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分子高激发振动:非线性和混沌的理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09935
  • 作      者:
    吴国祯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分子高激发振动:非线性和混沌的理论》是作者近二十年来在此领域工作成果的总结,可供分子物理、分子光谱学以及理论物理、化学物理专业的工作者、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参考。
展开
内容介绍
《分子高激发振动:非线性和混沌的理论》系统地介绍了如何运用李代数、李群的陪集空间表示方法来研究分子高激发振动态的非线性动力学性质。《分子高激发振动:非线性和混沌的理论》还介绍了相关非线性动力学的基础知识,如混沌、分形、准周期、共振、李雅普诺夫指数等,以及这些观念在分子高激发振动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
精彩书摘
分子高激发振动——非线性和混沌的理论(第三版)
第1章分子的振动

第1章分子的振动〖1〗
1.1简正模[1,2]

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间由化学键所连接,而化学键的长度或者说是原子间的距离不是固定的,因此作为一个整体,分子会有振动。分子的振动可以视为一些由弹簧所连接的质点的运动。
假设一个分子含有N个原子,原子的质量为mα,原子的位移为Δxα=xα-xeα,Δyα=yα-yeα,Δzα=zα-zeα。此处(xα,yα,zα)为瞬间原子所在位置,而(xeα,yeα,zeα)为其平衡时的所在位置。因此,分子的动能可以写为
T=12∑mαdΔxαdt2+dΔyαdt2+dΔzαdt2
为了简化T的表示,定义一组坐标qi
q1=m1Δx1,q2=m1Δy1,q3=m1Δz1,q4=m2Δx2,…
于是T可以写为
T=12∑3Ni=1q·2i 
原子间的势能V是qi的函数,即V=V(q1,…,q3N)。将V按qi展开
V=V(0,…,0)+∑(Vqi)0qi+12∑(2Vqiqj)0qiqj+…
其中V(0,…,0)为平衡时之势能,可设其为0,(Vqi)0为平衡位置时之值,也应为0。因此,如果只取至二次项,即采用简谐近似,则有
V=12∑fijqiqj
此处fij=(2Vqiqj)0可视为qi,qj两个坐标间之耦合力常数。
至此,T,V已各自写为
q·i和qi的函数,则体系之拉格朗日(Lagrangian)L=T-V也为q·i,qi之函数。由L之运动方程

ddtL
q·i-Lqi=0,i=1,…,3N
即得
q··i+∑3Nj=1fijqi=0
设qi=q0icos(ωt+ε),代入上式,即得
∑3Nj=1(fij-δijω2)q0i=0,i=1,…,3N(此处δij=0,当i≠j;δij=1,当 i=j)
为使上式有不全为0之解,则行列式|fij-δijω2|=0。此行列式有3N个解。如果分子为非线形,则有6个ω2k=0之解,对应于3个分子整体的平移和3个转动;若分子为线形,则只有两个转动,这时有5个ω2k=0之解。
对于一个解ω2k,会有一组本征向量(q01,k,…,q03N,k)。通常加以归一化条件∑q0i,k2=1将其确定下来。归一化了的q0i,k通常以Lik表示。
以上分析说明对应于每个ωk,每个原子均以ωk为其频率,并且具有不同的振幅Lik。因为Lik均为实数,Lik为正和为负的位移相角差为π。可见如此的振动模式,原子间的振动相角差也只能是0或π,即同相或反相,这样的振动模式称为简正模式(normal mode)。

