让老板感慨不已。
李嘉诚怀着愧疚之情离开了塑胶腰带公司。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从此他结束打工生涯,迈上了充满艰辛与希望的创业之路。
创业之初,他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问题。
李嘉诚打工不过几年,而且他打工的薪水,除了日常必用的部分外,全部交给母亲,供家里开支,并没有多少积蓄。勤俭节约是李嘉诚从小养成的习惯,他外出从来都是吃大众餐,衣服也没有一件称得上是高档的。
几经努力,他总算凑到了5万港元创业资金,其中较大部分是他几年来推销产品的提成,还有一部分是向亲友借来的。无论在工作,还是在日常交往中李嘉诚都给别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大家知道他为人诚实稳重,因而都乐意资助他创业。
李嘉诚雄心勃勃,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因此很想给自己的塑胶厂起一个响亮的名字。他从辞工起就一直在思考厂名,先后取了几十个厂名,但都觉得不满意。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于是就把厂名定为“长江”。
他对这一名称的解释是这样的: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长江之源头,仅涓涓细流,东流而去,容纳无数支流,汇成于汪洋之势。日后的长江塑胶厂,发展势头也会像长江一样,由小到大。长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未来的长江塑胶厂也应该让中国人引以为豪,成为第一。长江浩荡万里,具有宽阔的胸怀,一个有志于实业的人,理当扬帆万里,破浪前进,去创建宏图伟业。荀子《劝学篇》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正是李嘉诚的经营理念。
李嘉诚并不是空想主义者,而是个实干家,他要以行动来实现自己的宏大志愿。很长一段时间内,当别人问他“长江”的厂名之意时,他只是淡淡地说:“‘长江’的名头响亮,我便借了过来。”
在创业之初,他要解决的实际困难还有很多。资金有了,厂名有了,厂房在哪里呢?李嘉诚从港岛到九龙,跑了一个多月,最终在港岛东北角筲箕湾租借到一座破烂不堪的厂房。当时,数十万内地人跑到香港,使香港的房产一下子水涨船高,闹起了房荒,房租高得吓人,工业用房的房租自然更高。筲箕湾山清水秀,自然景观优美无比,但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交通不便,实在不是办厂的好地方。但正因为偏僻,所以租金较低,几经讨价还价,李嘉诚便租下了这座厂房。
李嘉诚认为,创业之初,到处都需要用钱,应该把钱尽量放在生产上,等以后羽毛渐丰、收入有余时,再迁到市区。他这一做法可谓量力而行,深得顺应自然之道。
不过,这座厂房实在是破旧不堪,窗户几乎没有一扇是完好的,不是玻璃破碎,就是风钩脱落,房顶到处都是天窗。香港春夏两季雨特别多,雨水经常漏得到处都是。厂里的压塑机是从旧货市场买来的,是欧美淘汰的第一代塑胶设备,落后得不能再落后了。
正是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李嘉诚开始了自己艰辛的创业历程。1950年夏天,李嘉诚的长江塑胶厂在筲箕湾正式创立了。
工厂开办之初,李嘉诚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由于交通不便,他每天清晨就外出推销或采购,等他赶到办事的地方,别人正好上班。他从不打车,距离远就乘公共汽车,路途近就双脚步行。他个性温和沉稳、不急不躁,走起路来却快步生风。 因为时间太紧了,又要省车费,又要讲究效率,只好疾步如飞,这都是让生存环境给逼出来的。
中午时,李嘉诚急匆匆地赶回筲箕湾,先检查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后跟工人一起吃简单的工作餐。没有餐桌,大家都是蹲在地上,或七零八落地找地方坐。
忙完白天,到了万籁俱寂的夜晚,李嘉诚仍有干不完的事情。他要算账,整理客户资料,规划产品市场区域,还要设计新产品的模型图,安排第二天的生产。他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充分挖掘资金、设备和人员的潜力,创造出更多、更大的效益。
塑胶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原料、新设备、新制品每天都在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长江塑胶厂要生存发展,就不能不求新求变。
当时,外国最新的塑胶杂志,香港看的人并不多。李嘉诚有较深厚的英语功底,而且深深体会到一个人只凭自己的经验得出结论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如果能够将他人的理论知识和自己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那才是最好的。
有一天,李嘉诚阅读一本外国塑胶杂志,敏锐地捕捉到一个商机。他发现这本杂志上登载的一部制造塑料瓶的机器,可以制造出质量优良又适合香港市场的产品。
