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年初一,携妻子儿女去游莫愁湖。南国的“大地走红”走到了南京,万把红伞铺天盖地,在红衰翠减的冬季,为湖山增色添彩披上了节日盛装。炫目的景观,只能造成一种节日气氛,还不能把游人推向欢乐的高潮。蓦地,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如潮的游人向西涌去,惊天动地的鼓声响起了!在一片草坪上,安阳民间艺术乐团的表演开始了。走在前面的是吕村战鼓,二十名健壮的鼓手击打着系在腰间的战鼓,车上推着一面磨盘大的巨鼓,一位七十多岁的老艺人挥舞鼓槌在指挥,不断变换鼓点和队形,隆隆的鼓声震天价响,五尺长管号发出嘟嘟长鸣、铜钹锵锵热闹喧天。这鼓声、这景象、这气势,顿时把人们带进逐鹿中原的古战场,身边似乎听到黄河在咆哮,扑面而来的是狂风迷漫、尘沙滚滚。
来自内黄的高跷过来了。这是在江南不多见而流行于北方的一种兼有戏剧和杂技的民间艺术。表演者踩着几尺高的跷,装扮成各种戏曲人物,有孙悟空、猪八戒、吕洞宾、何仙姑、陆文龙、岳云,还有王小赶驴、姜老汉背妻等。在高昂的民乐声中,演员表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猪八戒抢媳妇,陆文龙大战岳云。翻跌扑斗,嬉戏调笑,博得一片喝彩声;单跷跳蹦和连上三张高台的高难度动作,更是惊险异常。他们的表演不如戏曲演员,功夫技艺比不上杂技艺人,但这些年轻庄稼汉子的粗犷与剽悍,那种质朴的美,那种农民的诙谐,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却是在歌台舞榭见不到的。
让南京人拍手叫绝叹为观止的是曲沟抬阁,这真叫“中原一绝”!一顶一顶花团锦簇的轿阁,散花的天女站立在飘动的花朵上,神童手握斜横的枪尖上站着孙悟空,一只公鸡背上站着一位村姑,莫愁女亭亭玉立在一把茶壶的盖顶,李三娘站在一片树叶上推磨,穆桂英和杨宗保在一根画戟的两端眉目传情……这些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这巧妙奇幻、惊险绝伦的造型,当人们误以为是蜡像的片刻间,全都活动起来了!天女在散花,孙悟空在招手,公鸡在啄食,村姑伸出花篮向观众索要糖果。千真万确,他们都是六七岁的童男童女。在赞美叫绝声中,我不禁为我们民族的灿烂文化而自豪!在观看表演的人群中,我的心情尤为激动,因为我是安阳人,吕村战鼓就来自我出生的村庄。我仿佛看见了故乡,好像回到了童年。依稀记得,五六岁的时候看过一回抬阁,坐在大人肩头上,挤在汹涌的人潮里,多么想上去拉住那个花朵上的小仙女,玩一玩红孩儿手拿的红缨枪。在日寇占领后的战乱年月,灾难深重的故乡,抬阁再也没有出现。逢年过节,迎神庙会,还能看到踩高跷。没有戏衣,扮女的穿一件花布衫,男的就穿长袍马褂,纸扎的帽子,玩得仍然十分热闹红火。我总是紧跟着高跷队伍,从前街到后街,玩个够,看个饱,在我的童年这是少有的娱乐。而战鼓的鼓点从儿时就震动着我的心灵,听见鼓声,我便会激动和兴奋。年年正月,村上的鼓手聚在打麦场上,擂响战鼓,虽在寒冬,打鼓的小伙子都赤着膊,鼓声咚咚,长号嘟嘟,震撼着中原大地……此时此刻,在莫愁湖上,耳听战鼓,眼望高跷、抬阁,使我找回五十多年前的旧梦,又见故乡,又回童年!我久居南京,爱江南的富饶繁华,爱江南的轻歌曼舞,但又怎能忘情于我那沃野千里的中原故土,黄河儿女的高歌壮舞,还有那永远使我惊心动魄的战鼓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