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回到草中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324536
  • 作      者:
    许俊文著
  • 出 版 社 :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回到草中间》讲述了在九华山,我执意不进任何庙里上香,我只是在古微道上匆忙走过的过客,上天已经安排我和爱人,不可能再去信仰别的。但我对佛国,保持着一种尊重。他老人家真的有天眼,也不会怪我的。我没问过俊文,他信不信佛呢?还是信自己吧。你说呢?
  也罢,回到草中间,坐对一盆兰。茶里雨露漫,仙寓好云天。
展开
精彩书摘
  水根
  把“水”与“根”这两个隔山不搭界的词拼凑在一起,要让它们同衾共枕地过日子,能行吗?水这个尤物,多么放荡不羁,变化无常!况且,那又是海拔四千八百多米的高山之水,它需要根干什么?然而,当我在摄氏38。的阳光下,亦步亦趋地接近于阿尔金山上的雪,潜意识就替我临时组装了这个不伦不类的词,以后再想把它们拆散,发现竟然已经不可能了。
  脑海里冒出“水根”这个词,纯属偶然。那天,我由敦煌去往青海西部边缘的一个名叫花土沟的小镇,破吉普一出阳关,戈壁便显出它的大来,大得让我瞠目结舌,不辨东西。一路上,我的眼睛似一只饿鹰,四处搜寻着,哪怕一株红柳,抑或一蓬芨芨草,也好使空洞的大有一点实实在在的内容。然而,目力所及,除了漫漫黄沙就是黑色的砾石,连只飞鸟的影子也不见。随着嚓嚓车轮向戈壁深处、更深处不停地滚动,一种不祥的预感若有若无地浮上心头,我下意识地抓起随身携带的水壶,晃晃,又晃晃,不祥的预感又加重了几分。
  雪山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我的眼帘的。
  远远看去,那雪,东一簇,西一片的,散落在黑色的山体与瓷蓝的苍穹之间,白得超脱,白得静穆,它仿佛在此修炼了千年万载,才有了这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面对着这种充满神性的圣物,兴奋是难免的,惊愕也是难免的。
  破吉普从戈壁进入崎岖的山道后,越发像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了,身子伴随着剧烈的喘息,不停地摇晃着,颠簸着,随时都可能趴窝。司机当然比我更急,嘴里一边不干不净地骂着,一边还要找话来安慰我。然而,预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艰难地爬上一个陡坡之后,破吉普终于停止了呼吸。此时的我,不仅没有感到沮丧和恐惧,反而暗暗地为此庆幸,因为它为我提供了一次看雪的机会。
  趁着司机修车的空档,我兴冲冲爬上一个布满积雪的山峰。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海拔最高的雪景。这里,仿佛一切都是原始的,阳光是原始的,空气是原始的,那悄无声息的雪也是原始的。它使我想起初生的婴儿。对,婴儿。它从混沌中来到这个世界,还没有接受过母亲的哺乳,通体透明得犹如水晶,神态仍然带有天堂般的安静,使你不忍心伸出曾经沾染过许多俗尘的手,去轻轻抚摸它一下。哪怕只一下。你甚至觉得连看它一眼也是多余的。它是神的孩子。阳光的孩子。海拔四千八百米的高山的孩子。
  此时,我能够做的,就是站在雪线以下,让近在咫尺的雪,接受我的朝圣。
  对,朝圣!舍此我不能做任何事情。然而我还是做了。我在离积雪不远的地方,用一块石头扒开一层黑色的砾石,一条细细的水腺便裸露出来,我没有见过如此洁净的水,它的颜色不是我们常见的白,也不是蓝,而是青的,是瓷器上才有的那种青。
  刹那间,我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词:“水根”。似乎只有这个不曾被污染的词,才配得上这高山之水。
  菊魂
