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走向抗日:广州中国青年抗日同盟史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6222707
  • 作      者: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等]编
  • 出 版 社 :
    广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走向抗日 广州中国青年抗日同盟史录》首次以“中青”为专题将相关材料编辑成册。
  《走向抗日 广州中国青年抗日同盟史录》选收了“中青”亲历者的31篇文章,根据文章内容的侧重,分为三部分,体现“中青”在广州革命历史中的贡献。
  为了让读者方便了解“中青”,《走向抗日 广州中国青年抗日同盟史录》编辑了“盟员简介”和“纪事”两个部分。“盟员简介”是以上述文章中所提及的“中青”盟员的姓名为线索,寻找他们的活动轨迹,尽量介绍他们当时的活动情况,在此范围内统计的盟员共有152位。在收集整理过程中,还有材料提及其他的“中青”盟员(《走向抗日 广州中国青年抗日同盟史录》的文章未能证实的),为了留下今后研究的线索,编者也将他们(19位)纳入“简介”。“纪事”部分之前增加了“背景情况”,这是为了清楚地交代“中青”盟员的“来龙去脉”,从而说明“中青”的创建和发展并非偶然。
  《走向抗日 广州中国青年抗日同盟史录》还向读者呈现几份首次发掘的“国立中山大学的学生学籍表”及“几份与中山大学学生运动有关档案材料”。这些材料为研究广州学生运动的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
精彩书摘
  《走向抗日 广州中国青年抗日同盟史录》:
  我在“中青”的经历 我于1933年在中山大学高中部读书,校址在文明路。当时,中大高中部不属于中大附中,而是直属校部的。日本侵华的九一八事件发生后,青年学生的抗日救国热情很高。但是,国民党当局对日侵略采取不抵抗主义、“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青年学生毕业就是失业,经济生活十分困难。广大青年对国民党统治很不满,要求改变现状,寻求出路。1934年后,由于广东党组织已被破坏,进步青年得不到党的领导,就以读书会的形式,学习马克思主义。摸索革命道路,阅读《读书生活》《永生》《世界知识》等刊物,读茅盾、蒋光慈等人写的小说。
  1934年,一批在广州读书的东莞籍的进步青年组织读书会,其中以在国民大学读书的陈健、张定邦等人为主,此外还有在陈济棠部队工作的王作尧、广雅中学学生尹焯辉等人。他们定期开会学习、讨论。参加读书会的人有共同的信仰,就是信仰共产主义,拥护共产党,拥护红军,拥护苏维埃。我参加了这个读书会,受到了进步思想的影响。
  1935年7月,在上海的党中央机关被破坏后,王均予同志从上海到广州,根据秘密刊物《时代文化》的发行关系,找到了勃勤大学学生邱萃藻,就在广州开展工作,建立了中国青年同盟(简称“中青”),把勃大读书会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加入中国青年同盟,首先发展邱,由邱介绍林振华人盟。当时中山大学进步教授邓初民、何思敬宣传马列主义,教育团结了一批中大学生,这些人与邱萃藻有过接触。通过邱在中大先后发展了钱兴、粟稔、曾生入盟,在中大建立了“中青”组织。王均予通过邱萃藻认识陈健,又在陈健同志组织的读书会的基础上发展“中青”组织,该读书会成员先后转入“中青”的有陈健、张定邦、温焯华、尹焯辉、王作尧等。因为他们都是东莞籍人,便建立了广州“中青”东莞分盟,通过东莞分盟的关系,向东莞县发展“中青”组织,先后加入的有王士钊、张如、王河等。我在中大高中部发展“中青”组织,先后加入的有陈柏昌、周匡仁、刘汝琛、谭丕桓等人;尹焯辉在广雅中学发展李士洋、李鹤超、莫福枝等。广州“中青”以大、中学校为主要阵地,以中山大学为重点,在中大高中部、中大附中、广雅、勃勤、知用、大中、执信、女师,仲凯、庚戌等校都有“中青”盟员。
  1936年,“中青”东莞分盟基本不存在了,其盟员都回到各自的单位去开展工作,我负责中大高中部的“中青”,兼管广雅的“中青”和其他单位“中青”。
  “荔湾惨案”后,国民党大搞白色恐怖活动,“中青”决定把抗日救亡运动宣传转到农村去,以避免国民党的大逮捕、大屠杀的锋芒。我当时同东莞分盟的同志到东莞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直到1936年2月返广州。这时中大高中部把我开除了,我没有地方立足,就迫不得已转到了广州南京中学读书,实际上就是借这个立足点继续开展工作。
  1936年春,抗日救亡活动转为公开合法的斗争,利用基督教青年会(会址在长堤),通过教会总千事余瑞尧,中学音乐教师陈世雄、余安斌、何安东,组成“广州民众歌咏团”。开始以学生、教师为主,后来扩大到工人、农民、国民党机关职员,从100多人扩大到1000多人,主要唱革命歌曲,表演革命戏剧,如《义勇军进行曲》《放下你的鞭子》等。每个星期集合一次或两次,歌咏团不单止唱歌、开大会,还有小组活动,“中青”就利用小组活动开展工作。此外,组织了“抗日十人团”。这是“中青”的外围秘密组织,团结教育进步青年。我们通过民众歌咏团的小组活动,吸收发展“抗日十人团”。当时民众歌泳团的领导人有徐青、李木子,开大会时,他们出面讲话。“歌咏团”活动了约半年就被国民党解散了。
  当时还有“艺协”“锋社”,他们以学生、文化界人士为主,以表演文艺形式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这些组织与“中青”有密切关系,大约半年,就被国民党解散了。
  1936年5月,王均予到天津北方局后恢复了党组织关系,7月回广州建立和发展党组织,首先在“中青”骨干中发展党员。“中青”盟员转为党员不用填表,没有预备期,只举行宣誓仪式。
  王均予回广州建党后,1936年9月或10月期间,“中青”成立了一个“中青广州市委”,主要负责人是钱兴,几个月后,该组织撤销了。
  1936年底成立广州市委后,设有外县工作委员会。1937年上半年我在该委员会里工作,负责人是邱萃藻。当时青年工作与我有关的是负责编辑《游击队》这一刊物。
  《游击队》开始是叶焜寰、温盛湘负责的,是一种半公开的秘密刊物。通过该刊物宣传我党抗日主张,通过发行关系,发展党的组织。1937年4月间,叶煜寰介绍我与温盛湘认识,我就开始负责《游击队》的编辑工作,写些文章。《游击队》的材料多数来源于内部刊物。
  “中青”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消亡,“抗日十人团”也随之停止了活动。
  ……
展开
目录
综述
关于中国青年同盟 曾庆榴

