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网络虚假信息的转发机理与治理策略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0417670
  • 作      者:
    唐雪梅著
  • 出 版 社 :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唐雪梅(1975.01-),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学、网络营销和收分配,在《管理评论》《情报杂志》《旅游学刊》等核心刊物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和参与研究多项省部级课题,讲授管理学、技术经济学、企业和社会责任等多门课程。
展开
内容介绍
  《网络虚假信息的转发机理与治理策略研究》基于SOR模式,从信息内容特性、传播者特性和信息受众个体特性三个方面构建了网络谣言对受众再传播行为影响的机理模型。同时分析了当前我国网络谣言传播的机理,并基于这些机理,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网络虚假信息的转发机理与治理策略研究》对网络谣言的转发机理及治理策略的研究探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网络虚假信息的转发机理与治理策略研究》:
  3.4传播学信息源可信度理论的解释
  (1)信息源可信度理论概述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霍夫兰德1953年出版了《传播与说服》一书,他认为受众在接收传播者传送的信息时,不可能脱离信息来源,信息总是通过受众对信息来源的认知、判断而被阐释和接收的,信息来源可信度是导致传播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他认为信息来源可信度是信息来源被受众认为值得信赖和能够胜任的程度,它主要包括了专业性和可信赖性两个维度。信息来源的专业性指传播者被认为能够提供有效信息的程度,而可信赖性是指传播者被认为愿意提供事实真相的程度。霍夫兰德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两组受测者阅读一篇关于主张自由贩卖抗组胺剂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信息源在实验中被操控为权威的专业期刊《新英格兰生物医学》和通俗杂志《大众月刊》。实验结果显示,阅读专业期刊的读者中有27%发生了态度变化,而阅读非专业期刊组只有7%发生了态度转化。奥海涅(1991)在后续的研究中指出信息来源可信度由三个维度构成,分别是吸引力、可靠性和专业性。在此增加了吸引力这个维度,他认为有吸引力的沟通者能让接收者对其介绍的产品产生正面的印象,如让明星来担当品牌代言人有利于品牌的推广。信息源可信度理论认为传播者决定传播的效果,即使是同样的内容的信息,如果出于不同的传播者,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一般说来,信息源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则说服效果越差。
  (2)信息来源可信度对网络谣言影响力的解释
  信息来源可信度理论强调传播效果与信息源可信度之间的正向关系。基于该理论,网络谣言传播的效果主要受到传播者可信度的影响。而信息源的可信性是基于接收者的认知而定,网络谣言在社会化媒体上的来源主要是自己的熟人或关注的朋友、网友等。信息接收者对发送者的可信度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评估:
  ①信息发送者的专业性
  信息源专业性是能被信息接收者所感受的信息源能提供正确信息的专业能力(Bristor,1990)。如果传播者在信息接收者心目中是一位有关问题的专家,那么他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内容更容易被接收者所接受。当消费者感知信息源的专业性越强,则对接收到的信息抱有越强的信心,认为该信息能增强他对产品(服务)判断和选择。意见领袖在信息传播中能发挥较大作用,能影响他人也主要是基于其在某个领域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此外,传播者的专业性增加了其信任度还体现在受众的信息收集上。一般说来,当消费者需要从外部获取某商品的知识时,倾向于主动向比较熟悉这个商品或拥有较多产品知识的专业者进行询问。因此,当消费者认为信息源专业性越强,越容易在消费决策时向他咨询消费意见并作为决策的参考(Gilly,1998)。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消费者在购买诸如汽车、电脑、医疗服务、金融保险等商品时,往往会咨询或上网搜寻有关方面的专家的意见或建议。而且以专家身份发布的意见对消费者的影响也更大,这也是一些专业人士的博客点击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1.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3 本研究的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方法
1.4.2 实证研究方法

2 网络谣言的内涵与再传播
2.1 网络谣言的内涵与特征
2.1.1 网络谣言的内涵
2.1.2 网络谣言的特征
2.3 网络谣言再传播
2.3.1 网络谣言再传播的过程
2.3.1 网络谣言再传播的媒体

3 受众转发网络信息的理论基础
3.1 心理学归因理论对网络谣言影响力的解释
3.2 心理学平衡理论的解释
3.3 心理学情绪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理论的解释
3.4 传播学信息源可信度理论的解释
3.5 社会学社会网理论(Social Networks)的解释
3.6 前景理论的解释

4 社会化媒体下网络谣言的转发机理
4.1 网络信息在社会化媒体下的转发机制
4.1.1 大众参与机制
4.1.2 人际沟通机制
4.1.3 信任机制
4.1.4 小结
4.2 网络谣言的转发机理
4.2.1 网络谣言内容信息特性
4.2.2 传播源因素
4.2.3 受众个体特性
4.2.4 个体心理因素
4.3 网络谣言对个体行为影响的机理模型

5 影响受众网络信息转发行为因素的研究
6 用户转发网络谣言的理性途径研究
7 网络谣言转发的情感途径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