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人信札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16903
  • 作      者:
    (法)布瓦耶·德·阿尔让(Boyer d'Argens)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布瓦耶·德·阿尔让(Boyer d’Argens, 1704—1771),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作家,1704年生于法国南方埃克斯—普罗旺斯省。他出生于一个信奉天主教的传统贵族家庭,十五岁时不顾父亲反对,毅然从军,直至从马上跌落受伤后,被迫放弃军旅生涯。他在青年时期就具有思辨精神,发表了许多批评宗教的文章。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人信札》出自一位与伏尔泰齐名的18世纪法国作家,德皇腓特烈大帝的哲学家朋友——布瓦耶·德·阿尔让。从17世纪开始,基督教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西方主流文化与中国历史传统开始了融汇与碰撞的双重变奏,同时,传教士将中国的儒学思想与风俗信仰带到欧洲。在此背景下,作者笔下的几位中国文人,由于不同的际遇在全球游历,他们在旅行期间的书信往来,构成了这部作品的内容。而书信体小说是18世纪欧洲哲学家所惯用的文学手法。 
  作品的中国人是传统与现代文人形象的结合,他们不仅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同时也掌握了西方的古典语言和现代科学。透过人物的书信交流以及他们类似人类学家的精神探险,作者对各地的风俗、信仰、精神文明、人民性格和政体都作了系统的分析。这些信件还涵盖了对孔子儒学思想的解读、对人类思想与物质起源的思考、对文明与政体盛极必衰的感叹。作者在张扬中国政治思想的同时,也深刻地指出中国人性格和风俗中,同人类其他群体共通的弊病。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人信札》中的中国
  在这部以各个国家为背景的作品中,中国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德·阿尔让眼中的中国和中国人是什么样子?当图索(Sioeu-Tcheou) 到巴黎后,法国人的温文尔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荷兰商人相比,他这样写道:
  亲爱的陈渊哲(Yn-Che-Chan),他说道,法国人和中国人在很多方面相像,大多数人都性情温和,有人情味,举止和蔼,一点也不冷酷、刻薄和暴躁。我观察到法国人的礼貌遍及他们的每一个行动当中。甚至巴黎的普通人也丝毫不粗野无礼:一个做工的工人,离开作坊把一位就要迷路的陌生人领回正路,而不要求一点酬谢。在这点上荷兰商人与法国人有天壤之别,我问一下时间,他们就一定要收费。
  在作者看来,美德盛行的法国社会是建立在诚挚的话语之上的一种文明的体现。思想和行为中的彬彬有礼体现了人类爱的天赋。
  尽管图索认为中国人同样可爱,但他觉得中国人更狡猾,对陌生人缺乏真诚。在同一封信中,他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民卖给一个荷兰商人变质火腿的故事。这段描述准确地描绘了当时中国对外非常封闭的社会状态,引出了对中国道德风俗的看法。因此,作者认为中国社会和法国社会不同。
  图索对中国妇女裹脚的态度(信件二)更非同一般。他为这种习俗辩护说,裹出来的小脚比自然长成的大脚更美观。德·阿尔让用讽刺幽默的语气责怪他的保守。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德·阿尔让呈现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盛行美德的社会,同时又是“一夫多妻”的社会。无论是国王还是平民,都有纳妾的权利。书中中国的叙述者比较了中国的一夫多妻制和法国的基督教婚姻,同时提出了,在欧洲,关于婚姻的教义并没有真正被遵守,甚至是不受尊重。
  总之,《中国人信札》中的中国绝不纯粹是伏尔泰在《路易十四的世纪》(le Siè;cle de Louis XIV)中所描绘的理想国度。尽管在法国与在罗马发生的神学辩论中,某些人认定中国是一个保有优秀精神文明的国家,而德·阿尔让关于中国的观点却更细腻,更客观。从人类学家的角度,他用亲切的态度描写中国人的宗教仪式与礼仪,同时又指出必须用理性、常规、尤其是精神文明,来超越这些信仰习俗。
  另外,德·阿尔让眼中的中国同时也受到被当时的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天文学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被视为是地球上的国家之一。德·阿尔让笔下的中国通信者从相对的角度来介绍这个让18世纪的欧洲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国家。而当时的欧洲人认为中国文明超越了所有其他国家。