此处,我们需注意到简正模式中原子间位移的相角差是0或π(如在O3的两个O—O伸缩振动中,可以有对称和反对称两种简正模式)只是简谐近似的结果。因为是简谐近似,我们才会得到如上的本征矩阵的形式(即所谓的GF矩阵方法)以及本征值、本征向量的求取。本征值与简正模的频率相对应,而本征向量与简正模原子的位移对应,其值为实数,只能是“+”或“-”值,即原子间位移之相角差只能是0或π。但当我们考虑非简谐效应时,就没有本征矩阵形式了,自然也谈不上本征值、本征向量的求取。原子间位移的相角差也再不会只是0或π。这时也就不存在如上意义下的简正模以及对称、反对称的概念了。在第4章,我们会讨论到振动的模式其实相当复杂,不仅和能级的高低、键间耦合的强弱还和守恒量的大小有关。但一般地我们可以说:在低振动能态中,如O3的两个伸缩键,键间之耦合较弱,二者位移之相角差可为任意值,显示出局域模的特征,而在较高的激发态,由于耦合增强,二者之相角差会相对固定在0或π附近,因此会是对称和反对称的简正模式(但这时的简正模式和简谐近似下解本征矩阵所得到的简正模式有所不同!)。另外,由于非线性效应,高激发态也会出现局域模式,这是另外的课题了。
对于一个频率为ωk的简正模式,可以取称为简正的坐标Qk。Qk和qi之关系为
qi=∑kLikQk

Qk=∑iLikqi
在Qk,
Q·k表示下,T=12∑Q·2k, V=12∑ω2kQ2k,且运动方程为
Q··
k+ωk2Qk=0,k=1,…,3N-6
这就是一个简谐振子的运动。
至此,我们应记得简正模式的概念是建立在势能的简谐近似基础上的,在简谐近似下,简正模间相互独立没有耦合。简正模式就是一个简谐振子。
因此,分子振动的能量为
∑kωknk+12 
式中,nk为简正模k之量子数。
我们应当知道,当分子振动的能量增大时,简谐近似则不再合适。这时,简正模的概念也不再是恰当的,为了坚持简正模的概念,我们可以考虑简正坐标非谐性的项(效应)以及简正模间的耦合作用项等。这种作法从本质上来说,是以线性力学为基础上的“修补”措施。从实验数据处理的角度而言,这种作法无可厚非,但是从运动的本质而言,却是不合适的!因为这时运动的本身是非线性的,它与线性的运动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我们应该注意到:一般地说,非线性运动的本质是不能在线性的基础上经过“修补”而得来的。

1.2莫尔斯振子
用简谐振子的概念来描述分子的振动,固然可以解释许多光谱学上的现象,但它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不能解释当化学键处在高激发(高能量)态时,会发生解离的现象。能解释化学键解离的最简单的模型就是莫尔斯(Morse)振子。

图1.1莫尔斯势能(Δr+0,Δr-0表示
当作用量为n时振子之位移极值)
莫尔斯势能为
D{1-exp[-a(r-r0)]}2 
式中,a,D为常数; r0为振子平衡时的位置;r-r0(≡Δr)为振子的位移量;a-1为其特征长度。势能与Δr之关系如图11所示, 虚线表示作用量(action)为n之能级,Δr+0,Δr-0表示当作用量为n时振子之位移极值。
莫尔斯振子的作用量n可以写为(1/2)×(q2+p2),其中(q,p)为广义的坐标。为方便计,我们可以将q视为与位移Δr有关的量,而p为与振子的动量(速度)有关的量。
对莫尔斯振子的研究,可以从解其薛定谔方程出发。但此处我们不这样做,而是从当 p=0时,已达极值的Δr(记为Δr0,有Δr+0 和Δr-0)与q的关系着手(见图12)来了解莫尔斯振子的特性,特别是莫尔斯振子势能参数D,k(见下面定义)与光谱学参数之关系。这样做虽然不很严谨,但是从理解乃至应用莫尔斯振子的特性而言,却是有益的。
Δr0与q之关系为
Δr0=a-1ln{[1-(1-λ2)1/2sgn]/ λ2}(11)

图1.2莫尔斯振子位移Δr0 ×a
与广义坐标q之关系


此处,当q < 0时,sgn=1,Δr0为Δr-0;当q>0时,sgn=-1,Δr0 为Δr+0。同时λ=1-(2n+1)/k,k为参数,它的物理意义后面会有阐述。此处,因p=0,所以2n=q2。
Δr0 ×a与q之关系如图12所示。
从式(11),我们可得
1-e-aΔr0=-(1-λ2)1/2,sgn=1

