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事物掌故丛谈.3,衣 住 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647170
  • 作      者:
    杨荫深编著
  • 出 版 社 :
    辞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日常事物原始本真】《事物掌故丛谈》按“岁时令节”“神仙鬼怪”“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杂物”“游戏娱乐”“谷蔬瓜果”“花草竹木”分为九个大类,基本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囊括古今中外众多的典故常识。全套书杂以趣闻传说、轶事传奇,内容丰富充实、妙趣横生。此次重排的“大字本”,则按相同相近主题合并为三册,即《岁神娱》《花蔬饮》《衣住用》(按分册书名各取一字组成新的分册名)。
  【史料价值弥足珍贵】追本溯源是《事物掌故丛谈》的较大特色。日常生活中人们熟知的事物起源于何时,又经过怎样的变化成为现今的状态。作者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这种追溯是以考证典籍的记载为基础撰写而成的。自称有“历史癖”的杨荫深先生遍览群书,通过精心梳理、严谨考证,将各类事物与掌故一一对应,令人豁然开朗、耳目一新。
  【民俗文化市井百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逐渐加深,大众对民俗文化的兴趣也日益浓厚。杨荫深先生是著名的古典文学史家和民俗学家,深厚的学养根底使这套书集文学历史、民间风俗于一体,按照杨荫深先生撰写《事物掌故丛谈》的初衷来说即:不谈军国大事、典章制度,只谈日常事物、风俗人情;不求深奥,只求生趣;不构鸿篇巨制,只图探明原委。
  【民间记忆亲近历史】《事物掌故丛谈》谈论的事物有五百余种,虽大都是散落在大历史之外的小场景、小事物,却是真正的民间记忆,现代人与古人通过这些日常事物的维系而变得亲近起来,历史仿佛也不再是遥远的过往:古人过端午节,我们也过;古人在冬至祭祀,我们在冬至也追思亡者;古人讴歌的牡丹、芍药,如今依然被赏玩……只是这几千年的岁月,其中的往事和故事只有翻开这套书,细读下来,才能明了。
展开
作者简介
  杨荫深(1908—1989),原名杨德恩,字泽夫,浙江鄞县人(今宁波市鄞州区)。中国古典文学史家、民俗学家。上海市第二至第六届政协委员。曾任中国俗文学会顾问、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顾问,上海辞书学会理事。历任商务印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辞海》编委等职。主要著作有《先秦文学大纲》《中国文学史大纲》《中国学术家列传》《五代文学》《隋唐五代文学编年长编》《中国古代游艺研究》《古今小说来源考》《中国民间文学概说》《中国俗文学概论》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事物掌故丛谈(大字本 套装1-3册)》为著名文艺批评家、民俗学家杨荫深先生的代表作。作者在通览典籍的基础上,以生动的语言,清晰的思路梳理了“岁时节令、神仙鬼怪、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杂物、游戏娱乐、谷蔬瓜果、花草竹木”等九大类五百多种日常事务的起源和演变。资料翔实,考证严谨,内容丰富,雅俗共赏。
展开
精彩书评
  半个多世纪以后,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对民俗文化的兴趣也日益浓厚。上海辞书出版社将《事物掌故丛谈》重新排印面世,鲜活地再现了市井生活的丰富与真实。
  ——【新华社】
  曾任中国俗文学会顾问,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顾问的杨荫深先生,在科学考据的基础上,对于遗失的节日习俗、神秘的鬼狐现象、有争议的神仙事物、金鱼排队的魔术表演等进行了还原、澄清、揭秘。《事物掌故丛谈》杂以趣闻传说、轶事传奇、市井写真,妙趣横生,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集民俗文化、日常生活、市井百态为一体的百科全书。
  ——【人民网】

  《事物掌故丛谈》是中国民俗和文学史专家杨荫深的代表作,初版于1945年。全套包括神仙鬼怪、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杂物、游戏娱乐等9册,其内容探究了日常生活中500多种事物的最初来源和历史演变,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囊括了古今中外众多的典故常识。
  ——【中国文化报】

  上海辞书出版社近日重磅推出年度民俗文化精品图书《事物掌故丛谈》。其内容探究了日常生活中五百多种事物的最初来源和历史演变,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囊括了古今中外众多的典故常识。
  ——【解放日报】

  《事物掌故丛谈》全套包括岁时令节、神仙鬼怪、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杂物、游戏娱乐、谷蔬瓜果、花草竹木等九册,探究了日常生活中五百多种事物的最初来源和历史演变,囊括了古今中外众多典故常识。
  ——【新民晚报】

  古人之雅致生动、闲情逸趣、奇思妙想、原始本真无不穿越古今,跃然纸上。《事物掌故丛谈》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集民俗文化、日常生活、市井百态为一体的百科全书。
  ——【劳动报】

  自称有历史癖的杨荫深先生遍览典籍,《事物掌故丛谈》全书引用的典籍著作达百余种,通过精心梳理、严谨考证,将各类掌故与事物一一对应,纠正前人误谬不计其数,读后顿觉豁然开朗、耳目一新。由此可见作者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因此其史料价值和考据价值也显得尤为珍贵。
  ——【新华书目报】

