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退与晋升
李世民即位后,开始了唐代乃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构成这一大好形势的原因是较为复杂的,其中一个方面在于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李世民。李世民之成功的原因也很多,其中如何利用手中赏罚大权来处理罢退与晋升问题,不能不引起后人的重视。
唐太宗的龙椅坐不多久,他的亲近之臣争官日甚。李世民天下为公,以功论赏,择贤而用,毫无所私。一次,皇上当面封赐有功之臣长孙无忌等人的爵位与封地,命令陈叔达在殿下宣布,并且说:“朕按功次封赏众卿,或许有所不当,应该各自讲一讲。”于是,诸将争功,纷纷不息。淮安王李神通(皇叔)说:“为臣在函谷关以西举兵,首先响应起义,如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专会舞文弄墨,功居为臣之上,为臣私下不服。”皇上说:“义旗初起,叔父虽然首先举兵响应,也是为了自我营救、避免灾祸。当窦建德吞食山东之时,叔父你全军覆没;刘黑闼再合余党而战,叔父你望风而逃。房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当然应该排在叔父之前。叔父你乃是朝廷的至密之亲,我的确无比地敬爱,但怎么可以行私恩滥竽赏赐呢!”此语一出,诸将官心服口服。
从一般的角度看,作为率兵起义的将领,又是李世民的皇叔,不论怎样都是“头功”;可是,李世民从实际出发,并指出了皇叔本人的一些问题,定其功劳在别人之下。
这种出于公心的晋升(赐爵位)等,显然抚慰了大家的心,而使众人更忠于李世民。否则,肯定适得其反。
如何正确处理好罢退与晋升的问题,既使现有人员更加兢兢业业,又使更多的人才蜂拥而来,说到底,就是进一步巩固、发展政权,这真正不是一件小事。
对这个问题,历代政治家、思想家都有大量的论述。晋武帝时,曾诏命河南尹杜预拟定罢退与晋升官员的标准。杜预有过一个详细的阐述:“古时候的罢免与晋升,主要靠公心去衡量,不拘泥于法、文规定,及到世事衰亡的时候,因失去长久治理而少专门考求细微,犹豫不决就听信左右耳目,怀疑左右耳目就相信书面奏文;奏文愈多,官场就愈虚伪……”
如此看来,杜预是将罢退与晋升的机制衰退看作头号大事了!
杜预也谈出了罢退与晋升的标准:委任显官,各自考察所属官员,逐年考核等次,对本人指出优劣。如此连续六年,由主管人员汇集,抽查落实,六年来优秀者可越级提拔,低劣者罢免,优多劣少者平叙,劣多优少者降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