  此外,德·阿尔让并没特别抨击中国人的封建迷信和偶像崇拜,并且没把当时中国这种科学上的缺失当成道德上的瑕疵。相反,中国人的道德,更准确地说,孔子宣扬的中国古代的道德,对《中国人信札》中的国家来说,是人类的真正的道德典范。这个典范建立在客观实践的基础之上,既不属新教,也不属于天主教和唯物主义。“他们不建神庙,不行祭礼;他们通过良心、善良和诚实,通过体现美德的举动去敬超自然存在的‘天’”。(信件七十二)
  宗教仪式和礼仪是人类生命中神秘领域的化身,是既深沉又具象征意义的:人类总是被欲望所折磨,礼仪可以自然地将这些欲望表达出来,就像语言对社会与生命是不可或缺的一样。从人类学意义上看,德·阿尔让认为,无论是孔子的人伦观念还是祭祖的仪式,都是神秘的象征与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价值。与伏尔泰相比,德·阿尔让更理性、客观,他宣扬泛神论,比伏尔泰的理论更细腻,更有价值。他不鼓吹宗教信仰在社会中的必要性,而是清晰又幽默地指出了,在社会中,礼仪与语言发展的必要性。
  《中国人信札》中通信者的交流和思考所留下的智力与道德探索,可让读者寻回简单而纯粹的孔子的道德。《中国人信札》的作者似乎并不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所吸引。他从没提及为当时的欧洲人所惊叹的复杂的官僚体制。而且虽然作者提起过几个皇帝,但是没有任何一封信是对皇帝的具体描述。德·阿尔让仅止于提到:中国的皇帝就像家庭中的家长,子民得给予他遵从。
  作者把中国描述成妇女裹脚、商人不诚实的封建社会。但他认为中国是个文明的社会,得益于祖先的诸多传统。其中,以理智为基础的良才考选制度,与基督教的神学没有关系,虽然基督教神学是社交文明的顶峰。身为人类学家,德·阿尔让明确区分了道德和形而上学。因此,他对新儒教特别重视,虽然他认为新儒教思想家朱熹等表达的宇宙系统与来自于亚里士多德的宗教形而上学观念同样是错误的。用人类学家的视野,他所描绘的中国受了当时科学发展的影响,如天文、地质、考古和历史编纂。
  《中国人信札》因而是许多国家的真实写照,这充分表明了德·阿尔让侯爵的世界主义观。仅仅通过这个写照,他介绍了一个政治和经济体系,这个世界主义观点的准则基础,同时是孔子的道德伦理,也反映了路易十四时期的科学艺术文明。在这个双重标准下,德·阿尔让严厉批评了莫斯科人的道德风俗、波斯人的酷刑和专制、犹太人在欧洲受到的迫害……同时,中国哲人的方法是他用来思考欧洲政治模式的方法:他以批评的眼光来思索君主制、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中国哲人认为,君王代表一国之父,而且拥有美德的君王,像亨利四世(Henri Ⅳ)和尤利安大帝(Flavius Claudius Julianius,lApostat),对他们来说是理想的明君。
  德·阿尔让是反对马基雅维利(Machiavel)的政治观点的,他的观点是建立在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在《上帝之城》(La Cité; de Dieu)中表达的道德观上的。帝王应该如同福音中仁厚的上帝一样,不仅仅用权力,而是用智慧、慈善和公正来治理国家。他温和地执政,像父亲般关爱子民,一丝不苟,刚正不阿。正如《泰雷马克历险记》(Té;lé;maque)的作者费奈隆一样,德·阿尔让认为是斯巴达人的严厉教育造就了君王的美德。并且,他对自由和平等的幻想心存担忧。没有君主制,人类思想的解放就无法完全实现。只有严明的君主制中产生的贤明君主,才可以看清事实,表现人类思想的伟大。在他看来,君王把某些模糊的东西化为明确的思想和现实中的善举,并通过这些善举履行对子民的职责。作为共和派和加尔文派教徒,德·阿尔让还流露出他的怀疑态度,他怀疑人类理智的作用。政治对他来说是一种艺术,靠良知和技巧完成,而不是依靠理性计算的一门科学。
  同样,建立在个人业绩之上的中国政治模式,成为作者反对欧洲世袭王权的理由。中国模式被赋予天意。“天”是中国自然神论中广泛的象征,和罗马的宗教权力相差甚远。中国的政治人物也被德·阿尔让用来揭露罗马教会的专权,特别是以基督教的名义引起的宗教排斥和政治混乱。1625年在开封发现犹太族群的事件和康熙皇帝统治时期实施的宗教宽容政策被作者用来反对欧洲基督教国家的宗教争辩。德·阿尔让认为中国考选人才的制度本身,是有价值的,因为这是一个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中国的任期制度相对于欧洲的神权思想是一种符合人道的法律制度。中国人对于法律的尊重产生了对宗教多样性的尊重。但是,被如此描述的中国政治事实上已经超越了中国和欧洲本来的政治制度,成为一种政治理想。这种理想建立在道德立法和语言立法的基础之上,允许揭露国家的弊端,首先是一种个人的理想。于是,这常常引导读者对文明兴衰的思考,从而在对历史的追忆和理想的追求中达到个人自由。
  ……
展开
目录
导读
信集概览
出版声明
出版声明
出版声明
绪言
献给孔子的在天之灵
第一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写自巴黎,主题:巴黎风貌
第五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写自巴黎,主题:图索发现中国在科学发展方面的落后和传教士对于欧洲描述的不切实际。介绍了中国和欧洲的实际情况
第八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写自巴黎,主题:中国人信仰的三种宗教