他立即着手进行周密的市场调查,发现全香港都没有这种机器。人无我有的意识立刻占据了他的头脑,他开始想以最快的速度与这个外国厂家联系购买。结果发现,这种机器需要预先订购,不仅订货周期长,而且价钱十分昂贵。但这种机器的潜在效益令他欲罢不能,于是,他果断决定自己动手研制这种机器。
他研制的注塑机有两个关键的控制系统,即温度控制和成型控制。当时集成电子控制芯片还不太完善。李嘉诚四处奔走,向有关专家求教,回到厂里反复试验。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的精心研究,技术难关被攻克,李嘉诚竟然真的造出了这种机器,投入使用后,运行效果良好,很快便产出了新产品。这在常人看来简直是个奇迹。
李嘉诚采取自力更生的方法,自行研究、自行制造,不仅节省了资金,更重要的是赢得了时间,取得了效益,给刚刚创办的长江塑胶厂注入了活力。
李嘉诚创立长江塑胶厂是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厂里的各种杂事千头万绪。他身为老板,同时又是操作工、技师、设计师、推销员、采购员、会计师、出纳员。草创阶段,什么事都是他一手操持。
工作如此忙碌,李嘉诚依然不忘业余自学。为了节省时间,他吃在厂里,住在厂里,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看望母亲和弟弟妹妹们。待到厂子规模稍大一点之后,他在新蒲岗租了一幢破旧的小阁楼,作为长江塑胶厂的写字间和成品仓库,同时还是他的住所。此时的李嘉诚,心里装的全是厂子,一心扑在长江塑胶厂上。
李嘉诚这样事必躬亲,不仅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还使他对工厂每个环节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做到管理细致。此外,做老板的这般拼命,也给全厂员工树立了榜样作用。
样品生产出来后,李嘉诚又亲自出马推销,这对他来说可谓轻车熟路,效果也很明显。随着第一批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订单如雪片一般纷飞而来。
生产规模日渐扩大,李嘉诚自己实在顾不过来了,就招聘了会计、出纳、推销员、采购员、保管员,开始实行层级管理。同时,又招聘了更多的生产工人。
这一时期,由于大批订单不断涌来,许多新招来的工人只经过短暂培训就单独上岗,并实行三班倒工作制,开足马力生产,昼夜不停出货。然而,表面的高歌猛进下涌动着的重重危机令李嘉诚始料未及。
以诚解困
李嘉诚创办长江塑胶厂时,正值朝鲜战争爆发,香港转口贸易地位一落千丈。于是,港府制定出新的产业政策,贸易(尤其是外贸)型企业减少,生产加工型企业增多,香港经济从此由转口贸易型转向加工贸易型。
李嘉诚投身塑胶行业,正是顺应了香港经济的转轨大趋势。塑胶业在世界上也属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塑胶制品加工投资少、见效快,原料从欧美日进口,市场迅速扩展到海外。
正当李嘉诚在事业上春风得意之时,突然有一家客户指出他的塑胶制品质量粗劣,要求退货。李嘉诚也意识到自己太急躁了,在经营决策上一味贪大求功,追求数量,而忽视了产品的质量问题。
这时,他手中仍攥着一大把订单,客户不断打电话来催货。若延误交货就要罚款,连老本都要赔进去。他亲自蹲在机器旁监督质量,然而,靠这些老掉牙的淘汰机器,要确保质量谈何容易?加上大部分工人只经过短暂培训就当熟练工使用,他们能够操作机器将制品成型,已是很不错了。
与此同时,推销员带回来的客户反馈信息也令李嘉诚不寒而栗——几家客户拒收产品,还要求长江塑胶厂赔偿损失。
身处危机之中的李嘉诚,真正体会到了做老板的难处。他在塑胶腰带公司任总经理时,主管日常事务,但重大决策仍是老板拍板。现在身为一厂之主,要承担一切风险和责任。年少气盛的他,把困难设想得太少了。
企业的主人就像一船之长,决策即是航向,任何失误都可能把航船引向灭顶之灾。李嘉诚心中又一次浮现出船长的形象。船长的责任感使他面临着人生的又一次考验。
很快,长江塑胶厂的仓库里堆满了因质量欠佳和延误交货退回的玩具成品,客户纷纷上门要求索赔。而上门考察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的新客户,见此情形扭头就走。李嘉诚为此急得如同热锅中的蚂蚁。常言道:“不怕没生意做,就怕做断生意。”长江塑胶厂正处于后一种情形。
产品积压,自然没有进账,但原料商仍按契约上门催交原料货款。李嘉诚被逼急了,就说:“我实在拿不出钱,你们把我人带走。”原料商却笑道:“你想得美!我们要你干什么?我们要的是钱!”他们扬言要停止供应原料,并要到同业中张扬李嘉诚“赖货款的丑闻”。
正所谓墙倒众人推,银行得知长江塑胶厂陷入危机,也派职员来催贷款。焦头烂额、痛苦不堪的李嘉诚不得不赔着笑脸,恳求银行放宽限期。银行掌握着企业的生杀大权,长江塑胶厂面临清盘的危险。
此时长江塑胶厂只剩下半数产品尚未出现质量问题,开工不足,不得不裁减员工。部分被裁员工的家属上门哭闹,有的赖在办公室不走,车间和厂部没有片刻安宁。留下的员工也人心惶惶,既为长江塑胶厂的前途,更为自己的生计忧心忡忡。这段时间,李嘉诚的脾气难免有些暴躁,动辄训斥手下员工。全厂士气低落,人心浮动。
有个客户把长江塑胶厂的次品批发给零售商,使其信誉受损,客户事发后,零售商怒气冲冲来长江塑胶厂交涉,恶语咒骂李嘉诚。李嘉诚万般无奈,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中,又担心母亲为自己忧虑,故而装着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知儿莫如母,庄碧琴早已从他的神色中猜出了七八分。
