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中国图书系列·美文卷: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表扬教育”的隐忧
在单位食堂吃饭时,一位同事聊起一件事——他是当笑话来说的:一次,他带的一个实习生(在读大学生)写了一篇非常普通的稿子,却自我感觉极好,先是当着众人的面美美地自夸了一番,然后在飘飘然中进入陶醉的忘我状态,谁的意见也听不进了。这位上了年纪的同事惊奇地感慨: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会这么“自信”!
听罢,我和另一位同事不约而同地笑起来,因为此前我们曾经接待过一个来自市内某高校的学生,情形与此太相似了。那个学生专程来报社投稿,作了一番自我介绍后,郑重声明:“我不但文笔好,而且思想性特强,肯定可以在报纸上发表,这是我的老师和同学公认的!”
这个学生送来的稿子,恕我们眼拙,既看不出文笔好在哪里,也领悟不到思想性深在伺处,倒是他的“自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我的好奇心。恰好我的一位同学在这所大学任教,某日相见,说起此事,我特地向同学请教:“为何贵校能给学生培养出这么强壮的自信力?想当初我们做学生时,看谁都觉得比自己强,考了第一名也不敢自认为水平高,而宁愿相信只是运气好。”从中学教师做到大学教授的同学苦笑着为我释疑解惑:“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们从中小学开始,就被要求对学生进行表扬教育——只能表扬不能批评,为的就是鼓舞学生树立信心,积极向上,以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大学生自尊心强,就更不能批评了!现在大学老师不好当,每次考试后,还有学生上门质问我们,为什么他的分数没有自己估计的高,或者老师凭什么把他的分数打得比别人低呢!”
同学一语中的,原来是“表扬教育”惹出来的事。
“表扬教育”是近些年提出来的吧(至少,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就不是“表扬教育”),其目的,据说是要培养人的自信,这样就有利于一个人今后的成才。于是,老师对学生只能小心翼翼地呵护着,甚至不能说不中听的话。早几年,我去一所中学采访,就听过该校一位教师抱怨,现在当老师很尴尬,有些学生,明摆着浑身是缺点,可老师不敢批评,不敢指出,期末评语也只能尽挑好话说。而许多家长也总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好”,听不得老师的批评建议,甚至和老师对着干(想当年,我们小时候,家长往往是把小孩全权委托老师管教,要打要骂都随老师,现在的学生真是幸福啊)。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几乎没受过挫折,能不自我感觉良好吗!
问题是,真正的“自信”与自我感觉良好是两码事。自信,是需要有实力的,否则,便成了自大。一个人在甜言蜜语的氛围中成长,他能真正拥有自知之明,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吗?他能真正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面对困难吗?我看未必,更大的可能,是导致眼高手低,内心脆弱,自以为是甚至狂妄自大。
我不是教育专家,也不懂教育心理学,所以对“表扬教育”的推行不敢妄下结论。但是,通过上述被人当作笑谈的事例来看,作为旁观者,羲还是觉得所谓的“表扬教育”,其实是存在巨大隐忧的。我们的教育不该走极端,表扬与批评应该是可以完美结合的。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棍棒教育”固然存在诸多的不合理之处,但一味地推行“表扬教育”,也不是教育良方,到时候,只怕不但没有培养起学生的自信心,倒是培养出一批“自大狂”,那后果就十分不妙了。
美式“不知为不知”
在郝煜写的《空降美国中学》一书中看到这么一段话:“美国人注重的是你的真诚,而不是你试卷上的分数,不会就是不会,你完全可以交白卷,千万不要为了面子问题就想要作弊。要知道,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作弊这一行为都是相当鄙视的。即便是你侥幸作弊成功又没有被发现,但这样也无法让老师了解你的基础情况,如此一来,只会影响你以后的学业,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见该书《在美国上学需要体力》文末)
读到这里,不禁为这种美式“不知为不知”生出些许感慨。
美国学生考试为何不用舞弊?原因很简单:他们参加考试的目的,只是为了检验知识,而不像我们,直接为了排名,为了奖励,为了升学。
中国的教育,问题多多,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教育的目标搞偏了。以我的肤浅理解,教育的目标,应当重在培养健全的人格,让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可现实当中,我们采取的手段,却很容易培养急功近利、只讲究对自己“有用”的人。“十年树木,百年树入”,教育应当着眼长远培养人,可现实当中,我们的教育机构追求的是短期效益,只看当时的考试分数,而不考虑其以后的发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