(1-λ2)1/2,sgn=-1

(1-e-aΔr0)2=1-λ2
所以莫尔斯势能为
D(1-λ2)
现在考虑作用量为n的能态。
因为
λ=1-(2n+1)/k
所以
D(1+λ)(1-λ)=(4D/k)(n+1/2)-(4D/k2)(n+1/2)2
上式中 D(1+λ)(1-λ)=D(1-λ2)表示振子位移达极值时之势能,这时振子之动能为零,所以D(1-λ2)就是作用量为n时之体系能量。对量子化的振子,n为0,1,2,…量子数,而D(1-λ 2)就是本征能量了。此时上式右边的表达式显示这是一个二次非简谐振动,-4D/k2为二次非线性系数;4D/k则为简谐项之系数,与简谐振动之频率有关,可见莫尔斯振子是个二次非简谐运动的体系。光谱学上我们习惯于将二次非简谐振动的能量En写为
ω(n+1/2)+X(n+1/2)2(12)
因此,对莫尔斯振子而言
ω=4D/k,X=-4D/k2

k=ω/(-X),D=(ω/2)2/(-X)
这就将莫尔斯势能的重要参数k,D与光谱学上的参数ω,X联系在一起了。
莫尔斯振子的能级间距随n的变大而减小。当n很大时,莫尔斯振子便解离了,这时能级间距也变为零。设此时之量子数为n0, 则从
En0+1-En0=0
我们有
ω +X(2n0+2)=0

n0=(1/2)(ω/(-X))-1=(k/2)-1≈k/2
因此 k是解离量子数的两倍大,解离量子数可以从光谱参数ω,X求得。和库仑势场不同,莫尔斯振子解离时的量子数和键长都是有限的。解离时的Δr+0为(2/a)ln(2k)或(2/a)ln[2(ω/(-X))]。
最后,还需给出a=ωμ/2D/=-2Xμ/,μ为振子之约化质量(ω取cm-1为单位)。
将n0=(1/2)(ω/(-X))-1代入式(12),即可求得解离时之能量为(ω2-X2)/(-4X)~D。例如,对于D—CN键,从实验的谱图数据测得为ω=26814cm-1,X=-212cm-1,则n0~63。键长的相对偏移为8%。事实上,解离时之量子数要比较小,这是因为当分子处在高激发振动态时,振动模间的耦合,导致能量的降低(参见第19章)。键力常数的典型值为1mdyn/,相当于100N/m,所以键是很刚性的。

1.3二次量子化算符
简谐振子之哈密顿量可以写为标准式
H=12(p2+ω2q2)
p,q是互为共轭的动量和坐标。量子化的条件要求它们有如下的对易关系
[q,p]≡qp-pq=i
因此,我们有
[H,p]=iω2q和[H,q]=-ip
今假设n〉为H之本征函数,即 Hn〉=Enn〉,且定义a+为-ip+ωq,则有
Ha+n〉=H(-ip+ω q)n〉

={-i[H,p]-ipH+ω[H,q]+ω qH}n〉

={-i(iω2q)-ipEn+ω(-ip)+ω qEn}n〉

=(En+ω)a+n〉
因此,a+n〉比n〉多了ω的能量。同理,定义a=ip+ωq,则有
Han〉=(En-ω)an〉
因此,an〉比n〉少了ω的能量。
我们可以多次采用a算符,使得振子处于基态0〉,这时
a0〉=0

a+a0〉=(p2+ω2q2+iω[q,p])0〉

=(2H-ω)0〉

=(2E0-ω)0〉

=0
因此
E0=12ω
以上分析说明振子的基态能量为ω2,而a+将使得振子增加ω的能量,即能谱为
En=n+12ω,n=0,1,2,…

Hn〉=n+12ωn〉

a+n〉~n+1〉

an〉~n-1〉
今要求
a+n〉=n+1n+1〉

an〉=nn-1〉
则a+,a可以写为
a+=A(-ip+ωq),a=A(ip+ωq)
A可从下式确定下来
aa+n〉=(n+1)n〉

=A2(ip+ωq)(-ip+ωq)n〉

=A2{2H+iω[p,q]}n〉

=A22(n+1)ωn〉

A=12ω
因此,我们定义 a+=12ω(-ip+ωq)为产生算符,a=12ω(ip+ωq)为湮没算符。
依此二算符,我们有
H=ωa+a+12

[a,a+]=1,[a+,a+]=[a,a]=0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三版说明

