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闭上眼睛看清自己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0986173
  • 作      者:
    刘跃辰著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海灵格,家庭系列排列,这是我在阅读《闭上眼睛,看清自己》才知道的名词。这种治疗方法如此神奇和有效,让我不禁对人内心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此书,让人收获颇多。
展开
作者简介
  刘跃辰,吉林省梨树县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从事团体心理咨询工作十多年,个案咨询五年。现主要从事神经衰弱、抑郁症、失眠症、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疑病症、癔症、轻度人格障碍的个案咨询治疗,青少年心灵成长培训,家长培训,企业员工心理解压,并主持家庭系统排列工作坊。现就职于大东北文化研究学会心理解压工作室。
  主要著作有《心理革命》、《身体秘语》。
展开
内容介绍
  《闭上眼睛,看清自己》向读者揭示一些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真实场景。在《闭上眼睛,看清自己》的各个章节里,划分了一些基本的心理症状,如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焦躁症等。作者在分析症状产生的原因的同时,提出运用海灵格家排来为患者进行治疗。
展开
精彩书摘
  这一部分的文字不多,是我从事心理咨询以来的一点感悟,很希望被更多的朋友们看到,从中有所受益,也希望能给同行们一个拓展工作思路的可能。
  洞见本身也是具有局限性的,大家可以有所选择的阅读。
  在假定的框架下工作
  心理咨询或治疗的终极目标是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走出原有的症状。经过近几年的个案咨询和经验的积累,让我对心理咨询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
  在做个案的时候,咨询师试图找到案主症状背后的心结或诱发症状的主要因素,那么,导致症状的真正因素到底是什么?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依据,我们会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寻找合理的解释和方法;利用意象对话技术的理论去制订治疗方案,我们会在子人格之间去处理问题;站在家排的理论基础上去制订治疗方案,我们会在家族秩序中去寻求解决之道;而完型技术不强调过去的经验对现在行为的影响。也就是说,不同的理论对同一症状的解释和治疗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我在想,在我做过的个案中,或者其他心理咨询人士的个案中,找到的背后的因素(实相)一定就是导致案主症状真正的原因吗?我觉得不尽然。就如同所有的哲学都是从一个假设开始,然后为假设寻求支持理论的依据。心理咨询也一样,我们利用各种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为来访者寻求心理疾病或问题的解决之道,症状背后的因素会在咨询过程逐渐呈现出来,但那不一定就是导致心理症状的实相。人们的心理就像是浩瀚的海洋(我把它叫做“心理像素”。这一概念,《心理革命》一书的自序中已作过解释)。我们自问对心理了解多少?我们对能看到、能触摸到的物质身体都无法透彻了解,更何况是摸不到、看不见的心灵。
  人们心理世界的万事万物,包括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等,就是心理像素,像天上的繁星。而心理咨询理论就像一个房间,不同的心理咨询理论在各自的房间里,心理咨询师就是把来访者的一些心理像素,激活或引导到这个房间里来,用不同的工具与来访者一起工作。而房间本身就是一个假定。在治疗中,给来访者一个假设理论(心理咨询理论)去诠释来访者的症状,当咨患之间共同架构起可以说服这一症状的解释时,解决之道就会呈现出来。假设导致来访者症状背后的因素是一把锁头A,而在咨询的过程中,我们利用假定制造了另一把锁头B,而锁头A和B之间是有一些重叠的部分,工作得越充分,锁头A和B重叠的部分就会更多一些,当我们与来访者共同努力,打开锁头B的时候,锁头A也会松动、缓解。人的心理空洞本能地需要填充,原来缺失的A,如果不能填上A,填上一个差不多的B,也可以缓解其症状,达到部分治愈。
  其实,来访者是需要被指引的,不是咨询师去指引而是利用架设起来的理论(假定)为依据,激发来访者的本身机能去拓展心理像素,一旦自身心理像素被软化或被拓展,症状就会得到缓解。
  所以,精神分析、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和家庭系统排列都是在一个假定的基础上架构起一个心理区域,在这个区域里去软化或拓展来访者的心理像素,使其摆脱原有的固化模式。
  心理学、宗教都属于哲学范畴,既然是范畴就会有边界,它们在人们心理的世界里只是沧海一粟,但它们可以捕捉或吸引人们的一些心理像素,在这些心理像素上去工作,改变原有的固化形状(心理像素群),就是心理咨询。就像沙盘治疗,来访者的一部分心理像素投射在一个沙盘上,也就是来访者的注意力和潜意识里需要解决的部分心理像素呈现出来,即使不是症状背后的真正原因,通过咨患双方共同工作过程,也能缓解症状。像NLP技术的换框法和借力法等,都是改变来访者的心理像素原有的形状,使其不再固化,从而使心理发生改变。