这天,庄碧琴问李嘉诚:“你认识老家开元寺法号叫元寂的那个住持吗?”未等李嘉诚回答,她继续说道:“元寂年事已高,希望找个合适的接班人,候选人是他的两个徒弟,一个法号一寂,另一个法号二寂。元寂把这两个徒弟叫到跟前,说:‘我现在给你们每人一袋稻谷,明年秋天以谷物为答卷,谁收获的谷子多,谁就是我的接班人。’第二年秋天到了,一寂挑来满满的一担谷子,二寂则两手空空。出乎意料的是,元寂当众宣布二寂为接班人。一寂听了不服气。元寂微微一笑,高声对众人说:‘我给一寂和二寂的谷子,都是用开水煮熟的。显然,二寂是诚实的,理应由他来当住持。’于是,众人悦服。” 庄碧琴忽然话锋一转:“经商如同做人,诚信当头,则无危而不克。”李嘉诚听罢母亲的话,似有所悟。
第二天,李嘉诚亲自上门向该客户道歉,也如实说出了自己的困难。客户很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行为过于莽撞,并表示李嘉诚是可交往的生意朋友,希望能继续合作。同时,他还为长江塑胶厂摆脱困境出了一个主意:将现存的塑料制品分类销售。李嘉诚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议。
在积压的产品中,一部分是质量不合格;另一部分是延误交货期的退货,产品质量并无问题。为此,李嘉诚抽调员工对积压产品进行了一次普查,将其归为两类:一类是有机会作为正品推销的;一类是款式过时或质量粗劣的。
之后,李嘉诚像当初做“行街仔”那样到市区推销,将积压产品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卖给专营旧货次品的批发商,然后用收到的货款偿还了一部分债务。
接着,李嘉诚再次拜访银行、原料商和客户,寻求进一步谅解,商议共渡难关的对策。在他的努力下,长江塑胶厂终于出现转机,产销渐入佳境。
这时,一些同行的竞争对手企图趁机搞垮长江塑胶厂,他们雇用了一些人到长江塑胶厂拍照,企图用揭短的方式使长江塑胶厂信誉扫地。
没过多久,他们拍摄到的照片在报纸上刊登出来了,上面是长江塑胶厂破旧不堪的厂房。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以此彻底打消顾客对长江塑胶厂产品的信心。
刚刚经历了一番阵痛的李嘉诚,逐渐变得成熟稳重起来。他保持冷静,积极筹思对策,决定充分利用这种免费宣传反败为胜。
他拿着这份报纸,背上自己的产品,走访了香港近百家代销商,坦率地对他们说:“不错,我们尚在创业阶段,厂房比较破旧。但请看看我们的产品,我相信质量可以证明一切。我欢迎你们到我们厂实地考察,满意的话,再向我们订购。”
代销商们被李嘉诚诚恳的话语所感动,更被他那优质的产品所吸引,同时也十分钦佩李嘉诚有如此敏锐的商业头脑,并且有如此魄力敢于将自己的弱点示人,于是纷纷到长江塑胶厂参观订货。这样一来,长江塑胶厂的生意更加红火了,那些企图将长江塑胶厂搞垮的人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回首这段往事,李嘉诚深有感触地说:“虽历经坎坷,但从未彷徨。”“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命的源泉;信誉、诚实也是生命,有时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米兰“学艺”
经历了濒临倒闭的危机后,李嘉诚牢记这一次的失败教训,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原则,逐渐使长江塑胶厂在业界的信誉有口皆碑,银行不断放宽对他的贷款限额;原料商许可他赊购原料;客户乐意接受他的产品,陆续派送大笔订单给他工厂通宵达旦地生产,营业额呈几何级数递增。
在大好的形势面前,李嘉诚的头脑异常冷静,他知道上次的危机就是在得意忘形时发生的。他变得谨慎起来,把自己走过的每一步都想清楚,把将要走的每一步也要看清楚,开始认真审慎地思考长江塑胶厂的现状及未来。
香港的塑胶及玩具厂已有300多家,长江塑胶厂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并没有任何特色。它出产的塑料玩具,无论类型还是质量,与别的厂家相比可谓大同小异,只是在款式上有细微的变化而已。
除了同业和客户之外,谁还会关注一个小小的长江塑胶厂的存在呢?李嘉诚为此感到忧虑不安。
不可否认,香港的塑胶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卖得很“火”,但仔细探究不难发现,香港产品的优势仅在于廉价。这是因为,20世纪50年代,港英政府对来港务工经商人员一概接纳,将他们作为后备劳力资源进行储备。所以,香港劳动力充足、工资低廉,故而产品廉价。但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太低。
长江塑胶厂自创办以来,主要生产塑胶玩具和日用品。当然,这两大类产品并非一成不变,也先后变化了几十款,但大部分是根据代理经销商的订单要求设计改型的。
厂家为商家所左右,使厂家不能真正面对市场,难以把握市场风向。李嘉诚也曾想过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推出新产品左右商家,但由于工作太忙,风险又大,只能将这一构想暂时放在一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