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部分的文字不多,是我从事心理咨询以来的一点感悟,很希望被更多的朋友们看到,从中有所受益,也希望能给同行们一个拓展工作思路的可能。
洞见本身也是具有局限性的,大家可以有所选择的阅读。
在假定的框架下工作
心理咨询或治疗的终极目标是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走出原有的症状。经过近几年的个案咨询和经验的积累,让我对心理咨询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
在做个案的时候,咨询师试图找到案主症状背后的心结或诱发症状的主要因素,那么,导致症状的真正因素到底是什么?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依据,我们会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寻找合理的解释和方法;利用意象对话技术的理论去制订治疗方案,我们会在子人格之间去处理问题;站在家排的理论基础上去制订治疗方案,我们会在家族秩序中去寻求解决之道;而完型技术不强调过去的经验对现在行为的影响。也就是说,不同的理论对同一症状的解释和治疗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我在想,在我做过的个案中,或者其他心理咨询人士的个案中,找到的背后的因素(实相)一定就是导致案主症状真正的原因吗?我觉得不尽然。就如同所有的哲学都是从一个假设开始,然后为假设寻求支持理论的依据。心理咨询也一样,我们利用各种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为来访者寻求心理疾病或问题的解决之道,症状背后的因素会在咨询过程逐渐呈现出来,但那不一定就是导致心理症状的实相。人们的心理就像是浩瀚的海洋(我把它叫做“心理像素”。这一概念,《心理革命》一书的自序中已作过解释)。我们自问对心理了解多少?我们对能看到、能触摸到的物质身体都无法透彻了解,更何况是摸不到、看不见的心灵。
人们心理世界的万事万物,包括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等,就是心理像素,像天上的繁星。而心理咨询理论就像一个房间,不同的心理咨询理论在各自的房间里,心理咨询师就是把来访者的一些心理像素,激活或引导到这个房间里来,用不同的工具与来访者一起工作。而房间本身就是一个假定。在治疗中,给来访者一个假设理论(心理咨询理论)去诠释来访者的症状,当咨患之间共同架构起可以说服这一症状的解释时,解决之道就会呈现出来。假设导致来访者症状背后的因素是一把锁头A,而在咨询的过程中,我们利用假定制造了另一把锁头B,而锁头A和B之间是有一些重叠的部分,工作得越充分,锁头A和B重叠的部分就会更多一些,当我们与来访者共同努力,打开锁头B的时候,锁头A也会松动、缓解。人的心理空洞本能地需要填充,原来缺失的A,如果不能填上A,填上一个差不多的B,也可以缓解其症状,达到部分治愈。
其实,来访者是需要被指引的,不是咨询师去指引而是利用架设起来的理论(假定)为依据,激发来访者的本身机能去拓展心理像素,一旦自身心理像素被软化或被拓展,症状就会得到缓解。
所以,精神分析、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和家庭系统排列都是在一个假定的基础上架构起一个心理区域,在这个区域里去软化或拓展来访者的心理像素,使其摆脱原有的固化模式。
心理学、宗教都属于哲学范畴,既然是范畴就会有边界,它们在人们心理的世界里只是沧海一粟,但它们可以捕捉或吸引人们的一些心理像素,在这些心理像素上去工作,改变原有的固化形状(心理像素群),就是心理咨询。就像沙盘治疗,来访者的一部分心理像素投射在一个沙盘上,也就是来访者的注意力和潜意识里需要解决的部分心理像素呈现出来,即使不是症状背后的真正原因,通过咨患双方共同工作过程,也能缓解症状。像NLP技术的换框法和借力法等,都是改变来访者的心理像素原有的形状,使其不再固化,从而使心理发生改变。
很多心理咨询师本身就固化在某个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上,这种陷入,会使他无法全面、客观地去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受哪个理论影响就陷在哪个理论里,走出来就是高手,这并不是说可以使用很多理论和技术就是高手,而是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去激发来访者更多的心理像素参与工作,让对方心理层面有所成长并产生往健康的方向发展的效果。
这个洞见不仅仅适用于心理咨询,它也适用于各个领域。人类的行为通常被思维模式所左右,人们的观念、想法等都是从自己的想象、学习以及经验中得到的,得到的这些东西是否也是假定的事实?像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像宇宙爆炸论,以及所有的哲学、心理学理论等。那些被证明的事实是否就是真相?如果假定成立,那也就证明了,人类的意识活在自己假定的世界里。
作为心理咨询师,怎样去看待我们所学习、研究和运用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完全地相信它,那就是迷信;完全地怀疑,那么我们用什么方式去助人和自助?所以,调动自己的资源去引发来访者更多的心理像素,参与到我们与来访者共同搭建的治疗情境中,这本身就具有治疗意义。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工作,我发现一些自然力量,当来访者愿意接纳或进入共同搭建的治疗情境中时,自我疗愈的程序也就开始启动,它的方向不是向着咨询师设定的方向去走,也不是向着来访者自己想要的方向去走,而是向更为广阔的地带流淌,最后走出困境。很多时候,来访者心里明白,走出症状不是因为咨询师的能力,而是一种自然的修复,甚至他自己也不明白那是怎么发生和缓解的。
一些咨询师过于注重自己在来访者心目中的地位和能力,反而会让咨患关系失去平衡。来访者失去自身的内在动力,过分依赖咨询师,这会让咨询师的工作很辛苦;或者咨询师内心太相信自己的力量而浮夸,这会让来访者失去自我以及对内心探索的机会。任何一种解释,一说就错,那我们要怎么做?不如放下执著、放下目的、放下我们头脑中的框框……放开一些,再放开一些……
不要用爱或恐惧去隐瞒真相
以上毕竟还是理论上的探究,怎样做才能让来访者有所收益?有些时候,当心理咨询师不为来访者的表面症状纠缠,心理咨询会表现得更加轻松、随意。就像下面的一段网络谈话,心理咨询师早已与案主建立了咨患的共情关系,而真正的解决之道也就变得如此简单。有时,当来访者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就不需要心理咨询师再做什么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