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晓莱的世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452925
  • 作      者:
    陈晓莱著
  • 出 版 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1、崔永元、赵瑜、孔宁、蔡崇达、杨浪、何志云感动推荐!
  2、十年来,以浓浓善意描写那段历史的最温暖文章!
  3、尚未出版前,就已经在博客、豆瓣疯传4000万次的一代人的生活记录!
  个人的小历史,透露着社会的大时代,晓莱的世界真诚、单纯,充满了浓浓的善意。
  原生态表达,不评价、不煽情、不拉仇恨,晓莱的世界,告诉了我们别样的时代风貌。
展开
作者简介

  陈晓莱,1961年生。城市出生,乡村长大,与姥姥、妈妈和两位姐姐一起经历了那段特殊年代。辗转十一所学校,习惯客居他乡。他将自己呱呱坠地时的困顿家境、懵懂时期的迷惑幼稚、跟随母亲到农村插队时的少年天真、数次转学的奇幻漂流凝成文字,述说那一代人内心深处的柔软温暖、绝望希望、坚韧抗争、生存死亡。他的家族史、家庭史,也是中国的一段隐性历史。

展开
内容介绍

  《晓莱的世界》是一部个人的历史。它记录了一个少年眼中的亲情友情、下乡生活、时代风貌和个人成长,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开蒙微痕、乡村少年及奇幻漂流。文章中的人和事,表面上看细细碎碎、点点滴滴,但却勾勒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一代人的共同史。

展开
精彩书评

  ★越来越多的人在进行个人史写作、记录,这种写作将形成中国民间记忆的价值与体系。陈晓莱是我的大学同学,看过他的书才明白,他除了是我同学,我们还可以是伙伴是邻居是同一事件的受害者或同一场面里的宠儿。我们一起经过的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决定了我们的价值取向,也在我们身上烙下了特殊的痕迹。
  ——崔永元(口述史研究者)
  
  ★非虚构文学就是要从自身亲历出发,关注中国大历史,而不仅仅拘泥于现实的小世界。《晓莱的世界》就是我最喜欢的真正的非虚构文学。
  ——赵瑜(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尉会长,蔷名作家)
  
  ★社会是由一个个人构成的,时代是由一个个人的命运构成的。陈晓莱对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的个人史梳理,我不仅在其中看到了个人,看到人心、人性,还看到了那个曲折、丰富、诡谲、饱满的时代。
  ——蔡祟达(《中国新闻月刊》执行主编,《皮囊》作者)
  
  ★史家提出“用个体的回忆组成国家的回忆”,这是一种全新的国家历史建构方式。个人史为一段段缺失的、被遮蔽的历史提供了个人证据。《晓莱的世界》正可谓:小故事,大证据。
  ——何志云(文学评论家)
  
  ★每个人都是历史的组成部分。没有你我、你我所经历的人生,那个叫作“历史”的东西将多么无趣!“我”是碎片,但没有了“我”,那个宏大的字眼也将失去意义。
  ——杨浪(文化学者,涛航集团文化艺术总监)
  
  ★晓莱的思维干净透明,如南极冰川流淌在人闻。他的记忆和表达通道,正是人类都要追求的纯洁、干净、没有污染的晶莹剔透的蓝色冰块。
  ——孔宁(艺术家)

