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药理论量化与应用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158210
  • 作      者:
    管竞环,朱宏斌,马威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畅销推荐
内容介绍

  《中药理论量化与应用研究》在系统总结近20年来应用统计学方法对中药(方剂)的四性、五味及归经理论进行量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上、下两篇着重介绍应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Fisher判别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证明利用元素含量对中药四性、五味及归经理论进行量化研究的可行性;介绍了用人发元素含量对肾气进行判别分析以进行健康评价;通过右归丸治疗肾阳虚证模型动物过程中元素血液含量动态变化,揭示了在治疗过程中动物体内元素含量从平衡→失衡→平衡的过程;通过钙磷比值优化组方提高了中药组方慢性肾衰的临床疗效;从人发中锌铅元素含量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组成健脾解毒的富锌中药治疗铅中毒取得了成功;揭示了疾病归经与辨证组方选药归经的规律并应用于临床;通过典型虚证(贫血之血虚证)患者、典型实证(急性胆囊炎)患者血液元素含量与补药(包括中药与方剂)、泻药(包括中药与方剂)元素含量的对应关系,提出了元素是方证对应的媒介。《中药理论量化与应用研究》内容严谨,阐述透彻,可供中医基础、中药及相关学科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二、中药归经的源流
  中药归经理论最早论述见于《黄帝内经》,提出药物的五味对机体脏腑有选择性,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味所人,酸人肝,辛人肺,苦人心,咸人肾,甘人脾,是谓五人”。另一方面,还说明五色合五味对机体不同部位有选择性,如《素问.五藏生成篇》曰:“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和分经用药理论,对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出现的六经用药的归经方法,如麻黄、桂枝为太阳经药;知母、石膏为阳明经药;附子、细辛为少阴经药等都始于此,这为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临床基础。至北宋,已有医家开始注意到中药治疗疾病具有一定的定位、定向性,某些中药只能对某一特定的脏腑病症产生治疗作用。如《本草衍义》论泽泻:“张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引接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这为较早的带“归……经”概念的论述。《苏沈良方.论脏腑》亦载有:“某物人肝,某物人胃”、“人之饮食药饵,但自咽人肠胃,何尝至五脏?凡人肌骨、五脏、肠胃虽各别,其人腹物,英精之气,皆能洞达,但滓秽即人二肠”。阐述了药物之精微之物无处不到,无所不及,同时也认识到药食之气对脏腑具有选择性治疗作用。至金元时期,张元素在其所著的《珍珠囊药性赋》和《医学启源》中,对中药归经理论进行了系统整理研究。在临证时,他非常重视分部、分经用药,如奄医学启源》中载:“各经引用”药,专列“去脏腑之火”章节。其后李东垣、王好古等医家继承和发展了张氏学说,如〈〈汤液本草》论述中药药性时用经名“太阳”、“少阳”等以定位药物作用的脏腑经络。说明这一时期以张元素为首的医家通过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已经创立了系统的中药归经理论。
  明代医药学家尽管仍未明确提出“归经”一词,但在论述药物的药性时多遵循张元素的归经理论,且有所发展。刘文泰的《本草品汇精要》列出了部分药物的归经,如卷十二草部中品之下肉豆蔻中“行:手阳明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在讨论药性时,均标明有归经内容,如“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卷十五.麻黄条);“葫芦巴,右肾命门药也,元阳不足,冷气潜伏,不能归元者宜之”(卷十五.葫芦条)等。药之有性,功效各异,以经归释之,详明药理,用于临床,可收纲举目张之效。并且列举了各经的引经药:手少阴心经为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为藁本、黄柏;足少阴肾经为独活、桂枝、知母、细辛;足太阳膀胱经为羌活;手太阴肺经为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阳明大肠经为白芷、升麻、石膏;足太阴脾经为升麻、苍术、葛根、白芍;足阳明胃经为白芷、升麻、石膏、葛根;手厥阴心包经为柴胡、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为连翘、柴胡、地骨皮、青皮、附子;足厥阴肝经为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足少阳胆经为柴胡、青皮。
