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翻开卷帙浩繁的上海民办教育画卷,历史这样铭记:
20世纪初期,马相伯创办震旦公学,刘海粟创办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潘序伦创办立信会计专科学校,胡敦复创办私立大同大学,一批私立学校精彩纷呈、闪若星河,谱写了上海近现代教育史上绚丽的篇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上海民办教育如雨后春笋,率先崛起。1989年,上海出现第一所民办幼儿园;1992年新中国第一所全日制民办高校——上海杉达学院在上海诞生,同年5所民办中小学诞生。
2001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成立中共上海市民办高校工作委员会,经过十多年发展,全市19所全日制民办高校实现了党组织全覆盖,成为上海民办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特色亮点之一。
2005年,上海市第一次民办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在全国各省市中率先设立民办教育政府专项资金,每年拨款4000万元,2008年增扩至1.3亿元,并逐年递增。
2008年开始,上海实施“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将162所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的农民工小学纳入民办学校管理,给予成本补贴,整体提升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水平,政府出资购买约12万个免费义务教育学位。
2010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安排,上海民办教育实施两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一是完善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公共财政资助体系;二是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办法。
天时、地利、人和。长期以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精心部署下,一项项改革新政密集出台,一个个创新举措坚定有力。从率先成立市级协调领导小组,到建立民办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从建立学生同等待遇保障机制,到推行教职工年金制度;从设立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到成立全国首家民办教育发展基金会;从健全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办法,到建立学费信息监管系统;从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到成立民办教育发展服务中心;从加强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监管,到探索经营性和非经营性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分类管理;从扩大招生自主权,到扩大收费定价权;从创建特色中小学优质幼儿园,到创建非营利民办高校示范校;从“委托管理”、“教育集团办学”,到“政府购买服务”、“公私合作伙伴”;等等;上海民办教育以前所未有的大气魄、厚积薄发的大手笔、敢为人先的大跨越,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在民办教育的法制建设、政策扶持、管理模式、财政资助、分类管理、治理结构、内涵建设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积累了有益经验,走在全国前列,涌现出一大批办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富有特色的民办学校,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民办教育发展模式。
三十多年来,上海民办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元到多元,民办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行为不断规范,办学声誉日趋良好。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特色日益突显,内部管理日臻完善,办学层次不断提升,办学条件日趋改善,一批优质民办学校脱颖而出,已成为上海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4年3月,全市有民办高校19所,在校生9.04万人,占全市在校生的18%;民办中学106所,在校生7.66万人,占12.3%;民办小学181所,在校生16.67万人,占23%;民办幼儿园459所,在园儿童12.05万人,占28%;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民办培训教育机构1400余所,每年接受培训人次超过100万。
有为才有位。上海民办教育始终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脚步,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根据时代需求不断调整和改革自身结构,体现出了鲜明的特色。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民办教育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既补充了社会急需的教育资源,缓解了政府公共财政压力,也满足了公众对教育服务的多样化需求,推动了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增强了上海教育的生机和活力,为上海在全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上海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为社会提供了5万个以上的教职员工就业岗位。按2013年全市实际生均教育经费为基准来计算,据保守估计,仅2012年民办学校就为政府节约了76亿元以上的教育经费,占上海教育经费投入的十分之一。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与实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要素成本上升压力持续增大,经济发展方式、城市形态、人口增长与分布都在发生变化,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面对新的形势,上海民办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是办学同质化与选择多元化的矛盾加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由“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从看重学校办学的硬件设施转变为更加看重学校的内涵建设;民办教育从补充教育资源不足的“卖方市场”,向提供选择性差异性教育资源的“买方市场”转变。民办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提供优质化、个性化、可选择的教育服务。目前,上海高质量且富有特色的民办学校还不多,民办学校发展呈现同质化倾向,办学特色不明、办学模式单一、办学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广大公民教育选择的多元化需求。
二是规模扩张与生源结构变化之间的矛盾凸显。经费来源单一决定了民办学校通常以规模求生存。民办学校发展早期,是适龄入学人口的高峰期,这时民办学校选择数量规模的发展路径尚有可能。受出生人口变化的影响,从“十一五”后期开始,上海除学前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其他学龄段适龄人口数量均呈下降趋势,使得民办学校招生面临严峻形势。
三是财政收入放缓与教育经费保障之间的矛盾浮现。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财政收入放缓,教育如何争取更多可持续投入成为新问题。目前,绝大多数民办学校办学经费紧缺,尚未建立经费保障机制,随着政府对公办学校投入的持续加大,民办学校学费收入已缺乏优势,经费不足的困境日益凸显,政府对民办教育的公共财政扶持有待加强。
四是依法治教与法律制度滞后的矛盾突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开启了依法治国新征程,对教育领域的客观要求是依法治教。健全的法律制度是中外私立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现有民办教育法律法规在实践中表现诸多不足,各部门有关民办教育管理的上位法之间存在冲突,使得上海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时遇到许多瓶颈和障碍。
