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直肠肛管周围间隙
直肠肛管周围间隙系指肛门肛管和直肠周围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组织围绕而形成的间隙,或称肛门直肠周围外科间隙,因感染可形成间隙脓肿。
1.盆腔直肠间隙 左右各一,位于肛提肌上方,腹腔返折以下,直肠两侧,前方与膀胱及前列腺或子宫及阔韧带柏邻,后方为直肠及侧韧带。
2.坐骨肛管间隙 位于肛管两侧,肛提肌以下,坐骨和闭孔内肌内侧。此间隙位置表浅,为肛门脓肿最常见部位,两间隙在肛管前后相互交通,若脓肿形成,脓液可由一侧流注到对侧,形成“马蹄形”脓肿。
3.直肠后间隙 位于直肠后方,骶骨前面,上界为腹膜,下界为肛提肌,两侧借直肠侧韧带与骨盆直肠间隙相隔,向上与腹膜后间隙相通。此间隙内有骶神经丛、交感神经、直肠下动静脉和骶中动静脉等,行脓肿切开时,应予以注意。
(六)直肠肛管的血管
直肠肛管的血液供应主要由直肠上、中、下动脉(即痔上、中、下动脉)供给,此外尚有一支细小的骶中动脉。
1.直肠上动脉 为肠系膜下动脉的终末分支,是直肠的主要供给血管。在乙状结肠系膜根部下行,横过左侧髂总动脉,至直肠上端,约在第2骶椎水平分为左、右两支,沿直肠两侧壁连续下行,在直肠下段分成数小支,穿过肌层至黏膜下层,在直肠柱内和齿状线上发出多数小分支与直肠中、下动脉分支吻合。直肠上动脉分布于直肠上段各层和全部直肠黏膜,在直肠后壁分布最广,与肛门动脉吻合较多,但与乙,状结肠动脉最下支间无吻合,致该段血运较差,称Sucleek临界点。行乙状结肠直肠切除时,应在Sud。。k临界点以上结扎肠系膜下动脉,以保证直肠上段血液供应。新生儿S、ldeck点在第4—5腰椎间水平,距肛门外口’7cm。
2.直肠中动脉 由髂内动脉发出,经直肠侧韧带进入直肠,主要分布于直肠下段及直肠前壁,其大小及分支均不恒定,外科手术中应注意结扎,以免出血。
3.直肠下动脉 由阴部动脉发出,主要分布于肛提肌、肛门内、外括约肌和肛管。
4.骶中动脉 为单一动脉,由腹主动脉在髂动脉分叉处发出,紧靠骶骨下行,止于肛尾韧带,与直肠上、下动脉和骶外侧动脉有较多吻合。
5.肛门直肠的静脉 肛门直肠静脉与动脉走行相似,分别在齿状线上下形成两个静脉丛。静脉丛间有无数分支吻合,为门静脉系统与下腔静脉系统间的重要交通支。
(1)直肠上静脉丛:又称痔内静脉丛,位于齿状线以上,直肠和肛管黏膜下层,汇集直肠黏膜的静脉,经直肠上静脉入肠系膜下静脉,最后汇入门静脉。该静脉无静脉辦穿过肠壁肌层时易受压迫,在直肠柱内可形成囊状扩张,可能为内痔产生的诱因之一。
(2)直肠下静脉丛:又称痔下静脉丛或肛门静脉丛。位于齿状线以下的肛管周围,由肛门、肛管周围静脉、肛门外括约肌外侧小静脉和直肠壁外静脉联合组成,大部分走行于皮下,部分在肛门白线附近与直肠上静脉丛相互吻合,经直肠中、下静脉分别汇人髂内静脉。
(七)直肠肛管的淋巴组织
以齿状线为界分为上、下两组。上组包括直肠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下淋巴网,上述淋巴网在直肠外相互交通成淋巴丛,向上经直肠后淋巴结、乙状结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达腹主动脉淋巴结。向两侧经肛提肌上淋巴结、闭孔淋巴结至髂内淋巴结。下组包括肛管、肛门外括约肌及肛门皮下的淋巴网,经会阴汇人腹股沟淋巴结。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