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色彩表现方法与内容
研究色彩的表现方法离不开具体的材料,材料对绘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可以说,绘画的发展离不开材料的进步:西方油画如果不是采用了快干的调色油,我们很难想象印象派画家怎么能够走出室内,绘制风景写生作品;中国画如果不是采用宣纸与墨,也就无法产生其特有的风貌;工艺美术、现代设计与建筑艺术的风格与发展,也离不开材料的制约作用与发展水平。因此,色彩的艺术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性质,各种技法特征的出现更是依赖于材料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材料、技法、色彩三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色彩绘画的材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底基(又称素地,即颜色所附着的材料,如油画用的布,国画用的宣纸);二是颜料;三是媒介物(又称溶剂,即混合颜料的媒介)。可以说,古今中外所有的色彩着色方式都是由这三方面决定的。
本章主要介绍水粉和水彩的表现方法。
第一节色彩表现方法
一、水粉
水粉也叫不透明水彩,具有一定的覆盖力。水粉画是初学者比较容易掌握的绘画材料,是用水调合粉质颜料来作画的一种绘画形式。水粉颜料中掺入大量白垩粉或者使之沉淀的白粉渗入物,使它们变稠,并成为不透明颜料。水粉画颜料中的胶质,形成密集的涂层,画面直接反映鲜明的色彩,别有一种清新感与亮度,笔触流畅自然(参见图3-1~图3-3)。
水粉画有这样几个特点:以水作为媒介,与水彩画的媒介是相同的,所以水粉画也可以有水彩画水韵淋漓的效果,但没有水彩画透明;水粉画可以层层覆盖,但覆盖遍数不能太多,多了容易返底色,导致色彩“脏腻”;由于水粉画是以水加粉的形式来表现的,因而干湿变化较大,干后颜色变浅;水粉画可以画在各种无油质的纸与纸板上,也可画在经过处理的布、木板上;由于水粉画颜料具有很强的遮盖力,因此它既能画在白色透明的底面上,也能画在有色不透明的底面上。
水粉画的基本技法,根据水量的多少,可以分为干画法、湿画法与干湿结合画法三种类型。
干画法是指颜料着色时调水较少,或基本不加水,并且是在干的纸上作画的方法。干画法颜色稠,画面干燥速度快,色彩稳定,有很强的覆盖力,颜色干后变化不大,所以无需过多地考虑水分变化因素,作画时间也较灵活。干画法的效果类似油画,强烈、结实、厚重,笔法肯定明确、挺括利落,有较强的塑造力。通常认为,干画法适宜表现轮廓清晰、明暗对比强烈、体面分明的形体,也可以描绘精致的局部,通过先深后浅,从大面到细部,一遍遍地覆盖和深入,越画越充分,并随着由深到浅的进展,不断调入更多的白粉来提亮画面。干画法也有它的缺点,容易造成画面干枯和呆板。但由于颜色干后变化小,对于练习色彩收效较大,也容易掌握,因此在初期的色彩练习中比较提倡采用干画法。
湿画法就是用较多的水调色,在绘画过程中保持画面颜色与水分的湿润状态,色彩过渡自然、变化微妙。用湿画法作画,水色饱和,用水多而颜色少,画面干燥速度较慢,干后变化较大,覆盖力弱。要求以较快的速度作画,在着色时间与水分的控制上比较难把握,颜料加入较多的水,其饱和度与纯度变化很大,需要一定的练习,才能熟练运用。湿画法的艺术效果与水彩画比较接近,水色交融渗化,流畅淋漓,笔法轻快多变。一般认为,湿画法适合表现透明清新、深邃朦胧的对象,如雨、雾、山、水与虚幻的远景,以及静物与人物的背景,烘托渲染画面氛时十分见效,同时还常被运用于作画开始阶段铺设大体色调。
所谓的“干”与“湿”是相比较而言的,水分的多少、颜料的厚薄很难用文字来表达。除单一的干画法与湿画法外,水粉画中还存在干湿兼容的综合性技法,在具体的作画过程中,可以同时使用干画法、湿画法及在同一局部交替运用不同的干湿技法。可以说,任何一幅水粉画都不可能以单一的着色方法完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