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继《肖复兴散文100篇》后推出的最新散文集。新是本书最大的特色,新到本书今年2月份上市,但书中已经收录了肖复兴今年2月份的散文。
这是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的最新的散文随笔集,写于去年2013年1月到今年2014年2月之间,大约21万字。这些文章尚未收录任何文集之中。将书名取作《肖复兴散文新作》,其新字,是本书最大的特色。
引用肖复兴自己对本书的评价:记得在四十年前,即1974年的春节过后,我在北大荒插队六年之后,终于调回北京,在郊区一所中学里当老师。那一年的开春,下课后我骑自行车回家,忽然看见城外马路边柳树的枝条刚刚发芽,萌发出一丝丝鹅黄嫩绿,迎面扑来,是那样的清新沁人,让我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那种感觉,那样情景,四十年过去了,依然清新如昨,清晰如昨。如今,四十年前的那条马路,早已经变成了喧嚣的三环路。但希望这本新书,还能带给我自己和读者那样清新的感觉。
李娜的传奇
看澳网李娜和齐布尔科娃的决赛,看得人激动万分。如今,体坛的兴奋点不多,李娜最后终于夺得冠军,赢得大满贯,无疑是最大的兴奋点了。登上领奖台,捧起奖杯,妙语连珠的李娜,把这一兴奋点点燃得如节日里提前腾空而起的焰火,真的是令人兴奋不已
也是,中国体育如今能在世界体坛拿得出手的人物不多,继姚明和刘翔这两位曾经的风云人物先后退役,本来指望在索契冬奥会能够出风头的王濛,又意外受伤,真的让体育迷们背气又无奈。在这样寒冷的冬季里,幸亏李娜在澳网英姿飒爽的出现,让我们呼出的再不是一口凉气,而有了温暖动人的呵气如兰。
李娜不仅创造了她个人的也创造了中国网球的奇迹。在澳网,她每每都能够让我们扬眉吐气。但需要知道,让我们吐气的意义,不仅是她骄人的战绩,让她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赢得了世界对她的尊重;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她已经成为了中国体育新一代的巨星,这个巨星,既有奥林匹克运动所推崇的以品技兼优的运动员为榜样来召唤群众性参与的经典体育文化中偶像的意义,同时也有中国体育在时代转换变革之中价值系统所相应变化的象征意义。
仅以新时期中国体育发展史为例,体育偶像的在社会的位置与作用,一直是变化之中的。在我看来,起码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以中国体育重返奥运大家庭为始,以中国女排五连冠为高峰,郎平是那个时期的体育偶像,其意义以爱国为主旨。无论郎平铁榔头的形象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还是她的所有言说,以及报道和报告文学,都是以这一主旨为轴心而转动辐射的。郎平和她的伙伴,被称之为“中国姑娘”,是中国的形象代表。女排的教练袁伟民,成为国家体委的官员,便是这样意义的一种行政转换。
这个时期,经历的时间最长,进入到第二阶段,是新世纪到来的时候。这时候的代表人物,是姚明和刘翔。他们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不再高调重弹为国争光,而是巧妙地以风趣幽默和生活化的方式,将其融汇并淡化在他们的言行当中,同时以更开阔的视野,将体育的内涵从爱国到奥林匹克精神,进行了更宽泛的拓宽和衔接。
第三阶段,代表人物则无疑是李娜。她虽然和姚明、刘翔的年龄相近,却划出另一个时代。在职业化最强悍的世界网坛上李娜的出现,特别是随着她成绩的卓越,而越发张扬的个性,让她和前两类代表拉开了明显的距离。这距离,并不仅仅囿于她的个性,更多则来自已经迅速变革的时代,让有些人一时难以接受,就像崔健唱的歌那样:“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
同他的前辈运动员的培养与训练比赛模式不一样,其实已经透露出这样变化的端倪。在这样的变化中,就像在温室里鲜花开得娇艳欲滴,却也容易被人工改造得笔管条直;而沙漠中的花朵则恣意变化成了仙人掌的刺。李娜越来越不像以前运动员那样听话,变得越来越刺头。尤其是面对中国媒体,她没有郎平、姚明和刘翔那样的好脾气。问她为谁打球?她说我只是一个网球运动员,我来这里不是为了我的国家。问她失败后想对球迷们说些什么?她反问难道我需要三拜九叩向他们道歉吗?她一系列“娜式金句”,呛坏了一些媒体与人们的惯性的思维模式,不习惯这样一个新时代的偶像,竟然是以这种姿态与言说方式横空出世。
其实,李娜的出现是必然的,不出现李娜,也会出现王娜。因为时代变化了,人们的价值系统变化了。体育不再只是作为政治来考量,而是更多的作为文化来考察了,体育文化的秩序被冲破,甚至被颠覆,都是必然之事。如果说中国女排唤起中国大众爱国之情,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今天李娜的出现,则是将体育的神话重新书写为写实主义。她让曾经飞舞漫天的金光灿灿的蒲公英落地为草。她让体育脱去曾经披挂的霓裳羽衣变为彻底的运动服。她让嬉笑怒骂皆成体育。她以她流利而幽默的英语,她以她的口无遮拦和出言不逊,令人惊叹地抵抗着非体育对体育的侵犯与侵蚀,并以自己职业化的行动力求还原体育自身的本义。
李娜,是中国体育的一个前所未有的传奇。她对于中国体育的意义,在以后的日子里会更加彰显。
2014年1月26日于北京
自序
刻进时代里的艺术
花荫凉儿
白雪红炉烀白薯
听吴小如讲杜甫
插了梅花便过年——怀念于是之
繁华落尽后
雕塑上的烟云
疏枝横斜的勃拉姆斯
买书比选对象还难
美味和美文
赵本山和郭德纲
客家活化石——客家民居小探
养老院踩点
生日诗会
后知青时代的“老三样”
小品文时代
一代春生豆蔻梢
飞机延误之后
无词和有词的瓦格纳
孙犁先生百年祭——重读《曲终集》
窗前的花今年开了
十万春花如梦里——关于焦菊隐和他的戏剧论文
大明湖之魂——竹枝词里的大明湖
叫不出你们的名字
虞美人
一笔占尽秋江月——戏曲人物画谈
梅花自避新桃李
辛辛那提两章
赛什腾的月亮
只是孩子
书的实验
千古忠孝节与义——京剧《四郎探母》谈
印第安纳速写
打渔为何杀家
万圣节的南瓜
他的名字叫青海
怀念作荣
一锅老汤邓亚萍
电视剧两张不同的面孔
童年河流淌到今天
名花零落雨中看
衢州两章
怒放在足尖上的卡门
虎皮兰
戏内戏外《锁麟囊》
和祖宾·梅塔联欢
年的味道和声音
八十年代的一曲六手联弹
李娜的传奇
去白云观庙会会神仙
新春短札
白菊花 黄菊花
附录:北京老饭庄的前生今世——在印第安纳大学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