中国青年抗日同盟的创建
在广州创建“中青”的活动 王均予
走上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周明
我与中国青年同盟 温焯华
在“中青”的经历 张定邦
正路社并入“中青” 陈健
中国青年同盟东莞分盟建立前后 张广业

中国青年抗日同盟与广州一二·九运动
回忆一二·九运动前后广州建党活动经过 王均予
“中青”和中大的一二·九运动 曾生
抗战前勃勤大学学生运动 苏铉
一二·九前后在广州勒勤大学参加学生运动的回顾 邹嵛
“中青”与广雅学生运动 李士洋
一二·九前后广雅学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片断回忆 莫福枝
“中青”领导的广雅一二·九学生运动 黄文康
我参加一二·九运动的回顾(节选) 温焯华
一二·九前后大中中学学生运动的一些情况 董世扬
回忆女师一二·九前后学生救亡运动的情况 梁绮
我参加“中青”和妇女工作情况 伍坤顺
“中青”与东莞学生运动 王鲁明
附录:几份与中山大学进步学生有关档案材料

中国青年抗日同盟与中共广州组织的重建
回忆“中青”的建立和广州党组织的恢复 王均予
1936年重建广东党组织的历史回顾 温焯华
抗战爆发前勃勤大学党组织概况 李木子(锦波)
回忆1936年、1937年广雅中学的学生运动和建立党组织的情况(节选) 胡泽群
回忆省立女师学运及中共广州妇女支部建立情况邹剑卿
回忆教忠中学党支部的建立及活动情况 王磊等
回忆三十年代东莞党组织恢复概况 王士钊
抗战爆发前后东莞党组织的恢复和活动片段 王启光
回忆中山县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孙康
我在肇庆成立党支部 梁奇达
党组织在江会 黄文康
建立石井党支部经过 潘祖岳
阳春党小组的建立和青年群组织的发展 章沛

关于中国青年抗日同盟的研究
中国青年同盟的建立及其历史作用 陆传光
论抗战前夕中共广州组织的重建 黄穗生
“中青”在东莞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傅泽铭
广州外县工委概述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办(陆传光执笔)
东莞党组织的恢复和重建 中共东莞市委党史办
中山县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 中共中山市委党史办

中国青年抗日同盟盟员(部分)简介
王均予—一广州党史的重要人物(节选)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邱萃藻传略 温盛湘
钱兴传略 褐倩红
盟员简介

中国青年抗日同盟活动纪事
“中青”成立之前的背景情况
“中青”纪事

附录
杨应彬同志关于“中青”的一封信
中央组织部给广东省委组织部的复函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