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社团改革与创新案例集》:
二是农业环境学科发展联盟。由自然资源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生态学、气象学、土壤学、化学等10余个领域,中国农科院环发所、北京气候中心等60余家科研、教学和生产部门组成,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农业应对气候变化重大课题开展联合攻关,实现了各学科研究力量的整合,有力推动了农业环境学科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环境的科技创新。
三是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学会在充分调研企业需求的基础上,依托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的资源优势,组织选派院士专家进驻农业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企业建立实验基地,开展战略咨询和技术研发,为企业培养科技人才和一线技术骨干。目前,已在上海、浙江等5个省份建立6家联盟,每年选派院士及团队专家近100人次。
四是区域农业经济发展联盟。依托珠海市斗门区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以及当地政府对农业的高度重视的优势,学会与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编制斗门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确定区域农业发展主要功能。目前,已有100多位专家、10余所科研机构在该区开展合作研究,并吸引了数十家内地和港澳企业进驻,建立了一批服务港澳鲜活农产品和观光休闲农业重要基地。
(四)开展科技社团承担政府职能转移研究
学会积极承担农业部等有关部门转移或委托的有关职能和有关工作,在农业科技和人才服务、农村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并开展专题研究,收集参考文献材料300余篇,设计了调查问卷,向中华医学会、地方农学会、分会等近50家机构调研有关情况,访谈了10余位学会秘书长、工作骨干和有关专家,多次集中研讨,形成了《科技社团承担政府职能转移专题研究报告》。
(五)开发会员信息管理系统
学会会员总量大、涵盖广,基层会员多。为此,学会确定了“分级分类”登记服务和“先易后难、先分后总”的建设原则,先后到中国电子学会等10多个兄弟学会和分会调研,召开了省级学会会员管理座谈会,制定了《中国农学会会员登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完善了会员管理系统指标和技术开发规程,会员管理系统已在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气象分会、葡萄分会等有关分支机构开展试运行。此外,还开发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管理平台、学术论文编审平台等多个会员服务系统,加强会员信息化服务。
二、项目效益评估
学会创新发展推广工程示范项目顺利实施,有力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成长,办事机构职业化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学会影响力、凝聚力、公信力显著提升。
(一)推动农业科技发展
一是组织院士专家280多人次,对8个领域40项重大科技成果进行了评价,出具的科技评价报告是科技奖励评审和技术成果转化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依据。经学会评估的一些成果有的获得了国家科技奖,有的得到了科技、计划部门的科研经费支持。二是开展“神农中华农业科学技术奖”4届评审奖励活动,418项优秀科技成果、5096位科技人员受到表彰奖励,其中有33项优秀成果获国家奖励;农牧渔业“丰收奖”有200多项农业良种和技术获奖。三是每年推出农业主导品种100个、农业主推技术80项,为我国粮食生产“九连增”和农民增收“九连快”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促进农业科技人员成长成才
一是举荐“两院”院士候选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各类国家级专家2000多名,“中华农业英才奖”是农业领域的最高人才奖项,李振声、谢华安等40位国内知名的农业科技工作者都曾获此殊荣。二是组织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和农业部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2500多人获得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三是大力开展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完善了14个农业职业资格准人制度,制定了37项职业技能标准,累计鉴定培养了324万农业技能人才。四是扶持服务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每年组织专家开展科学普及、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活动50余次,编印发放科普宣传资料100多万册,惠及数百万农民群众。
(三)推进了农科教结合和产学研协作
一是葡萄产业技术推广联盟培育了全国葡萄产业技术推广队伍,解决产业发展的技术推广难题,形成了葡萄种植区域化和葡萄专用品种产业化发展格局。二是农业环境学科发展联盟有效整合了相关学科的研究资源,突出了科研重点,形成了攻克农业环境难题的合力。三是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了科技、智力、人才资源向企业的集聚,提升了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推动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国家战略的实施。四是区域农业经济发展联盟实现了区域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树立了典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