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宏大视野与微观视角的纵向历史分析
用历史的视野去分析和总结英国、英国、西班牙、荷兰、法国、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家实施海洋战略的经验和教训,去分析海军在国家的崛起或衰落中所扮演的角色。具体分析历代海洋强国的海军政策、海洋战略和作战战术,分析这些国家海洋战略前因后果,总结经验得失。既有宏大的视野,又有细微的细节。例如在分析19世纪中后期日本海权兴起时,本书既分析日本以强者为师和一直都要有第一假想敌这种民族性格对日本海权的影响,又分析日本具体海军政策——海军为主,陆军为辅;设立军衔制度;开办军校,派遣留学生;全民筹款海军经费,有针对性地建造军舰等具体海军政策。而在分析中日1894年甲午海战,则着重分析日本海军取胜的具体作战战术,这些战术包括:偷袭、围点打援、七阶段截击战术、寻求舰队决战等。
(2)海权强国和陆权强国争霸过程的横向对比分析
这些对比既有历史案例的描述和分析,更注重分析海洋战略、海军政策的差异。例如分析英国和法国在18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海权争霸中,最后英国取得了胜利。这些差异包括:在对海权重要性认识上,英国以海洋立国,而法国只是将海上贸易和殖民地看作增强帝国实力和宣扬法兰西荣耀的辅助手段;在战略目标上,英国在欧洲大陆采取守势,在海外采取攻势,而法国主要精力放在欧洲大陆战争上,海军仅是陆军的配角;在海军支持上,英国得到源源不断的商人和国际资金的支持,而法国只能依靠财政拨款。
通过海洋大国在其崛起以及争夺霸权的过程中,彼此看待海权的眼光以及建设步骤、幅度的差异,通过对比总结个中原因。
(3)全面而深刻的海权理论探究
史例和理论相结合,对海权理论发展史进行了总结的归纳,并对对半海洋性国家向海洋转型的挑战和困境进行了细致的探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经典海权理论及政治地理学关于“海权”的叙述,以及半海洋性国家发展海权的必要性与史例探究;如马汉关于海权两层含义和六大要素的描述,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对政策的影响。其二是大陆国家或半海洋国家如何处理“陆地”与“海洋”的关系、大陆国家走向海洋固有的障碍以及“以陆制海”可能性的阐述;其三是大陆国家或半海洋国家战略思想家关于建设海权的思考。
(4)独到而新颖的大国海权兴衰缘由分析
命名为《大国海权兴衰启示录》,在分析大国海权兴衰原因时,除了把传统的或大家认为理所当然的理由列出来供大家参考之外,本书还用数据和史实提出一些新的解释。例如,对于分析日本二战海军失败时,很多学者进行了分析,认为日本海军过于注重战列舰、忽视航空母舰和海上空中力量等错误举措,以及日本本土资源为限、战线过长等,本书在这些原因分析基础上,认为日本战略失误,即奉行“大陆战略”而不是“海主陆从”战略是日本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5)翔实的史料和数据
观点尽量客观中立,因此,本书所采用的史料和案例都有翔实的数据。例如在分析日本二战时的战争潜力时,不是泛泛而谈日本的战争潜力低于美国,而是引用权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大国海权兴衰启示录》坚持以历史的分析方法,对世界近代以来英国、西班牙、荷兰、法国、美国、日本、德国、俄国、印度的海洋战略进行描述,既有宏大的历史总结,也有深入细致的案例分析,日的有:其一,通过对法国、德国、俄国、荷兰、西班牙、日本等国向海洋转型的过程的总结,探讨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其最终失败的原因,发现其共性与个性;其二,分析英、美两个海洋大国在其崛起以及与大陆强国争夺霸权的过程中,彼此看待海权的眼光以及建设步骤、幅度的差异,通过对比总结个中原因。总之,《大国海权兴衰启示录》试图通过对这些国家海洋战略历史的深入探讨,为我国当前制定恰当的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些许借鉴。
《大国海权兴衰启示录》:
船底镀铜技术,即在船底包上一层铜皮,可以有效地减少海洋生物的附着,提高船只的航速和敏捷性,延长船只的维护周期。舰队镀铜带来的最重要的优势是提高了航速,无论是在侦察、护航、追击还是在己方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执行攻击性作战任务方面。因为无论是出于战略上还是战术上的考量,速度在交战和其他军事行动中都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率先应用镀铜技术给英国海军带来了速度优势。1781年3月16日,在切萨皮克湾与法国海军的战斗中,英国海军完成作战任务的原因在于法国舰队中只有三艘舰镀了铜,因此全舰队速度逊于英国舰队。