五是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办学行为规范的矛盾加剧。一方面,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精神,政府需要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推进管办评分离,推进民办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另一方面,一些民办学校在招生、收费、财务管理、资产处置等方面存在问题,有待政府加强监管,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落实法人财产权,规范办学行为。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结构调整的双重挑战,原有的发展路径不可依赖,旧有的发展方式必须转变,上海民办教育该何去何从?上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全面推动上海民办教育“创新与转型”,这既是上海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上海城市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需求。
所谓创新,就是大力促进上海民办教育发展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上海的优势在于创新,创新是民办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源,解决当前民办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要靠创新,推进未来转型发展也要靠创新。观念创新: 上海从促进教育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审视民办教育的重要性,确保民办教育始终占合理的比重,将公办教育、民办教育作为教育公共服务的“两翼”,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创新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管理,上海正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监督管理转向协调服务,借鉴国际私立教育质量评估和保证体系经验,将认证权和评价权交给符合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探索民办教育领域“第三方治理”模式,完善民办教育协会职能,创新行业组织对民办教育的治理作用。制度创新: 上海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措施,破解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制度供给来释放“改革红利”,包括建立分类管理制度,健全政府扶持制度,完善师生同等权益保障制度,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等。理论创新: 上海充分借鉴教育市场化、民营化、国际化、公私伙伴等国内外先进理论,结合我国国情、上海市情和教育实践,开展理论研究,为民办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创新和丰富了民办教育发展理论。
所谓转型,就是大力促进上海民办学校发展方式、办学模式、管理方式转型。根据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社会组织每发展到一个阶段都必须有适当的模式或战略。上海民办学校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必须转变发展模式,从依靠广告宣传造势竞争,向依靠实力竞争转变;从追求扩大办学规模,向打造特色品牌、注重内涵发展转变;从关注学生数量增长,向关注办学质量提高转变;从主要争取外部支持,转变到实施品牌战略;从摸着石头过河向注重教育规律、市场规律转变;从家族式管理体制,向建立法人治理制度和现代学校制度转变。
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海民办教育的创新与转型,既需要立足自身,锐意改革,又需要放眼世界,借鉴吸收国外私立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上海民办教育的历史底蕴,广采博纳、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全面实施的教育综合改革,以及建成“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伟大实践,构成了今日上海民办教育发展的深厚土壤。
本书正是面对新形势、新常态、新问题,进行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梳理,深入分析了上海民办教育发展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思考,以期为上海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
第一章是上海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透过宝贵翔实的史料,将上海民办教育历史的再现与独到的思索结合,向读者展现了近代上海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钩沉,呈现出历史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章是上海发展民办教育的实践探索,系统分析了2005年和2010年两次民办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上海在“扶持与规范并举”思路的引领下发展民办教育的举措和轨迹,描述了上海民办教育发展的现实图景。
第三章是上海民办教育发展的重要贡献,通过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民办教育的社会贡献、政治贡献、财政贡献和经济贡献。
第四章是上海发展民办教育的理论创新,总结了上海民办教育在发展实践过程中,针对解决区域性问题而逐步形成的理论创新之处,包括立法、教育政策、财政资助、法人治理理论等。
第五章是上海民办教育发展的典型案例,精心选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及培训行业部分典型代表,通过个案分析、深度解剖,详细介绍其成功经验,展现上海民办教育百花园的丰富多彩。
第六章是上海民办教育发展的未来思考,在总结与回顾、反思与追问中,明确上海民办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定位。
上海民办教育发展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展开的,也是在世界私立教育浪潮影响下展开的,这既是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理论话题。本书从上海民办教育的历史回顾开始,以未来民办教育的展望结尾,这反映了本书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应用研究导向,但是,对于民办教育发展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却是在这两者之间,那就是加快“创新与转型”,提高办学质量,强化办学特色,完善治理结构,创新育人模式,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这也是新阶段上海民办教育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这些都有待继续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
第一章上海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上海民办中小学教育发展历史回顾
一、发展沿革
(一)上海近代私立中小学教育发展
1.清末新政时期(1901—1911年):上海私立教育发轫期
为维护清朝摇摇欲坠的统治,1901年1月29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九),清政府颁布“变法”上谕,拉开了清末最后十年“新政”的序幕,随即清政府取消了八股文程序、设学堂、颁布学制系统、制定实业章程、停科举、设立学部、派遣留学生等一系列措施,一时间,全国掀起了大规模兴办新学的热潮。上海开埠后的特殊环境和民族资本的发展,使得上海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封建传统教育体系解体,逐渐代之的是具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