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愁》系长篇日记体纪实散文,记录了40余天的实况与作者的心路历程:2001年6月,作者年轻的父亲在毫无征兆下,突患癌症。作者被这突如其来的惊涛骇浪打晕了,接下来的日子,举家投入了一场徒劳的营救活动。在短短两个月中,作者陷入了彻底的绝望,但又不得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火花。从台州到上海,这是一条充满艰辛的医路。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作者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社会乱象让作者应接不暇。在几近失重状态下,作者对人性,对生命,对存在进行了深入的揣摩和反思。整个作品充满忧愁、焦虑、彷徨、无奈、叹息和作者欲哭无泪的悲怆。从而照观出人在极端痛苦的状态下思维的敏锐性和活跃性,尤其是对“活着和存在”的深刻思考,也许会逼近生命的本真。呼愁,土耳其语“忧伤”的音译。本书入选浙江省作协首批“优秀文学作品助推计划”。
展开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何建明
对人性、生命乃至存在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与叩问。金岳清的《呼愁》,可谓是长歌当哭的作品,它深厚的思想表达既源自暂时的灵魂煎熬,又归结于是永远的精神忧伤。同时,沉郁的文风与诗意的文字,也是他值得肯定的重要特征。
——茅盾文学奖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 张清华
这是一部质询生命存在的大书。在无望的绝症面前,亲情是如此地温馨,生命是如此地珍贵,人生是如此地无奈,命运是如此地苍凉。沉默如山的父亲走了,却留下绵绵不绝的情思,让作者和我们一起,叩问曾经的生活,眺望未来的岁月。
——茅盾文学奖评委、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 洪治纲
经过十余年的内心平复,金岳清用《呼愁》把他父亲从患病到去世的每一天,把挽留父亲生命过程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因为怀着最深挚的感情,才用这样最素朴的文笔为亲人送别;因为铭心难忘,拯救父亲的每一个细节他都清晰如昨,不忍忽略。
读《呼愁》,我心口涌上去年此时失去父亲时的巨大悲恸,泪不能禁,再一次体会作为人子曾有的温暖和最后的绝望,以及对于永生的深深期待。
——中国作家协会《长篇小说选刊》主编 顾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