第二版说明

第一版前言

第1章分子的振动1

1.1简正模1

1.2莫尔斯振子3

1.3二次量子化算符5

1.4代数哈密顿量7

参考文献8

第2章动力学群的概念9

2.1连续群9

2.2陪集空间10

2.3动力学中的应用12

2.4分子振动和电子动力学性质在代数上的不同13

2.5具体的表达13

2.6海森伯对应21

参考文献22

第3章非线性力学的一些概念23

3.1混沌的普遍性23

3.2一维映射24

3.3周期3意味着混沌26

3.4KAM理论27

3.5庞加莱截面28

3.6受力转子28

3.7混沌的几何性与动力学性30

参考文献30

第4章su(2)代数的应用31

4.1两个莫尔斯振子的耦合31

4.2两个振动模体系之su(2)代数性质32

4.3Jx,Jy,Jz作为SU(2)/U(1)空间的坐标轴和以Jy为轴

做π/2旋转的物理意义32

4.4海森伯对应和陪集空间表示之关系34

4.5Ix和I2++I2-的动力学表示35

4.6动力学的分析35

参考文献39

第5章非紧致su(1,1)代数的应用40

5.1引言40

5.2两个振动模体系SU(1,1)/U(1)1SU(1,1)/U(1)2

的陪集空间表示40

5.3su(1,1)与su(2)表示的对比41

5.4数值模拟42

参考文献44

第6章su(3)代数的破缺及其应用45

6.1su(3)代数的破缺45

6.2数值模拟47

6.3费米共振的su(3)代数表示52

6.4强费米共振条件下的动力学55

6.5半经典的不动点结构57

参考文献60

第7章su(3)代数的应用61

7.1su(3)代数方法61

7.2系数的拟合63

7.3动力学性质64

7.4陪集势能66

7.5局域性、简正性的统计理解68

7.6等同振动模的自发对称破缺69

7.7大范围的对称和反对称性质71

7.8作用量传递系数72

7.9弛豫概率73

7.10作用量的局域性73

参考文献76

附录拟合的能级和实验值之对比76

第8章不对称分子转动的量子效应83

8.1引言83

8.2分子转动的陪集空间表示83

8.3量子与经典的过渡84

8.4su(2)h(4)的耦合85

8.5规则与混沌的运动86

参考文献86

第9章单摆、共振和分子高激发振动87

9.1单摆87

9.2共振88

9.3分子高激发振动90

参考文献94

第10章准周期、共振的重叠与混沌95

10.1周期与准周期运动95

10.2sine circle映射96

10.3共振的重叠:混沌的产生98

10.4阻塞区与混沌区的重叠100

参考文献101

第11章本征系数的分形结构102

11.1维数102

11.2分数维数102

11.3多重分形104

11.4f(α) 函数105

11.5举例107

11.6本征系数的分形108

11.7本征系数的多重分形结构109

11.8本征系数的自相似性112

11.9本征系数分形特征之意义113

参考文献113

第12章乙炔C—H弯曲振动114

12.1引言114

12.2经验的C—H弯曲哈密顿量114

12.3Heff的二次量子化算符表达115

12.4C—H弯曲振动的su(2)su(2)表达116

12.5陪集空间的表示117

12.6动力学118

12.7C—H弯曲振动的模式120

12.8振动角动量的几何图像125

12.9约化的乙炔C—H弯曲振动哈密顿量126

12.10振动模式127

12.11乙炔C—H弯曲体系的振动模式128

12.12跃进模式在su(2)体系中的来源130

参考文献132

第13章李雅普诺夫指数与乙炔CH弯曲振动的非遍历性133

13.1李雅普诺夫指数133

13.2有关李雅普诺夫指数的重要概念137

13.3乙炔C—H弯曲振动的非遍历性138

参考文献142

附录一哈密顿常微分方程组的求解142

附录二庞加莱截面的数值计算中的一个技巧144

第14章su(2)对称破缺下的氰化氘的混沌运动146

14.1氰化氘体系的混沌运动146

14.2周期轨迹147

14.3D—C键伸缩振动的作用量决定体系的混沌运动154

参考文献155

第15章高激发振动态能级的有序归类及其物理背景:近似守恒量子数的
存在156

15.1引言: 代数方法156

15.2非绝热相关、形式量子数和能级的有序归类158