  至清代沈金鳌《要药分剂》中正式提出“归经”一词,将历代本草中论及归经的内容统一列于“归经”一项之下,并采用五脏六腑之名定位归经内容。《松崖医径》、《务中药性》系统总结了十二经归经药;《本草分经》《得配本草〉〉则将奇经八脉纳入归经范畴。清代温病学派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体系,随之出现了以卫气营血、三焦用药的归经方法,如金银花、连翘、薄荷为卫分药;石膏、知母为气分药;生地黄、牡丹皮为血分药;黄芩主清上焦,黄连主清中焦,黄柏主清下焦等。这些归经、用药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中药归经理论。
  ……
展开
目录

上篇
第1章  105种植物类中药42种元素检测与分析
一、105味中药42种元素的检测
二、中药元素含量的正态性检验
三、植物类中药中42种元素分布规律――威布尔分布
四、中药元素含量区间尺的建立
第2章  中药四性的元素量化研究
一、四性理论的渊源及历史沿革
二、中药四性的研究现状
三、中药四性研究存在问题
四、中药四性的研究方法与展望
五、中药寒凉、温热药性F值计算
六、中药寒、凉、温、热四性的Fisher分析
第3章  中药五味的元素量化研究
一、五味与五行、脏腑关系
二、五味的作用
三、五味的运用
四、五味的现代研究
五、五味研究的局限性与对策
六、五味与元素含量相关性分析
第4章  中药归经的元素量化研究
一、中药归经的概念
二、中药归经的源流
三、中药归经的现代研究
四、中药归经的研究思路
五、中药归经的元素量化分析
第5章  方剂四性的元素量化分析
一、方剂的选择
二、110首方剂煎煮液中33种元素的检测分析
三、建立方剂的元素含量“区间尺”
四、110首方剂33种元素的含量区间谱图及分析
五、方剂寒凉、温热药性的F值定量分析
六、方剂元素的聚类分析
七、方剂元素量化研究的重要意义
八、五种逐瘀汤的药性与F值关系
下篇
第6章  人发元素含量对肾气的健康评价
第一节  武汉地区正常人头发元素含量变化规律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及理论基础
二、1010例男性和1372例女性头发中9种元素的检测
三、男性、女性各年龄段头发中9种元素含量值的统计分析
四、头发元素变化规律与人体生理学意义
第二节  人发元素含量对肾气的量化研究
一、肾气的研究现状
二、人发元素检测
三、肾气的判别分析
四、肾气的健康评价
第7章  右归丸治疗肾阳虚证的血液元素动态变化
一、右归丸对正常家兔血液元素含量的“时间――效应”
二、右归丸治疗家兔肾阳虚证的血液元素含量变化规律
第8章  根据钙磷比值优化组方治疗GRF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在辨证指导下根据中药钙磷比值选药组方的实验研究
一、药物选择及组方
二、坚肾合剂药物组成
三、坚肾合剂处方组成评价
第二节  坚肾合剂治疗CRF大鼠的实验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动物模型的评价
四、坚肾合剂治疗CRF、的机制探讨
第三节  坚肾合剂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
一、一般资料
二、治疗分组及统计方法
三、结果
四、证的客观化研究的思考
第9章  富锌中药驱铅丸治疗慢性铅中毒大鼠过程中元素变化规律及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一、驱铅丸的组成
二、驱铅丸的药效及药理研究
三、驱铅丸治疗儿童铅中毒的临床观察
四、驱铅丸急性毒性试验
五、结论
第10章  富锌中药对铅致海马区突触损伤的保护作用
一、驱铅丸对铅致海马区突触损伤及学习记忆能力改变的药效学研究
二、方解
三、驱铅丸的药理作用机制
四、结论
第11章  运用归经理论提高临床疗效
一、中医内科疾病所用药物的归经规律
二、中医伤科学之骨折所用药物归经的规律
三、中医肾系疾病药物归经规律探讨
四、“疾病归经规律”的研究任重道远
第12章  药证相关的元素研究
第一节  慢性肾炎虚证元素与补阳药、补气药元素含量比较
一、临床资料与检测方法
二、慢性肾炎虚证患者与补益药元素检测结果与分析
三、慢性肾炎虚证辨证论治与元素
第二节  补益中药(方剂)与泄泻中药(方剂)元素含量比较
一、补益药和泄泻药元素含量比较
二、补益方剂和泄泻方剂元素含量比较
第三节  典型实证与典型虚证患者血清元素含量比较
一、病例选择
二、血液样本采集及元素检测
三、结果与统计分析
四、元素是方证对应的媒介
附件A  105味植物类中药42种微量元素检测值
附件B  110首方剂33种微量元素检测值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