第九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写自巴黎,主题:中国宗教和历史纪年的产生以及老子的传奇人生(宗教历史方面)
第十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写自巴黎,主题:中国道教
第十一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写自巴黎,主题:汉朝时的印度佛教。在这封信里,德?阿尔让对比了中国佛教和法国的莫利纳派
第十二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写自北京,主题:圣依纳爵?罗耀拉的讽刺画像
第十三封信 庄致陈渊哲
写自伊斯法罕,主题:伊斯法罕概述
第十四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写自巴黎,主题:新儒教及其玄学
第十六封信 陈渊哲致图索
写自北京,主题:对于新儒教中玄学的批判
第十九封信 哲求致图索
写自长崎,主题:日本与中国、葡萄牙以及荷兰的外交关系
第二十封信 哲求致图索
写自长崎,主题:日本传教会的历史
第二十二封信 庄致陈渊哲
写自伊斯法罕,主题:法国和波斯的妓女(风俗方面)
第三十一封信 庄致陈渊哲
写自巴黎,主题:图索为中国的历史记载辩护。欧洲人认为中国的历史记载建立在传说的基础之上,图索认为欧洲的历史记载同样建立在传说的基础之上
第四十一封信 庄致陈渊哲
写自伊斯法罕,主题:对世界和物质的永恒的思考,以及这些思考和“天意”的比较
第四十七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写自巴黎,主题:中国量才录用的制度
第六十封信 庄致陈渊哲
写自伊斯法罕,主题:波斯法律中设置的酷刑
第六十二封信 陈渊哲致庄
写自北京,主题:波斯人的酷刑起源于犹太人,中国的刑罚不那么野蛮(风俗方面)
第六十三封信 哲求致图索
写自长崎,主题:日本的三种宗教。在这封信里,德?阿尔让把罗马宗教比作达里语,嘲讽了天主教会。这种讽刺反映了新教的影响
第七十封信 哲求致图索
写自长崎,主题:日本宗教,灵魂不朽和哲学
第七十一封信 哲求致图索
写自长崎,主题:儒教在日本,德?阿尔让结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谈儒家思想中的“德”
第七十六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写自巴黎,主题:日本历史,欧洲的基督教传教士受到日本人蔑视,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国际关系
第九十一封信 (1756年版)图索致陈渊哲
主题:对尤利安大帝的看法。这是《中国人信札》中首次提到尤利安大帝
第九十二封信 (1756年版)图索致陈渊哲
主题:续写对尤利安大帝的看法
第一百一十六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写自德累斯顿,主题:开封的犹太人(历史和宗教方面)
第一百一十七封信 刁致陈渊哲
主题:在这封信和下一封信中,德?阿尔让介绍了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他依据的是伏尔泰写的查理十二世的传记,强调了连年战争导致的灾难,指出了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由来和查理十二世的残暴
第一百二十一封信 刁致陈渊哲
写自柏林,主题:腓特烈二世加冕,君王的善与恶(政治和道德方面)
第一百二十二封信 刁致陈渊哲
写自哥本哈根,主题:丹麦历史(政治和历史方面)
第一百二十七封信 刁致陈渊哲
写自哥本哈根,主题:丹麦人的政治和城市生活(政治方面和所谓“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
第一百二十八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写自德累斯顿,主题:犹太教的逾越节(宗教、社会和历史方面)
第一百四十一封信 伊涂礼致陈渊哲
写自罗马,主题:对都城南京和北京的看法以及城市的发展和演变
第一百四十四封信 陈渊哲致伊涂礼
写自北京,主题:回应对于中国礼仪形式的争论(神学和道德方面)
第一百四十六封信 陈渊哲致伊涂礼
写自北京,主题:开封的犹太人,中国与早期基督教
第一百四十七封信 陈渊哲致伊涂礼
写自北京,主题:中国皇帝太宗等对中国的犹太人的看法,以及犹太教在中国的宗教仪式
第一百四十八封信 伊涂礼致陈渊哲
写自罗马,主题:中国教堂中汉语的应用,以及对汉语的颂扬
第一百四十九封信 伊涂礼致陈渊哲
写自罗马,主题:对于远古事情记述的比较,例如《圣经》的创世和中国神话传说的记载。这封信中的内容反映了中国的纪年方法对17世纪和18世纪传教士的影响,比如在17世纪思想家拉莫特?勒瓦耶的作品中就有所体现
第一百五十封信 伊涂礼致陈渊哲
主题:德?阿尔让在结束《中国人信札》时,介绍了自己。这点很明显,事实上,德?阿尔让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他个人生活的影子。《德?阿尔让侯爵回忆录》体现了他把自己融入文学创作之中
第一百六十二封信 (1756)图索致陈渊哲
主题:美洲
重大历史事件年鉴
参考书目
译者的话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