展开
精彩书摘

  《晓莱的世界》:
  为什么我要用这样笔墨写我的外婆?因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一睁开眼,看到第一个人是妈妈,第二个人就是外婆,而且我在这个伟大女性身边生活了二十七年。她对我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超过母亲。
  我的童年如果说还有些欢乐和趣味的话,那是和我亲爱的外婆分不开的。外婆,南方叫法,在北方我还是叫她姥姥。我对生活的自信,对周围的傲视,深究起来恐怕是来自外婆送我的一双小皮鞋。那是有生以来我穿过的第一双皮鞋。那年,我们三姐弟随母亲下放插队到山西汾阳杨家庄大队,劳动务农。春节前,那双皮鞋的到来,无疑为漆黑的山村、矮小的庭院、拥挤的炕头、尤其是我们——波、荔、莱三个孩子的心灵,点燃一盏能照亮世界的灯。它的到来,为我母亲那枯涩的心添加了慰藉。或许我天真地说过这样的话语,“补丁衣服最暖和,我爱穿”,让母亲泪流不已,但那是我真情的自然流露,当时我根本不懂那种表露可能刺伤她的心。许多年后,逢家人团坐,讲起这些事,外婆都要陪着唏嘘一阵。
  因为家庭出身——外公为国民党战犯,被毛泽东第四批特赦——我们童年生活晦暗无比,正是外婆这一族人的超俗豁达、谦和仁慈、宽容忍让、乐观远见,为我们穷困艰难的生活抹上了一道红霞,否则真想象不出那会是如何的无聊和可怕。
  生活上拮据,精神上歧视,内心恐惧,无论冬夏,一样寒彻入骨。每逢年节,我印象中那似乎都是别人家的专利,因为从小没有鞭炮放,没有压岁钱,没有别家的合家欢聚,其乐融融。因此直到我30岁结婚前不愿意过年,一过年就高兴不起来,没那个心境,没那个习惯。但想到皮鞋,想到外婆送给我们三姐弟的三双皮鞋,我也有一份在其中,至今仍激动不已。
  那是1972年我们到吕梁山村的第一个春节,外婆为我们三姐弟每人买了一双古铜色翻毛胶底黑带皮鞋,这是她给我们的过年礼物。这是全村唯一的一份,叫邻居羡慕不已,也让这城里来的三姐弟好像胜了他人一筹,趾高气扬了几天。
  过分重感情,也是我们这个家族特有的性格。每一点细枝末节的感触都会影响他或她的心态和情绪。我想四十多年前的这份重礼,一直都会挂在我们的心头,就像外婆去世已经多年,她的影响力,她在我们这个家里的影子,关于她的话题,关于她的夜梦,关于她的一切,都会绵绵不断地延续下去。
  外婆跟我更有一种如胶似漆的情分。只记得有几次短暂的分别,其余27年多的时间里,我和她都生活在一起。说起有关她的话题,我想说的话就特别的多。诀别多年,恍如昨日。也许是待在一起太长,反倒一时看不清楚了,说出来、写出来反倒不如别人来得那么归纳精当,概括实在。
  我们几个孩子发展到今天,从母亲一支带来的血液里流淌的东西,此生今世抹不掉——对生活总是充满热烈的爱,对人对事的礼遇和静处,包容一切的豁达风范,遇雷霆不惊心、逢波涛不改色的大家气度。外婆和妈妈,与其说她们是我的亲人,不如说更像两位导师;与其说她们抚育了我的童年,不如说她们引导我的一生。她们才更像是生活的主人,孩子们反倒像过客了。她们才是那种最适合做朋友的人,她们能在与陌生人接触的极短瞬间,无需多言,就能用自已的性格里最闪光的部分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很多人会在多年后还感慨万千:你外婆那人真好!你妈妈那人真棒!自信而平和,外婆静静地走完了一生。对物质追求近乎于零,使她能平静地生活在中国的任何一个角落。她爱美、爱人、爱自然、爱生命,即便是在生命弥留之际,她也愿将她最美丽最慈祥的面容展示于人。与她在一起生活,会使你时时处在一种细腻而宽厚的世界里。她的爱是一笔财富,是后来一代又一代享用不尽的财富。以皮鞋为话题,写怀念她老人家的文字,似乎有些小气。她给予我们三个孩子的岂止是一双小皮鞋啊!除给我们健康高大的体魄外,更多给予的是勤奋、上进、谦和、文雅、自信、喜乐、节俭、感恩、知足、孝顺、友爱……我把外婆将外公的做人信条当作为人处世的座右铭:在人前不卑,在人后不背,当面没有阿谀奉承,背后不说咒言恶语。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 开蒙微痕
得了猩红热
外祖母毛俊如
外祖父回家
摇篮曲和揍敌人
自己改名
汾河流水哗啦啦
酱油米饭
补丁衣服最暖和
走丢与出走
我要吃冰棍
拔马齿苋
我要回家打煤糕
衣服被偷
妈妈捧着鱼头哭了
谢爷爷的牛棚
没有朋友怎么办
妈妈的样子
红小兵
爸妈一对红
如果把我分给爸爸的话……
我家有三多

第二部 乡村少年
要下放了
下乡五成员
山乡晨曲
抢粪
咱们唱支歌吧
围着核桃转
砸核桃的夜晚
挑水划线
九岁男童挑担送饭
“老陈家二女子!你作球甚呢?”
小庙里演出课本剧
一个晚上两个妆
艺术小能人
母子买瓮记
搭便车
山野上码大字
好面揪片
翻嚓嚓和咖喱焖面
水淹到炕沿
少年泄密
十四岁的晓荔进了文工团
附外婆写到乡村的信

第三部 奇幻漂流
王家沟
离石、离石
“孩儿们,朝山上那棵树跑啊!”
医生卯眼
“傻瓜”的忠诚传奇
月饼塞错了地儿
一心多用、一专多能的妈妈
长沙别扭
三姐弟奔云南
全校普通话最好的学生
悔青肠子的晚餐
一年一颗煮鸡蛋
屋顶亮瓦
抢肉的狮子与鬣狗
毕业大照
弹跳着睡灶台上
士琴姨妈
稿费三块钱
住在幼儿园里上高中
我上过十一所学校
鸡蛋变成小鸡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