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俗如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377324
  • 作      者:
    朱寿桐著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澳门众多的写作人,就这样从语言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里,坚守着文学,坚持文学书写,使文学的重要性在心灵深处保持不变,使澳门文学的亮丽风景得以形成,从而表现了澳门人的自尊和自爱,真是弥足珍贵。
  从“澳门文学丛书”看,澳门文学生态状况优良,写作群体年龄层次均衡,各种文学样式齐头并进,各种风格流派不囿于一,传统性、开放性、本土性、杂糅性,将古今、中西、雅俗兼容并蓄,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而又色彩各异的“鸡尾酒”式的文学景象,这在中华民族文学画卷中颇具代表性,是有特色、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文学。
  这套作家出版社版的文学丛书,体现着一种对澳门文学的尊重、珍视和爱护,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推动澳门文学的发展。就小城而言,这是她回归祖国之后,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较集中的展示;从全国来看,这又是一个观赏的橱窗,内地写作人和读者可由此了解、认识澳门文学,澳门写作人也可以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听取物议,汲取营养,提高自信力和创造力。
展开
作者简介
  朱寿桐,男,笔名郑舍农。1958年出生,江苏盐城人。民进成员。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历任南京大学中文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澳门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鲁迅研究会、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评论专著《酒神的灵光》《情绪:创造社的诗学宇宙》《中国新文学的现代化》《殉情的罗曼史——创造社的文学倾向》《新月派的绅士风情》,主编《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合作)等。其作品曾获江苏省第四届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澳门文学丛书:从俗如流》是“澳门文学丛书”之一,收录作者二十多年来创作的散文六十余篇。这些作品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母子、父子、师生、朋友间的感情,真切、质朴,多思也多情,简洁、平实的文字背后蕴含着动人的情愫。
展开
精彩书摘
  《澳门文学丛书:从俗如流》:
  很早就阅读过鲁迅的《孤独者》,对魏连殳的特立独行深有印象。他常常做出令叙述者“我”以及周围的人们难以理解的举动,显得特异而孤独。正因为他时常行为独异,又是“吃洋教”的“新党”,当他祖母去世的时候,“族长,近房,他的祖母的母家的亲丁,闲人”等就“逆料他关于一切丧葬仪式,是一定要改变新花样的”,于是认真“聚议”了一番,做出了“全部照旧”的决议,具体拟定了“穿白”、“跪拜”、“做法事”这“三大条件”,然后一个个如临大敌般地摆出种种架势,等待着魏连殳的到来。谁知魏连殳“很出于他们的意外”,竟然“太异样”地全盘接受,说:“都可以的。”一边便穿上了毛边的白孝衣。记得在大学的课堂里,关于这“都可以的”,任课老师着实发挥了一通,说这并不意味着魏连殳作为进步人士对于保守势力的投降或让步,而是体现出了他的傲气,即不屑于对他们滥费口舌。当时心下颇为信服,认为这样的解释确实符合人物的性格,因而也更符合人物的心理。
