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蔷薇文丛:精神牧地的守望者》:
现实世界的无望必然导致人们对来世的期望,也就是在那个时代,佛教——作为精神生命的避难所以及对未来极乐世界之向往,在那个血溅天下的年代开始成为百姓们唯一可以逃避现实的灵魂依托,而当时统治阶级对佛事的推崇则更多是出于“借佛治道”的政治用意。
龙门石窟,正是开凿于那个年代。
499年,在“龙门第一窟”——古阳洞开凿的六年后,孝文帝驾崩。他的儿子元恪继位,史称宣武帝。为了纪念父亲孝文帝,宣武帝于500年开凿宾阳洞,工程历时二十四年。宾阳洞分为中、南、北三洞,宾阳中洞可谓是整个龙门石窟的经典之作。窟中雕刻之精美,造像之完整,令人叹为观止。除了宾阳中洞最终得以完成之外,其余两洞均由于政治动荡之故而被迫停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这其中的故事很耐人寻味。
宾阳中洞是宣武帝为纪念其父孝文帝而建造的;宾阳南洞则是为了当时的皇后文昭而建造的;而宾阳北洞则是为宣武帝本人建造的。后两个洞原本是可以圆满完成的,但此时出现了一个女人,名叫胡承华。这个后来被称之为胡太后的女子进宫时才十四岁,此女纤丽妩媚、举止乖巧且颇有心计。不久她便击溃了高太后的防线,投入了宣武帝的怀抱,随后她就为宣武帝生下一个儿子。于是,北魏的历史开始摇晃起来。
据史料记载,胡太后与当时负责建造宾阳洞的宦官刘腾后来因权力内讧而反目成仇。于是有人说,胡太后害死了刘腾,宾阳洞也就因此搁浅了。也有人认为,宣武帝死后,年仅五岁的孝明帝继位,而实际的掌权人是胡太后。既然已经时过境迁,因此对为了纪念宣武帝和文昭皇后而营建的宾阳南、北洞,胡太后自然不会再感兴趣,于是宾阳洞的中途停工是必然的了。
那么,宾阳南、北洞后来又是怎么完成的呢?又是谁指示完成的呢?这个故事说起来同样耐人寻味。
时间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四子李泰为了与其长兄承乾争夺王位,挖空心思以博得唐太宗的欢心。636年,皇太后去世,李世民悲痛欲绝。李泰觉得时机来了,于是为了表示对母亲的“孝道”,他向父亲李世民提议在龙门石窟中为母亲凿龛造像。李世民果然大喜。于是李泰来到龙门石窟中兜了一圈,发现宾阳洞尚未完工,这可是一个投机取巧的好机会。于是在李泰的督导下,宾阳南、北洞就这样匆匆完成了。且不说宾阳南、北洞与宾阳中洞相比无论从哪方面都难以相提并论,更让人可气的是,这位居功自傲的李泰欺世盗名地磨平了原来的碑文,重新刻上了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的碑文。可怜哪!那些默默无声的佛像们。你们可曾知道这一切吗?你们“觉悟”到了人世间的苦难而断惑禅定、离苦得乐,然而营造你们的那些俗人竟是如此心怀鬼胎。宾阳南、北洞的开凿、停工和再完工居然牵扯到的都是这些以“小人之心度菩萨之腹”的伪佛徒。这真是佛道的悲哀啊!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