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那些事 那些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0505964
  • 作      者:
    贺平著
  • 出 版 社 :
    大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贺平,大连市区域经济开发研究会会长,大连铁岭商会会长,大连长城饭店董事长,辽宁润达集团大连公司总经理,上海交通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特邀研究员,大连市社科联常委,大连市社科院研究员。先后荣获大连五一奖章、辽宁五一奖章,荣立个人一等功,连续七年获省公安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称号。
  1971年参加工作,1974年入伍,1982年本科毕业。1986年调入大连市公安局,从事《大连公安历史长编》的编撰工作。自2004年起,从事社团工作,先后主编《大连区域经济研究》杂志50余期,共210余万字,主编《建言献策集》5集,共150余万字。2011年,出版个人文集《撷英拾贝一一贺平文集》。
展开
内容介绍
  《那些事那些人》收录了作者部分童年趣事及入伍、从政、经商、治学几十余年的经历与感悟,《那些事那些人》记录成长的艰辛与不易,分享人生奋斗过程中的甘甜与苦涩,个人的点滴生活经历与朋友们的曲折故事,或真挚感人,或发人深省,管窥一豹,从中可以掠见近六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脚步。时代或许瞬息万变,际遇或许千回百转,但生命中那些带给我们温暖与感动、从容与豁达的人和事,在历经岁月沉淀之后,都幻化成希望之光,照亮前行的路,给人以奋进的力量。
展开
精彩书摘
  我的童年是在辽宁省北部的一个山区蚕场度过的,那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四季分明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塑造了小山村旖旎的风光。这里以柞蚕产业而闻名,被称为共和国柞蚕的摇篮。
  在我幼年时,正是共和国建立的初期,经济条件十分困难。当时为了发展中国的野蚕事业,省里选择了辽北的安家沟屯作为繁育柞蚕母种的基地,把我父亲从省农业厅调到了这里——辽宁省安家沟柞蚕总厂,担任厂长兼党支部书记。
  我们家也就搬到了这个小山村,在这里扎根了。
  安家沟很小,加上蚕场职工也就几十户人家,近百口人。听老人们讲,以前有个姓安的地主在这一带很有名望,算是比较富裕的大户人家,后来人们就按照安姓,给这里取名叫安家沟屯。
  安家沟四面环山,春天的微风轻拂细柳,夏天的野花飘洒幽香,秋天的柞叶红黄辉映,冬天的雪花剔透晶莹,一条小河蜿蜒着穿村而过,特有诗情画意。这里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加上远离工业污染,因而被选作了柞蚕母种的繁育基地。因为柞蚕种卵若在幼小时受环境污染,就会影响蚕茧发育。
  当时的安家沟柞蚕总厂,肩负着为辽宁全省和国内其他省份提供柞蚕母种的艰巨任务,柞蚕似乎成了安家沟的另一个代名词。
  我童年的记忆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很多童年的往事随着光阴荏苒都渐渐消逝在时间里,唯独小学一年级拔豆茬的记忆依然鲜活。
  那时我只有六毛岁,虽然没到“七岁八岁讨狗嫌”的年龄,但也十分淘气,被父母打更是家常便饭。后来,由于父母工作比较忙,也实在难以管教,父亲便与学校达成协议,把还没达到上学年龄的我送到学校读书,条件是如果能跟上就读,跟不上就退回来。
  就这样,我成了更刻公社中心小学一年级的学生。
  学校坐落在更刻公社的中心,非常简陋,除了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操场,仅有一排平房,灰墙白瓦,大约有一百米长,容纳了六个年级八个教学班。
  这里地处辽宁省最北部,冬天气温在零下三十多度,特别寒冷。而在那个经济活动少、信息比较闭塞的年代,学校基本上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冬天要用煤取暖,却无钱购买。
  怎么办呢?学校决定组织勤工俭学,就是让学生在每年10月份,庄稼收割以后,每周腾出两天的下午时间,到地里去拔豆茬。豆茬是豆子收割以后留在地里的一部分根须。豆茬拔出来之后,需要把上面的泥土摔打干净,然后整整齐齐地码在一起,拿藤条捆好,再用木棍挑回学校,用作冬天生火取暖的材料。
  拔豆茬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上学之前我从来没干过,也不懂得戴手套,就学着大家的样子,徒手往外拔。坚硬的豆茬划得手上、胳膊上到处都是细小的伤口,但是大家相互比着赛着,拔得非常起劲。
  一天下午,老师又通知大家去拔豆茬。
  午饭后,我们从学校出发时,天空的云层很厚,但没有下雨。可拔完豆茬,雨点就急急地落了下来,伙伴们争先恐后背起豆茬往回跑。回去的必经之路上有一条河,叫寇河,属于辽河支脉。平时寇河的河面不宽,水也不急,但这次因为雨下得很急的缘故,让原本三十多米宽的河面迅速涨到了五十多米。
  看到前前后后的小伙伴们都挑着豆茬膛河过去了,我望着湍急的河水却害怕了,犹犹豫豫地不敢迈步。即使现在,我依然能够回忆起当时天旋地转的感觉。
  天色越来越暗,闪电像一条火舌,时隐时现,响雷一个接着一个,风把四周的树枝吹得喀嚓喀嚓响,雨也越下越大,直愣愣地打在身上,很疼,很凉。
  眼瞅着夜晚即将来临,实在没有办法的我,只好鼓足勇气涉水过河。当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河里时,心也如受惊的野马一般狂跳不止,直到最后没了知觉,晕倒在河里。
  ……
展开
目录
山沟沟里的童年
大难不死,冲丢了一只胶鞋
玩冰车
大锅烀茧蛹
16个菜饺
蓝色油漆瓶
两位老师
挪蚕趣事
火葬场的一夜
一双棉胶鞋
采猪草
掏鼠洞
大字报里捉迷藏
大马家的大米粥

一个中学生的知青岁月
没能去读的中学
王蕊事件
卸下的骄傲
在朝鲜族朋友家养伤
支农的点点滴滴
巧合
基建队的记忆
没文化,真可怕
暑假里的电影放映员
被冤枉偷饭票

大兴安岭的军旅生涯
新兵入伍
逃兵
电池灯下的苦读
醍醐灌顶的清醒
战友,不要停下来
纯朴的信任

就这样,做了警察
继续深造
编写公安史
演讲以后
我的师傅老张
警察下跪
强奸未遂案
枪走火之后
一袋干馒头
刀疤
警察,妈妈

商海沉浮二十年
房子,家
上学路上
生命中第一次中奖
三战商海
伪君子
贪污是条不归路
没能陪你到最后
高速惊魂
开一家自己的酒店
群众的事是大事
17条“罪状”
送礼
叫板
冲动的惩罚
试水办学
“四句诗”交出来的律师朋友
长虑顾后
审计53天
去北京讲课
研讨会的收获

留在岁月里的记忆
没有上映的电影
看相识人
霸气与没落
比划出来的建筑
吸烟有害健康
尴尬75
爱国者说
望子成龙
被熟人“相中”
拿钱买命?

来来往往这些人
警察与老板
三尺之地很生财
贵人姓赵
缘来是朋友
我认识的“老毕”
上访
日本印象
微笑区长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