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无非世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373876
  • 作      者:
    鲍人著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此散文集收录作者近3年来创作的散文50篇,均为作者日常所读、所见、所思的感悟。文章题材涉及较广泛,既抒发对日常生活的感慨,也有关于文化艺术的见地;既有旧事旧忆,也有新景新情。文章无论写的是人是事、是景是物,均以人、事、景、物为肉,以思考为骨,最终都以对人生或对文化、历史、社会的思考为终结。语言优美,文字富有意境。

展开
作者简介

鲍人,本名鲍坚,籍贯福建省,男,1965年12月生,中共党员,现为中央机关工作人员。曾发表作品《清风有骨》,系散文体长篇历史小说。《无非世事》为作者第二部作品。

既有有新景新情。书中文章大致按类别分四章:《轩中人语》,主要是日常家居生活中的情感;《帘外屐痕》,主要是走进自然的感动;《半箧陈稗》,主要是历史和人文思考;《几叶时芹》,主要是对时事的一些见解。填

展开
内容介绍

需此书是散文集,收入了作者近3年来创作的散文50篇,均为作者日常所读、所见、所思的感悟。文章题材涉及较广泛,既有日常生活引发的感慨,也有社会现象引发的见地;既涉及文化艺术,也涉及教育制度;既有旧事旧忆,也有新景新情。书中文章大致按类别分四章:《轩中人语》,主要是日常家居生活中的情感;《帘外屐痕》,主要是走进自然的感动;《半箧陈稗》,主要是历史和人文思考;《几叶时芹》,主要是对时事的一些见解。填

展开
精彩书摘

某地级市也想搞个“城市精神”,这是到该市挂职的一位友人告诉我的。友人在当地不是最终决策者,但参与决策过程。至于“城市精神”是什么内容、怎么表述,很让领导们费神。可用的词语不多,既要有一点本地特色,还不能与已经搞得相当热闹的那些省市的口号重复,这着实不容易,因此至今尚未确定。或者说,此事还处在酝酿阶段。

我面带欢笑听他说完,然后问了他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有点复杂,我先作了些铺垫。

我问友人,与他关系密切、他熟悉秉性的亲朋好友有多少?当然,我指的是成年人。

友人说了一个大数:50个左右吧。

于是我提出了问题。在本地这个已经高唱“城市精神”的地方,他的这50位亲朋好友中,有几人受到了“城市精神”的感染、熏陶,甚至因此提高了精神境界、道德水平,提高了工作创造性和专业能力?

友人翻着白眼想了半天,尴笑着摇了摇头。

我接着问第二个问题。有多少老百姓关心这种“城市精神”? 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不会太精确。

又是白眼和尴笑。

我继续问道:那么,搞这种“城市精神”还有意义吗?

友人答:现在人人都搞,我们市也不能落得太后啊。况且,这也是一种积极的作为嘛!

话说到此,我的毛病又上来了。我不再让他说话,自己开始侃侃而谈。我一般在两种情况下犯这毛病:一是酒喝半醉时,二是情绪激发后。

第一,人人都干的事就一定是正确的事吗?显然不是。如果有一事,虽然人人都干,但却干得没有意义,那么你不去干不就显示出你的高明和高尚吗?

第二,什么是积极的作为?能产生明显有效的社会积极效益的事才是积极的作为。花了许多精力、投入许多人力物力财力搞的东西,如果没有什么社会效果,那怎么称得上是积极作为呢?充其量只是花样百出的自娱自乐而已。这种事如果说还有什么积极效果,那更多的是让上级领导感觉精彩。果真如此,那就让人痛恨了。

第三,当今的中国,已深陷于道德沦丧的危机之中。因此,道德提倡是必要的,但不是这种飘在空中的口号式教育。如果真有心提高社会道德水平,那么要让百姓在生活中感受到道德的积极意义。前一阵百姓都在关心那位徒手接住坠楼婴儿的“最美妈妈”吴菊萍,一个象她这样的人对百姓的正面教育远远超过下大力气搞的什么“城市精神”、下大力气层层推举出来的“城市榜样”或“道德模范”。可是对吴菊萍这种人物有多少高层领导给予了关注?官方人士和媒体给予的关注又含有多少真情和人性的成份?

第四,中国的道德危机关系国家政权的安危、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再说严重一点,它决定几千年中国文化还有多大的生存和传承能力,只不过现在没有几个人认识到这个严重性。这个危机的形成不是一件两件事造成的,更非一年两年之功。要解决它,必须从执政党、政府到全国普通民众同心协力去应对。倘若三心二意、虚情假意或同床异梦,大家最终都会倒楣的。

第五,从孩子抓起。在小学和中学的语文、历史、品德教育中,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深深地蕴含其中,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道德和传统教育,在他们身上重建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如此,通过两、三代人的教育,或许可以重新恢复中国的优秀传统和道德。再也不能只把中小学教育当作简单的识字教育和知识教育了,再也不能对我们的孩子进行空洞、虚无的政治教育了。

展开
目录

壹 轩中人语

窗景

细数几枝莲

茶里茶外

晨曲杂弹

周日闲课

烤地瓜的幸福

说吃

橄榄

时有蜻蜓入梦来

庭间随想

南窗有菊

雨润清明

可堪赏处秋雨浓

杩子话题

 

贰 篱外屐痕

青梅花已开

南方的毛毛雨

乡村心情

那塔那河

一春烟雨乱心思

村溪漫步

老去的传说

人同此夜心

鸡犬几曾相宁

终南山初游漫记

景山前街的红绿灯

 

叁 半箧陈稗

景祐三年的天空

读史莫当秋

偶然之思

一个普通的中国读书人

超越文学意义的馆阁制度

闲话宋词

正山小种的前世今生

理想和现实住对门

谁在歧路

关于品味

读书难

此心难渡

二舅

轮渡

传奇梗概

 

肆 几叶时芹

我们何时失去信仰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道德教育

“城市精神”有精神吗?

食品安全透射的治国能力问题

谁的地盘谁做主

粟如沧海难尽食

语文课本的责任

减负减负减负

素质与公平之惑

教育岂止是学校的责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