  可经历过母亲的丧事,我发现这样的理解并不十分近切。
  尽管我脾气也有些不好,可绝不敢也不配像魏连殳那样特异而孤独,何况更没有“吃洋教”,做“新党”,拿魏连殳来自比,少不了攀附之嫌。但我确实看不惯乡下那种做丧事的排场和做派:灵堂布置得白红相间,纸钱纷飞,巫气十足;喇叭吹得昏天黑地,丧喜莫辨,俗气透顶;丧户出入者蓬首垢面,披麻戴孝,更是鬼气瘆人。我对人们经常发出的这样的议论深信不疑:人死之后所做的一切仪式全都是给人看的,无助于死者,更无助于丧家。母亲生病且医治无望之后,我当然不止一次想到过她离去的那一天,心里暗暗发誓,一旦到了那一天,一定得与这些陈规陋习拉开距离。于是,当父亲擅自买回成匹的白布及母亲的寿衣衣料时,我着实狠瞪了他几眼,要知道,那时母亲还能带着哼哼唧唧的惨苦的笑容向前来探望她的亲友点头打招呼。
  母亲在下午两点整离去,我悲痛之余略感惊异。当天清晨,我携着一路瞌睡不已的儿子星夜兼程赶到老家,屋里已经坐满了等待为母亲送终的亲戚。母亲气息奄奄,姑母悄悄地对我说母亲是在等日子、等时辰。我顾不得理会这样的话,只是默默地坐到母亲的病床上,搂着她只剩下骨架的身体,一面轻轻地抹着她的胸口。抬眼瞥见墙上挂的日历,发现是旧历二月二十二日,那么多的“二”集结在一起,心里莫名其妙地产生了一种不祥之感。谁知母亲竟然又恰好在整两点离去,这样的巧合怎能让我不生惊异?正惊异间,年迈的姑母脸上挂着泪珠手中拿着白孝衣颤巍巍地来到我的身边,我本想拒绝,可一想到她清晨所说的等日子、等时辰的话似乎与母亲的离去确实有一种潜隐的联系,便连一点不自在的意思也表达不出,竟非常自然地伸出胳膊,任凭姑母等人将拉拉碴碴的毛边孝衣缠到我的身上。接着的两三天,我便穿着这件孝衣接待客人,安排丧事,给母亲送葬,连夜间稍事休息的时候也没有脱过。那些天,我已经适应了这种孝装,因为它成了母亲的亡故这件事在我身上的标志,它最直接地显示着我的不幸。再看兄弟姊妹人等,一律类似的白衣白帽,白袍白裙,进进出出一派白孝,真正体现了“一堂孝思”的情景。这时我觉得,我那伟大而慈爱的母亲理应享受这样的孝思,而且,作为不幸的丧母之人,我也实在不应该有什么心思去计较我是否可以穿什么或者不可以穿什么。
  有了这样的想法,对灵堂的布置之类我也就不再表达己见,任凭父亲、殓家和临时请来的和尚按照习俗和佛家规矩在那儿摆弄。果然,不一会儿,母亲的遗体上覆盖了白布和一绺一绺的麻丝,母亲的手里还牵着一根红线,一旁放着一个镶有红条纹的白布包,里面揣满了纸钱;母亲的脸被白布遮掩着,头顶处竖立着高高的红纸牌位,两旁花花绿绿的花圈之间挂着许多红绸被面;加上数根蜡烛烁烁摇曳,几丛高香袅袅生烟,每来吊客必烧纸钱……那怪异别扭的色彩配置,那阴森可怖的气氛烘染,其实就是在向我提示,不,对我强调我母亲的死亡。我很不舒服,但我又不能不承认这样的提示和强调还是出于一种完全的善意,于是我容忍了,严格地说是我接受了。我久久地站立在母亲身边,泪眼婆娑地凝望着她僵硬的面庞,她只顾静静地躺在那巫气十足的五颜六色之中,让我在五内摧伤般的悲痛之余感受到了一种无助的绝望:她是我生命的赐予者,我是她生命的延续者,茫茫宇宙之内,浩瀚天地之间,我们的生命联系最为紧密,可面对这亘常永恒却又突如其来的死亡,我们都一样地束手无策。在束手无策之际,我可怜的母亲放弃了,她勇敢地放弃了磨难她的生活,从容地躺在她所挚爱的儿子面前,显露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的坦然与淡然;我也只好放弃,无奈地放弃我的己见,听任众人按照他们的习惯或理念料理我的母亲。