15.3乙炔的例子160

15.4非绝热相关的物理背景162

15.5近似守恒量子数164

15.6DCN的例子167

15.7近似守恒量与形式量子数的差别169

15.8相空间中的密度ρ171

15.9李雅普诺夫指数172

参考文献174

第16章单电子在多格点中的运动176

16.1单电子分子轨道线性组合系数的经典类比176

16.2单电子在多格点中的哈密顿量:陪集空间的表示176

16.3与休克分子轨道理论的类比177

16.4HMO分子轨道的动力学解释178

16.5安德森局域化180

16.6Hammett方程181

16.7休克体系中双电子的相关182

参考文献184

第17章李雅普诺夫指数、周期轨迹作用量积分与量子化185

17.1引言185

17.2单电子在多格点中陪集表示的哈密顿量186

17.3量子化:平均李雅普诺夫指数的极小化187

17.4H2O振动体系的量子化189

17.5一个观点190

17.6周期轨迹的作用量积分190

17.7低激发量子态的求取194

17.8小结195

17.9HenonHeiles体系的量子化196

17.10AKP量子体系的经典对应特性202

17.11结论206

参考文献207

附录混沌体系中寻找周期轨迹的方法207

第18章H函数在分子振动弛豫中的应用220

18.1H函数220

18.2构造体系分子振动的H函数220

18.3水和氰化氘体系的共振221

参考文献223

第19章极端无理耦合的动力学阻塞224

19.1极端无理耦合224

19.2代数的方法224

19.3数值的模拟分析和结果 225

19.4结论228

参考文献228

第20章Dixon凹陷的动力学意义229

20.1Dixon凹陷229

20.2HenonHeiles和四次方势能体系中的Dixon 凹陷 229

20.3多重共振下的Dixon凹陷231

20.4小结234

20.5Dixon凹陷与混沌234

20.6相邻Dixon凹陷能量差的倒数236

20.7结语237

参考文献238

第21章解离、共振和动力学势能239

21.1引言239

21.2没有共振的两个莫尔斯振子体系的解离239

21.3共振对解离的作用242

21.4动力学势能245

21.5态的动力学246

21.6D—C和C—O伸缩坐标的动力学势能249

21.7HCO的事例251

21.8结语253

参考文献253

第22章弯曲振动引致的过渡态混沌255

22.1分子振动的过渡态与单摆的运动255

22.2弯曲振动引致的过渡态的混沌256

22.3HCN,HNC 和其过渡态的情形258

22.4李雅普诺夫指数的分析261

22.5能级间距分布的统计分析262

22.6Dixon凹陷的混沌分析 263

22.7单摆与简谐振子的耦合264

22.8结语265

参考文献266

第23章动力学势的方法:HCP,DCP,N2O,HOCl和HOBr 的事例267

23.1引言267

23.2HCP哈密顿量在陪集空间的表示268

23.3HCP动力学势和能级的属性269

23.4量子环境与能态的归类273

23.5局域的弯曲模式276

23.6关于HPC的形成279

23.7不动点结构280

23.8小结281

23.9DCP的哈密顿量282

23.10DCP的动力学势:和HCP动力学的相似性284

23.11N2O的动力学287

23.12HOCl和 HOBr的事例293

参考文献307

附录307

第24章一些重要概念的综合309

24.1引言309

24.2概念1:莫尔斯振子310

24.3概念2:单摆的动力学311

24.4概念3:共振与单摆动力学311

24.5概念4:与共振联系的守恒量,polyad数312

24.6概念5:代数哈密顿量313

24.7概念6:海森伯对应313

24.8概念7:能态的相空间313

24.9概念8:混沌和李雅普诺夫指数314

24.10概念9:近似量子数314

24.11概念10:共振的重叠314

24.12概念11:能级间距的经典内涵316

24.13概念12:动力学势316

24.14概念13:不动点的重要性317

24.15概念14:经典概念的必要性31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