  很多心理咨询师本身就固化在某个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上,这种陷入,会使他无法全面、客观地去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受哪个理论影响就陷在哪个理论里,走出来就是高手,这并不是说可以使用很多理论和技术就是高手,而是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去激发来访者更多的心理像素参与工作,让对方心理层面有所成长并产生往健康的方向发展的效果。
  这个洞见不仅仅适用于心理咨询,它也适用于各个领域。人类的行为通常被思维模式所左右,人们的观念、想法等都是从自己的想象、学习以及经验中得到的,得到的这些东西是否也是假定的事实?像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像宇宙爆炸论,以及所有的哲学、心理学理论等。那些被证明的事实是否就是真相?如果假定成立,那也就证明了,人类的意识活在自己假定的世界里。
  作为心理咨询师,怎样去看待我们所学习、研究和运用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完全地相信它,那就是迷信;完全地怀疑,那么我们用什么方式去助人和自助?所以,调动自己的资源去引发来访者更多的心理像素,参与到我们与来访者共同搭建的治疗情境中,这本身就具有治疗意义。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工作,我发现一些自然力量,当来访者愿意接纳或进入共同搭建的治疗情境中时,自我疗愈的程序也就开始启动,它的方向不是向着咨询师设定的方向去走,也不是向着来访者自己想要的方向去走,而是向更为广阔的地带流淌,最后走出困境。很多时候,来访者心里明白,走出症状不是因为咨询师的能力,而是一种自然的修复,甚至他自己也不明白那是怎么发生和缓解的。
  一些咨询师过于注重自己在来访者心目中的地位和能力,反而会让咨患关系失去平衡。来访者失去自身的内在动力,过分依赖咨询师,这会让咨询师的工作很辛苦;或者咨询师内心太相信自己的力量而浮夸,这会让来访者失去自我以及对内心探索的机会。任何一种解释,一说就错,那我们要怎么做?不如放下执著、放下目的、放下我们头脑中的框框……放开一些,再放开一些……
  不要用爱或恐惧去隐瞒真相
  以上毕竟还是理论上的探究,怎样做才能让来访者有所收益?有些时候,当心理咨询师不为来访者的表面症状纠缠,心理咨询会表现得更加轻松、随意。就像下面的一段网络谈话,心理咨询师早已与案主建立了咨患的共情关系,而真正的解决之道也就变得如此简单。有时,当来访者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就不需要心理咨询师再做什么了。
  ……
展开
目录
第1部分:对心理咨询的洞见
在假定的框架下工作
不要用爱或恐惧去隐瞒真相
心理咨询室的软环境
家族系统排列的新洞见

第2部分:个案咨询
个案实录一
虐猫女孩儿【归属模拟症结】
奶奶和妈妈的愤怒
从脱俗中回归
同意命运的安排
个案实录二
律师身旁的锈渍【强迫症】
在状态里察觉
同意来访者的罪恶感
从蛹蜕变成成虫
个案实录三
女主管的哭泣【分离焦虑】
孩子的情结
在催眠的状态下经历重生
个案实录四
为什么我还不怀孕【焦虑症】
焦虑背后的愤怒
认同带来的无意识行为
个案实录五
我和女儿见鬼了【恐惧症】
你相信有鬼吗
利用可利用的资源
个案实录六
欧阳的白领生活【余光强迫症】
间接投射
发现更多的信息
与父母失去联结的孩子
进一步工作
个案实录七
雨婷的愤怒【焦躁症】
互相尊重对方以前的配偶
愤怒背后的真相
个案实录八
我无法面对熟悉的异性【对人恐惧症】
像鱼儿一样优雅地活着
丢失的小纸人
个案实录九
我死不起【躁郁症】
莫名的敌意
我认同你的命运
家族中的隐秘事件
承接来的感觉
解答
个案实录十
不说话的孩子【突发性自闭症】
夫妻间的尊重与接纳
我无法面对父亲
同意和接纳
个案实录十一
我梦见在一枚蛋壳里【电梯幽闭症】
咨询中的预设目标
催眠
求求你,妈妈
向命运鞠躬
个案实录十二
填塞的爱【疯狂购物症】
孩子内心那些美好的画面
我带着爱让您离开
个案实录十三
怎样你才肯嫁给我【恐婚症】
感知来访者
简单的治疗动作
不要替来访者作决定
个案实录十四
焦虑的父亲【焦虑症倾向】
通病
个案实录十五
艺术总监的黑色手袋【恋物癖】
勇气
在催眠状态下交流
区分爱
个案实录十六
本·拉登不是我指使的【双重情感障碍】
留意那些不经意间说出的话
这种情绪是谁的
个案实录十七
我女儿长得很漂亮【精神分裂症】
谋杀
坎坷的命运
心理评估
与现实生活接轨

第3部分:团体个案治疗
个案实录十八
我一直在努力学习【焦虑症倾向】
那些游离在潜意识里的意象
与孩子相处,其实很简单
个案实录十九
母亲的愤怒【轻度偏执型人格障碍】
我同意我们以前在一起的那段日子
个案实录二十
我要跟你去【厌食症】
爸爸,让我来荣耀您的生命
个案实录二十一
我患上了癌症【疑病症】
妈妈,让我来承担您的病痛
个案实录二十二
儿子的那些情绪【抑郁症倾向】
在心里,给那些不在的孩子一个位置
个案实录二十三
母女关系【疏离感】
同样的问题,不同样的解决之道
个案实录二十四
单身女人【创伤】
你自由了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