  然而,我不可能在心底里放弃我的母亲。当吹鼓手们哇哩哇啦地在灵堂外吹打弹拉起来的时候,我先是一怔,接着便找着招来吹鼓手的父亲理论:为什么不让母亲静静地躺着?里里外外那么热热闹闹的哪里像一个居丧之家?父亲显然不屑与我计较,只是问:城里人开追悼会不也放音乐吗?正说到这,吹鼓手吹起了还算浑厚的哀乐,我也就无话可说了。其后,在我忙里忙外的间歇,发现他们并不总是吹奏哀乐,而是时常通过扩音机播放一些音乐磁带,有《孟姜女哭长城》之类的小调,这倒也罢了,竟还放起小方卿的唱段,这颇有些令我不快,路过他们身边时也就老实不客气地传递过这种不快的神情。他们果然觉察了我的不快,于是停下了那个正要去堂前试姑母的浅薄小生小方卿的唱,几个人一齐翻找其他磁带。离开不久,只听得喇叭里传出了一个陌生得极没道理的男声哭腔:“我的亲娘哎……”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他们播放起了假哭磁带。岂有此理,假哭!在我母亲的灵前怎能容许这种恶俗的东西?我一时走不出去,但果断地叫人传话,命他们立即停放这假哭的磁带。话传出去了,假哭磁带并没停放,倒是涌来了包括姑母在内的好几个老人,说是放这磁带原很应该,因为它的内容是祈求神灵护送死者过难关的,类似于和尚念的《往生咒》。我心里自然不相信,但看着老人们哀切的面容,听着他们恳切的话语,又有些于心不忍,于是不发一言,听之任之,姑容喇叭假哭下去。
  这时那陌生得极没道理的男声哭腔还真的哭出了味道。“……各路神官慈悲心,领着我的亲娘走西方。过鬼门关你看不见,我的亲娘啊,接引佛为你照个亮。来到恶狗庄你不要怕哟亲娘啊,韦护佛陀替你赶豺狼。如若你到了望乡台,我的亲娘哎,西天路上你朝家望,孝子贤孙哭满堂。走过天河你不要慌,我的亲娘啊,神明接引你上天堂……”哭腔虽然单调难听,倒也字正腔圆,十分清楚,编词虽然粗糙简拙,倒也唱出了我内心中的联想和祈望,以至听到这儿,我的眼眶里早已积满了泪水,为我的亲娘将要遭受的这么多的磨难,更为了我终于无法知道她究竟会不会去遭这些个磨难。是的,从此以后,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我都无从知晓,我彻底地失去了我的母亲。我自然明白喇叭中假哭的这些磨难都是迷信中的传说和编曲者的杜撰,但我又似乎觉得,如果母亲真有所谓亡灵,她离开她的儿子和亲人之后所要经历的一定是很痛苦的体验,可能真的有许多手续要办。既然在心底里真哭的人不能帮助母亲渡过难关,那就无妨由假哭的声音去帮助她。想到这里,我几乎完全认同了这种假哭,认为正是这些假哭的内容多少还能为我传达一些有关我母亲逝去之后的信息,尽管它多属无稽,但所渲染的阴森气氛与目下的充满巫气的布置却非常之协调,处在这样氛围中似乎又容不得你完全不相信。
  ……
展开
目录
《从俗如流》序……王蒙
从俗如流
母亲在何方
冬天的热思
没有母亲的春节
母亲的“鬼”逻辑
豪华的书籍
桂子山印象
夏日的追念
恬淡的恩师
遥远的“显声”
叶落无声
能表哥杂忆
伤悼絮语
我写《教授餐厅》
我的世纪末
唱错歌词
梁启超的智慧
波士顿深巷里的琵琶
王蒙先生三五事
清远的古道
号如其人
老师的传家宝
苦丁斋的甜味
母校杂忆
黄海的余音
进入澳门
遥念巴山月
苏州的声色
京华梦
蓝天的忧虑
创造的迷误
比萨寻塔
再走意大利
在哈佛听音乐
哈佛好读书
黑色的风景
美国的火车
温热的白雪
感恩的世界
银灰色的思想
博多湾边的圣殿
无料
博多湾的联想
最高学府的魅力
韩国人的“母校情结”
林美佛光
夜话绿岛小夜曲
泰北的深秘
寻访萧红墓
怎一个“弟”字了得
城市与大学
家在故乡
乡音的感喟
歌如往事
遗落在田埂上的书
给自己写信
儿子之道
抵达的梦想
家世何处
南行杂记
跋涉者语
感恩的心
我们曾经年轻
大漠思寄
雨夜的规矩
诗与散文
婵娟如风
自由之思
掠美者感绪
远行的风景
月华如银
感恩黑暗
江南可故乡
后记:如流之俗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