  一连二十多天,我像一只卑微的甲虫,在青海长云下缓慢地爬行着,柴达木、当金山、子母河、阿尔金山、塔克拉玛干、伊循故城、罗布泊……我不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需要什么,只是一味地“爬行”。一副行囊,一只水壶,外加一张地图和一册纸张泛黄的唐诗。在那些日子里,行走似乎成了我唯一的目的和理由。是的,我曾经享受过太多的细雨、杏花、小桥、幽巷、绵软的丝竹,现在我暂时逃离了它们,像一个嫌疑犯匆匆逃离他作案的现场。
  虽说是莺飞草长的季节,可是戈壁和沙漠给我的,依然是千年不变的苍凉,当然少不了风沙。有时天空偶尔掠过一二薄如蝉翼的云片,既高且远,在我看来,它们更像是一缕缕漂泊不定的游魂,连一滴世俗的眼泪也没有。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对于习惯了绿色的眼睛,别说一朵花,即便一棵骆驼刺也是奢侈。
  然而,我却有幸撞见了一朵稀世之花:菊。
  说是撞见,很大程度靠得是运气。戈壁和沙漠实在太大了,乱石累累的山也实在太大了,哪里生长着一丛红柳,哪里有一小片草地,你是不可预知的。那天我从巴音郭楞乘车去往北疆,高温酷热使所有的乘客都拉上了厚厚的窗帘,享受现代科技制造的清凉,只我竞像一个兴奋不已的傻孩子,一路上大睁着眼睛,望着窗外一闪而过的景物。其实有什么好看的呢,无非是千篇一律的戈壁和沙漠。看得久了,头都有些大了。正当我昏昏欲睡之时,一朵硕大的“菊花”突然m现在前方布满黑色砾石的山坡上,而凑巧的是,车子居然在离那朵“菊花”不远的地方停了下来,于是,我便有幸趁着乘客“方便”的机会,仔细端详起这朵托克逊的稀世之“花”来。
  说是一朵花,其实,那只是我诗意的想象而已,在这个被称之为“世界风库”的不毛之地,连最耐旱的植物也不能生长,又何来的菊花呢?但在我的眼里,那分明就是一朵盛开的孤菊。此时,我即使站在几百米开外的地方,也能够嗅到它淡淡的清香,一睹它的芳容:那是一个用黄色的石头一块一块拼成的“菊”字,少说也有半间房子那么大。这么大的一朵菊,不要说该用多少石头了,就是把那些石头一块块地搬到陡峭的山坡上去,想必也是不容易的,何况附近压根儿就见不着那种黄色的石头。这时,我的脑海里难免会跳出一个大大的问号:是谁在这空旷寂寞的野山之上,植下这朵稀世之菊呢?他(我猜想必定是男人所为)不惜耗时耗力地去做这样一件毫无经济价值(当然也无艺术价值)的事,究竟是出于什么初衷呢?
  答案就像那既高且远的青海长云一样虚无缥缈。
  这挥之不去的疑问,一直伴随着我的旅程。直到有一天,我在天山的褶皱里,发现一群灰头土脸的筑路民工,似乎才略有所悟,我想,托克逊山上的那个黄灿灿的“菊”字,说不定就出自这群民工中的某人之手。他也许来自四川、湖北或者河南,也许就来自我的家乡皖东,他在想家的时候,便利用少得可怜的休息时间,从远处找来那些和菊花一样颜色的石头,再一块一块地把它们搬运到黑色的山坡上,用心拼成一个“菊”字。那个普普通通的字,也许是他新婚不久的妻子,也许是他正在热恋或已经失去的恋人,总之,她们在他的心里必定珍藏了很久,思念了很久。而当他终于找到一种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方式时,必定激动了很久;字成之后,他又必定独自伫立在苍茫的暮色里端详了很久,并且因为激动而难过,默默流下感伤的泪水……
  现在,那个曾在托克逊不毛之山上植下“菊花”的人,不知去了何方,也不知山下高速公路上的匆匆过客,是否会留意山上的那朵四季常开的稀世之“花”,但是,亘古荒凉、冷漠的托克逊,却因此有了几许世俗的色彩与温暖。
  树殇
  未成年而死,谓之殇。《辞海》的这个说法,对我要写的那棵沙漠中的胡杨树是贴切的。
  当时我仔细地观察过,那棵死去的胡杨,树干粗不过一握,树梢略微高出我一头。想必是风沙经年的扑打和撕咬吧,树皮已脱落尽净,只剩下一副未定型的骨骼,孤零零地戳在柴达木无垠的沙海中。
  说起来,我与那棵胡杨的相遇,纯粹是一种偶然。我想,除了偶然,似乎没有什么能够说得清的。世界之大,物种之繁,谁能够预见我今生今世必须在2007年5月12日与那棵夭折的胡杨邂逅?不可能!
