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
从百濮中走来 探寻仡佬族的族源,学者们主要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百濮说”。认为仡佬族源于古代的百濮,百濮最早在中南、西南地区生活,是西南地区最早的开拓者,也是夜郎国的开创者和主体民族。百濮经历了僚人演变成仡佬族。第二种是“百越说”,认为自新石器时代起,东南地区的越人先后迁入西南地区,融合了原来的土著人群,濮只是融人越人中的一部分,而夜郎国是百越民族集团中的一部分,夜郎族群内部,一部分称“僚”,一部分称“濮”,其中的“僚”后来发展成为仡佬族。
可见,仡佬族由僚人演变而来是大家一致的看法,问题出在汉晋时期的文献典籍中对今天云贵一带民族的称谓,将两粤境内陆续北迁的越人氏族、部落与“濮人”并称为“僚”。魏晋时期,迁入今贵州、广西边境地区的越人,与原来居住在此的濮人杂居共处,经济文化逐渐接近,民族特征也渐渐出现了许多相似性,因此共同被汉族统治者称为“僚”人,在这一时期的汉文典籍中,往往濮僚连用或者濮僚互称。也就是说,僚包括了濮,但濮不能代表整个僚。从而导致了关于今天仡佬族的先民是源于濮人还是源于越人的两种观点。
目前,更多的人赞同第一种说法,即“百濮说”。据史料记载,越人大规模北迁主要是在秦汉时期,而在此之前人数较少,还没有成为当地的主体民族。
而濮人作为西南地区的土著居民,很早就开拓西南。
濮也写作“卜”。《逸周书》里记载:“卜人,西南之蛮。”《左传·疏》中说:“濮为西南夷也。”吕思勉在《中国民族源流史》一书中提及:“濮,亦作卜,亦西南一大族也。所居为今黔江、金沙江、大渡河流域。”另外,在习俗上,虽然濮越两族群在长期的共同生活有一些相同之处,但是整体看来,两个族群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如先秦时期的书多记载,当时越人多为“水田耕作”,而濮人仍大量“畲山为田”,以旱地农作为主;又如越人多“断发文身”“错臂左衽”,而濮人则多“椎髻”,男女皆着筒裙等等。而且,周边的彝族称仡佬族为“濮”。由此种种,可以推断今天的仡佬族应是由濮人经历僚人演变而来。
今天,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洪渡河畔,有九块巨石从河谷底部拔地而起,巍然屹立于天地问,犹如九个顶天立地的巨人,称为“大猿山九天母石”。传说这里是九天天主诞生的地方,后来,九天天主的儿子潜祖下到凡间,封为濮王,又称蛮王,经过长期的繁衍生息,成为仡佬族的祖先。“蛮王仡佬,开荒辟草”,代代相传。如今,很多仡佬族人把洪渡河作为仡佬族的母亲河,把大猿山九天母石看作是仡佬族的发祥地。仡佬族先民正是吸九天之灵气,纳大地之精华,披荆斩棘,耕耘高原乐土、守望永恒家园。每年,仡佬同胞都会相聚在这里,举行隆重的仡佬族祭天朝祖活动。近年来,有学者在险峻奇特的大猿山九天母石背后,发现古老的城墙遗址,考证后认为大猿山上的古城墙及其周围有可能是仡佬族先民濮人所建夜郎国的王城。追忆神秘夜郎国 仡佬族这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深邃的文化积淀,最辉煌的一段往事莫过于濮人所创建的夜郎国时期。
古夜郎国势力曾迅速扩张,北面征服了瞥、鳛、僰和巴国南境;西面征服了漏卧,与滇国相连;南面与南越国接壤;东南降服了毋敛;东北控制了且兰。
也即是说,夜郎国最强盛时期的势力范围包括了今贵州大部分、云南东部、广西西部以及越南的部分地区,已是一个极为广阔的地域范围。汉武帝征服夜郎族群后,于其地设牂牁郡,可以推断出西汉时期牂牁郡的地域范围,应该便是春秋战国时期夜郎部落联盟集团的地域范围。因此,《史记·西南夷列传》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便是:“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