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病理及病理生理了解深入,心脏介入医生也从单纯依靠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介入治疗转向冠状动脉内影像、冠状动脉生理学评估来指导与优化介入治疗,从而获得良好的近远期治疗效果,减少操作相关的并发症。生理学评价作用是判断冠状动脉狭窄是否引起缺血、是否合并微循环功能障碍,对冠心病治疗策略的选择起重要作用。常用血流储备分数评价冠状动脉心外膜血管狭窄的生理学意义,成为冠脉狭窄的功能学“金标准”,临床上已广泛应用。瞬时无波形比值等新指标,以及微循环评价指标,对于深入了解冠状动脉生理学提供更好的帮助。《冠状动脉影像与生理学》详述了冠状动脉影像学与生理学领域基本理论、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对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生理学评估等在冠心病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为希望全面了解冠状动脉影像学与生理的及如何指导与优化介入治疗的医生及研究者,提供了详细、丰富、新颖的内容。对心血管内外科医生、研究生以及相关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可以方便阅读的资源。
本书由国际冠状动脉影像学与生理学评价专家Myeong-Ki Hong主编,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陈晖教授和姚道阔教授主译,详述了冠状动脉影像与生理学的基本理论、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本书共分为3篇31章,在简要介绍冠状动脉解剖与循环的基础上,着重就临床上*常用的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与冠状动脉生理学评价做了详细介绍。第一篇为血管内超声,主要介绍了血管内超声的原理、影像识别、对冠状动脉定性与定量评价、指导PCI的临床证据、PCI前对病变和支架置入后及PCI远期并发症的评估、对可降解支架的评价、近红外光谱等。第二篇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介绍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成像原理、影像采集技术、对冠状动脉定性与定量评价、指导PCI的临床证据、PCI前对病变和支架置入后及PCI远期结果的评估,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新应用等。第三篇为生理学评价,内容包括冠状动脉内生理学的概念,血流储备分数(FFR)的原理与临床操作及其在临界病变、模糊病变、复杂病变、急性冠脉综合征和非冠状动脉疾病和特殊病变中的应用,冠状动脉压力测量的临床应用,评估心外膜血管狭窄的其他指标,微循环的有创评价及心肌缺血非侵入性评价等。
本书内容丰富、新颖,附有220余幅精美图片及近百张表格,指导性强。
引言 冠状动脉解剖与循环 001
第一篇 血管内超声 007
1 物理原理与器械:血管内超声 008
2 血管内超声伪影与图像控制 012
3 原位病变的定量测量 019
4 原位病变的定性评估 025
5 血管内超声引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证据 032
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病变评估 041
7 血管内超声:支架置入术后评估 052
8 远期并发症和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评价 061
9 近红外光谱 070
第二篇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077
10 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物理原理及设备 078
11 图像采集技术 086
12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说明:定量测量 092
13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定性评价 100
1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引导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证据 106
15 介入前病变评估 115
16 支架置入后即刻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估 124
17 支架远期评估(新生动脉粥样硬化) 131
18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价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 140
19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临床实践中的新应用 148
第三篇 生理学 159
20 侵入性冠状动脉生理学:聚焦血流储备分数 160
21 建立血流储备分数和充血的步骤 167
22 血流储备分数的验证 174
23 冠状动脉压力测量的实践学习 181
24 评估心外膜动脉狭窄的其他生理指标 187
25 解剖学和生理学指标的比较 192
26 临界病变或模糊病变的血流储备分数 199
27 复杂病变的血流储备分数 207
28 血流储备分数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非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214
29 血流储备分数在特殊类型病变中的应用 224
30 微循环的有创评估 231
31 无创评估心肌缺血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