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创业型大学的崛起与转型动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63827
  • 作      者:
    孔钢城,王孙禺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孙禺,男,汉族,出生于1946年12月,浙江温州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党委委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美国工程教育协会ASEE会员。200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及证书。研究方向 : 高等教育管理的教学和研究。
  
  孔钢城,山东泰安人,2004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博连读,2010年获公共管理学博士学位;2012年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在北京市朝阳区工作。研究领域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工程教育。
展开
内容介绍
  《创业型大学的崛起与转型动因》以创业型大学为研究对象,探讨产业发展和现代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书中着重研究麻省理工学院的发展转型过程和作为创业型大学的特征及其运行模式。麻省理工学院从最初的高等技术学院发展成为研究型大学,进而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创业型大学,这种将教学、研究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工程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当代大学发展的榜样,对我国大学和企业的创新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创业型大学的崛起
一 视角
二 概念
第二节 发展转型与动力
一 关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研究
二 关于创业型大学的研究
三 关于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
四 关于大学发展动力的研究
第三节 本书主要内容和框架

第二章 MIT:以技术科学为基础的工程技术学院
第一节 MIT的建立
一 19世纪上半叶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二 19世纪中叶学院模式
三 MIT的建立
第二节 作为高等技术学院的MIT
一 全面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
二 科学与技术之争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IT: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
第一节 MIT早期的科学研究发展
第二节 20世纪上半叶MIT外部环境分析
一 20世纪初至二战前的美国社会环境状况
二 20世纪上半叶的科学技术发展
第三节 20世纪20年代学校的缓慢发展
第四节 康普顿科学立校理念的确立
第五节 MIT向理工研究型大学的转变
一 学校管理机构的调整
二 推动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
三 二战——MIT科学研究崛起的助推器
第六节 MIT向研究型大学的持续变革
一 二战至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社会环境状况
二 遴选具有远见卓识的校长
三 跨学科研究的迅猛发展
四 更新教育理念与发展一流文科
第七节 作为研究型大学的MIT
第八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IT: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变
第一节 MIT的创业传统
一 根源于学校文化的创业基因
二 “技术计划”
三 MIT教师关于咨询工作的讨论
四 MIT专利政策的制定
五 二战项目合同制的确定
第二节 20世纪70年代以来MIT外部环境分析
一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环境状况
二 二战以后的科学技术发展
第三节 128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区的兴起与发展
一 128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区的兴起与发展
二 128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区的创造源泉
第四节 “贝杜法案”对创业型大学模式的影响
一 “贝杜法案”颁布的背景
二 “贝杜法案”的主要内容
三 “贝杜法案”对美国大学的重大影响
四 “贝杜法案”对MIT的影响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IT:创业型大学特征与回归工程
第一节 MIT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
一 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
二 师生创业活动的繁荣
三 MIT创业生态系统
第二节 MIT创业型大学的运行特征
一 各类跨学科组织大量出现
二 学校技术管理组织
三 知识生产模式和技术转移模式的变化
第三节 大学-产业界-政府三者互动关系
一 MIT与产业、政府的早期互动
二 大学-产业界-政府三者关系的模式分析
三 MIT三螺旋模式下三者角色定位
第四节 回归工程:不同类型大学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MIT:发展转型的理念驱动与利益相关者分析
第一节 MIT的教育理念
一 罗杰斯的教育理念
二 刘易斯报告的教育原则
三 “学生生活和学习工作组”报告的教育原则
第二节 MIT发展转型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一 MIT的利益相关者及其群体期望
二 MIT发展转型的内部利益相关者驱动
三 MIT发展转型的学校外部利益相关者
四 MIT利益相关者评价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对中国大学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