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战争的精神毒瘤:“在华神社”真相》:
“在华神社”一词并非笔者首倡。管见所及,2009年中国学者王海燕在《日本侵华战争中的国家神道》一文中就已经使用“在华神社”。但她在使用这一“新词”时,并没有进行专门的概念厘定,而通读文章我们可以发现,她笔下的“在华神社”概指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作为本土神社的延伸,在中国广大地区尤其是军事、经济要地建立的神社。所祭之神是以天照大神、明治天皇为首的日本神灵皇祖,建筑式样也是日本式样。她将时间设定在日军占领中国台湾至“二战”战败期间。无独有偶,笔者在接触到王海燕教授的上述论文之前,也在多处场合使用了“在华神社”一词。但与之相比,还是有几处略为相异:
第一,时间点的设置不同。《日本侵华战争的精神毒瘤:“在华神社”真相》涉及的“在华神社”上溯到日本侵华之前建立的神社,如上海神社的前身上海金刀比罗神社,创建于1875年左右;下延至1955年在山口下关复建的大连神社,这个大连神社是“在华神社”中的特例,原建在中国大连。“二战”结束后,其所谓“神体”被带回日本。因此,现在的大连神社与原来的可谓一脉相承,是研究日本“在华神社”真相的好例子。
第二,关注的祭神面不同。诚如王教授所言,天照大神、明治天皇是“在华神社”主要的祭神,但实际上祭神五花八门,因地因时因利而不同。如从中国台湾地区来看,最多的是北白川宫能久亲王,而开拓三神也绝对不少。
第三,神社的建筑式样不同。“在华神社”并不全是日本化的,也有少量是中国庙宇式样,如台湾地区最早的开山神社等。
第四,叙述的对象不同。除了王海燕教授提及的神社、神宫、神祠等外,拙著还论及了与之相关的忠灵塔、忠魂碑、表忠碑、纪念碑及遥拜所等。
换言之,笔者所谓的“在华神社”,泛指日本在中华大地上所建的一切与神道相关的设施。当然,限于篇幅和精力,论述主要侧重于那些为侵略扩张服务的神社。
(二)“海外神社”
明治维新以后,随着日本海外移民的增多和对外侵略的扩张,神社也在海外不断增建。这些神社起初被称为“外地神社”“居留民神社”等,“外地”当时也包括北海道、小笠原群岛及琉球。1933年5月自日本神道学者小笠原省三创办《海外的神社》(神道评论社)杂志后,“海外神社”一名才被广泛使用,它指的是除建于现属日本的北海道、琉球之外,那些建在中国、朝鲜、美国(夏威夷)、俄罗斯(库页岛)、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巴西、越南、菲律宾、印度等国家的日本神社。“海外神社”总数超过600座,如果算上上述国家中的“社‘神祠”等奉祀神祇的设施,其可统计的数量达1600多座,加上一些没有被登记在册的如军队内部的神道相关设施,数量相当庞大。
(三)“侵略神社”
上已说及,小笠原省三最初的“海外神社”概念,也包括北海道、冲绳、小笠原诸岛等地的神社,因此,他所谓的“海外”与我们今天理解的概念有所区别。
如果不了解日本历史,很难正确理解这些“海外神社”的内在性质,也难以将其与日本国内神社进行区别。鉴于此,日本学者新田光子把“海外神社”按照社会功能分为两种类型:氏神型和神宫型。所谓“氏神型”神社,即它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氏子”(属于祭祀同一氏族神地区的居民),一般由海外移民自建,他们自发而积极地进行参拜,参加神社的仪式活动。而“神宫型”神社是由国家建立的,与“氏神型”神社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它实行强制性的参拜和信仰统治。如按新田光子所言,“在华神社”几乎都属于“神宫型”神社。
2003年9月,日本新干社出版了日本学者辻子实的专著《侵略神社——为了思考靖国神社》,引起了广泛关注。作者以大量照片为基础,运用详尽的原始史料深刻揭露了日本自明治时期至“二战”战败,在海外各国、各地区建造的神社的侵略性质。关于把“海外神社”称为“侵略神社”的原因,作者在书中写道:在海外创建的官币神社无一例外,是日本殖民化政策或出于政治目的在占领地而建的,是宣传和强制实行皇国臣民教育、八纮一字思想的场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