  然而,往往不可能的可能,才使得我们麻木的心灵怦然一动。
  我见到那棵胡杨时,心肯定是动的,而且是怦然一动。要是地点改在我的家乡皖东,或是其他什么有山有水的地方,一棵树死了就死了,心是用不着怦然的,因为病树前头有的是万木春。在柴达木就不同了,我乘着现代的交通工具,穿越了大半个盆地,才得以见到一棵树,还是死的,你说能不怦然吗?
  说来多亏了那位司机和戈壁深处的那个别无他店的小餐馆。那餐馆实在小得可怜,只半车的旅客就使它的两位主人张罗不开。司机当然是它的常客,他把就餐的旅客分成三拨,一拨吃,一拨等,一拨饿着肚子在附近转悠。我就是在这里得与那棵胡杨相遇的。它立在一片荒凉的废墟之上,从坍塌的土墙和地上散落的碎瓦片,可以想见,这里曾经是有过烟火的。
  我的观察和判断,得到同车一位青海妇女的证实。她说从前这里是一个找油(石油勘探)小分队的驻地,十几年前就废了。当时我就寻思,废弃的还有眼前的这棵胡杨树。
  当初这棵胡杨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呢?又是谁亲手栽下的呢?现在都成了谜。据说在这片死亡之海,年降雨量不足五毫米,即使像胡杨这样的耐旱植物,恐怕也难以活下来,这个浅显的常识,栽树的人不会不懂的。但是,他还是载下了,并且树也成活了,足见那个栽树人是多么地热爱生活!是的,热爱。除了热爱,我找不出更有说服力的理由。不像我或我见过的一些人,活得并不差,可就是老爱抱怨生活,好像生活都是别人的,自己永远都站在生活的门外边,他们既没有兴趣也没有耐心,在自己日渐荒凉的心灵里栽一棵树,甚至一棵小草。
  还有,那个栽树的人,不可能不知道找油人流动转徙的职业特点,即使是入行不久的新手,当他要在临时的驻地栽树时,别人也会提醒他的。然而,他还是固执地栽下了那棵胡杨,并且每天给它浇水,看着它在春风不度的沙漠里长出一片片绿叶,又在秋风中一片片飘落,仿佛这样的生活才像是生活……
  伫立在别人生活的废墟上,面对着一棵夭折的胡杨,我想,即使是自己无法把握的生活,就像那个找油的人,临时为自己栽一棵树,总该是可以的。
  ……
展开
目录
序·坐对一盆兰 兰草
序·一个人的精神还乡 许春樵
第一集 自然风
穿越青海长云
一篙秋水到河源
下村慢板
一坛藏在民问的酒
禅湖笔意
仰天堂记虚
转场的生灵
太朴山的美学元素
这么好的一座山
元四小笺
寻醉杏花村
桃色石桥步
蛙鸣城更幽
一盘闹市棋
在一首诗里驻足
河流的忧郁
第二集 田园曲
乡村散板
一些东西隐藏着
大地的精灵
土地词典
触摸村庄的脉搏
露珠里的村庄
草垛
有些事儿总会发生
俯向大地的身影
闪烁在时问深处的眼睛
暗物质
故土散曲
寻找不回的世界
下禾湾的早晨与黄昏
站在旧时光里的门
往事里的小人物
敬畏草药
一匹驴的救赎
回到草中间
路有些你并不清楚
回乡札记
留在生命里的细节
巡游在生命两极
1966年12月10日的雪
母亲的麦子
看山
乡村生灵
我的豆村
遍地碎屑
第三集 心灵史
1974:我的心灵小史
1960:胃
一个人的江湖
流年
路谶
烟事
军歌柔软
遥寄苍茫
怀霜
一百二十九颗钉子
醉月
步行之美
倾听民歌
预约秋风
呵护明月
坐对一盆兰
沐浴尘埃
请不要打扰夜晚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