舰炮射击技术是海战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英国海军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对火炮进行了许多改造和革新。包括:(1)“用法兰西绒药包代替丝绸药包,因为绒布要比丝绸易燃,不会在炮膛里留下未烬的残渣及烟垢,这样就会大大加快重新填装的过程,不需要在重新装填前清除炮膛内的火星或火药残渣。”(2)“用鹅毛管内装上火药,再用鹅毛管插入火炮的火门,这比以前用角制火药筒向火门倒药的方法更快些。”(3)“设计了一套弹簧铅锤装置,用来减少炮的后坐力,并能使火炮更快地退回到原来发射位置。”(4)“设计制造了一套复合滑车装置,这种滑车可以扩大火炮的射击角度,火炮可以向左右水平移动45度。他又在炮身下装了一块契形木座用来调整火炮的高低角度。这样,火炮便可以在四个位置上进行射击,可以更准确、更灵活地瞄准目标。”①
伊丽莎白女王建造了一批重视速度和机动的战舰。这些战舰没有什么上层建筑物,在水中却显得矮小,一般比当时西班牙的舰船低250-10-45%,因而重心低,稳定性能好。而且风力对它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因而转舵容易,易占上风,在作战时比旧帆船航速快、机动灵活,能保持有效射程,以致命的炮火进行袭击。由于甲板上已没有什么建筑物,当时这种舰船被称为“平甲板”船。此外,因航行快,它又被称为“快帆船”。英国的这种风帆战舰的出现,标志着近代风帆战舰的诞生。
3.先进的作战战术
技术发明和技术改进,为战术革新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战术上的主动革新,直接带来了战场优势,成为英国海军战胜敌人的“秘密武器”。风帆时代英国海军主要的先进作战战术包括:
(1)线式战术(舰队排成纵队)。舰队采用纵队队形代替传统的横队队形,以充分发挥每艘舰船的火力。线式战术是舷侧炮广泛应用的必然结果。这种战术是“以五艘舰为一组,每次只有一艘战船用舷侧炮向敌舰射击,其余各舰忙着装填弹药。一艘舰射击完毕后第二艘射击,一艘接一艘依次进行。根据这个经验,英国的罗伯特·布莱克正式确立了舰队纵列这一战术思想,即作战时将所有舰只以一定的间隔排成一个纵队”。“一旦进入全面进攻时,各分舰队应该立即尽可能地运用最有利的优势与邻近的敌人作战。各分舰队的所有舰船都必须尽力与其分队长保持一线队列前进。”①
……
第一章 日不落帝国的荣光:英国海权的兴衰
一、全球帝国的雏形:风帆时代英国海权的崛起
二、“英国式战争方式”:海洋霸权带来的困惑
三、调控衰落:“不列颠治下和平”的终结
第二章 从地中海到三大洋:西班牙、荷兰、法国对海权的追逐
一、西班牙海上帝国的兴衰
二、“飞翔的荷兰人”:尼德兰共和国的勃兴与衰落
三、太阳王的野望:路易十四战争与法国的海上野心
第三章 “新大洲”的崛起:美国海上战略与美国霸权
一、以陆制海——建国初期至1890年美国海洋战略
二、以海制海——1891至1991年的美国海洋安全战略
三、以海制陆——冷战后的美国海洋战略
第四章 “世界强国”的诱惑:日本海上战略的常态与突变
一、以英国为师,以“海权”遏制大陆国家的崛起
二、海军初尝胜利果实: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
三、日本海洋战略的徘徊:“海主陆从”抑或“陆主海从”?
四、日本海军的对美作战设计与覆灭
五、防御与开发:冷战时期日本海上战略
六、扩张战略:冷战后日本海上战略
第五章 脆弱的挑战者:德国追逐海权的半个世纪
一、“陆主海从”:19世纪90年代前德意志的海洋战略
二、“深海打击”:德国海军的急剧扩张
三、一战:德国海权的衰落
四、“修正路线”:二战前后的德国海上“新战略”
第六章 “第三罗马”的海上征途:俄罗斯海上战略的成败
一、争夺海洋出海口:彼得时期(1682-1762年)的海洋战略
二、近岸防御: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的海洋战略
三、争霸海洋:冷战时期的苏联海洋战略
四、重振海上力量:普京时期的俄罗斯海洋战略
五、俄罗斯海洋战略的经验与教训
第七章 后起之秀:印度海权的崛起与扩张
一、1947-1970年,填补印度洋战略真空
二、1971-1991年,大力走向印度洋
三、冷战后,向远洋进攻海军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