展开
精彩书摘
  《事物掌故丛谈(大字本 套装1-3册)》:
  余表舅吴四丈性滑稽,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漫取视之,类皆亲故,于是酌之以酒,阴以己刺尽易之,沈仆不悟,因往遍投之,悉吴刺也。
  是诚可谓移花以接木,张冠而李戴了。此风至现代似已稍杀,而且有的也改用贺年片了。但如《北京辖轩录》(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引)云:“初一日各不相往来。”又云:“自元旦日至初五日五天,谓之破五。于此五日内,妇女不许往人家,谓之忌门,去则以为不祥。”可谓例外。又如《婺源度岁风俗谈》(同上引)云:
  元旦整齐衣冠,由家长率领卑幼出门,先向较亲近各族戚处贺年,再至较疏各家。贺年时,各家将大门紧闭,拜年者往敲门,受者在门内以客气话拒之,如“不敢当”“心领”等语,不绝于口。贺年者亦必故做必需进去之状,以示殷勤。是以往往相持甚久,始有解决,或开门请进,或贺者自去,浪费时间,莫此为甚。然遇至亲者来,即不如是拒绝。贺者至家后,必饷以点心。若贺者不肯食点心,则随即遣人送至其家,所送之物,多则八种,至少亦有二种。贺年而至拒绝,殊为他地所未闻的。而贺者不食点心,还须送至其家,亦为别处所少有的。
  说到食,元旦日北方大多吃饺子,南方大多吃圆子。又多吃素,据《北京辅轩录》云:“其功用等于一年。”这当然是迷信之谈,其最初原因,当由于年前所吃鱼肉过多,故于是日特作素食,以调剂口味罢。至如河南沘源人于“面食内预包制钱一文,若食得之者,本年内必有大庆”(见《沘源县之年节》,同上引)。不知现在尚有此风否?
  在古时,吃的东西更多,如《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椒柏酒汉时已有此风,汉崔定《四民月令》以为:“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身轻能走;柏是仙药。”桃汤据注谓:“桃者五行之精,厌伏邪气,制百鬼。”屠苏酒据梁沈约《俗说》云:“屠苏,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药一剂,令井中浸之,至元日取水置于酒尊,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有得方者,亦不知其人姓名,但名屠苏而已。”胶牙饧则取其胶固之义。五辛盘据晋周处《风土记》注云:“五辛所以发五藏气,《庄子》云,春月饮酒茹葱,以通五藏也。”《本草》以葱、蒜、韭、蓼、蒿、芥为五辛。虽说是通气,一面实也含有迎新之意,盖辛与新一音同。凡此数物,除屠苏酒外,诚如明谢肇涮《五杂俎》所云:“元旦古人有画鸡,悬苇,酌椒柏,服桃汤,食胶饧,折松枝之仪,今俱不传矣。”明时如此,至今当然更不用说了。至画鸡、悬苇诸仪,亦见于《荆楚岁时记》,云:“贴画鸡于户,悬苇索于其上,插符其傍,百鬼畏之。”
  ……
展开
目录
第一分册《岁神娱》
《岁时令节》  岁时
立春
元旦
财神日
人日
上元
社日
上巳
清明
浴佛节
立夏
端午
天贶节
伏日
立秋
七夕
中元
地藏王生日
中秋
重阳
十月朔
冬至
腊日
祀灶日
除夕
《神仙鬼怪》  玉皇
三官
泰山神
城隍神
文昌
关帝
灶神
门神
财神
土地
天妃
观世音
西王母
八仙
张仙
阎罗
钟馗
五通
白蛇
狐妖
《游戏娱乐》  围棋
象棋
球戏
拳击
杂耍
魔术
兽戏
禽戏
斗戏
博戏
歌谣
俗曲
舞蹈
相声
讲书
宝卷
弹词
鼓词
戏剧
电影
第二分册《花蔬饮》
《花草竹木》  牡丹芍药
腊梅水仙
辛夷玉兰
蔷薇玫瑰
海棠茉莉
凤仙鸡冠
木犀芙蓉
兰蕙菊华
菖蒲蓍艾
灵芝人参
芦荻
麻棉
竹类
松柏
樟楠
椿樗
槐枫
桐漆
杨柳
桑柘
棕榈
荆棘
《谷蔬瓜果》  稻麦
粱黍稷菰
豆菽花生
菘芥芸苔
芹苋菠薐
莱菔芜菁
薯芋荸荠
蕈菇木耳
葱韭蒜苔
瓜瓠茄子
梅杏
桃李
梨柿苹果
柑橘橙柚
橄榄樱桃
杨梅枇杷
石榴葡萄
甘蔗香蕉
莲藕菱芡
枣栗核桃
荔枝龙眼
《饮料食品》  茶

浆汁
乳酪


饼面
糕团









珍羞
素食

第三分册《衣住用》
《衣冠服饰》  袍



马褂
背子










衣料
首饰
脂粉
夹袋
《居住交通》  宅舍
堂室
斋轩
楼阁
台亭
园囿
厨灶
溷厕
门户
窗牖
旅寓
寺观
道路
桥梁
车轮
舆轿
乘骑
舟楫
邮电
航空
《器用杂物》  笔墨
纸砚
扇拂
镜鉴
梳篦
针剪
碗盆
杯盘
匙箸
壶瓶
甑镬
灯烛
几案
凳椅
厨箱
床榻
枕席
箕帚
度量
权衡
便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