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认识糖尿病
1 史料中如何记载糖尿病?
早在公元前1550年,古埃及人就描述了“多尿”这一临床症状,印度梵古文医书中有一段对糖尿病的精彩描述:“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痛苦,在人类中并不经常出现,患者溶化的肌肉和肢体流入尿中。患者的小便如同开了闸门的渡槽,再也不能停止。患者的生命是短暂的、不愉快的、充满痛苦的。没有止境地饮水,却与大量尿液不成比例,并且还会引起更多的排尿。人们无法控制这些患者的饮水或排便,如果让这些患者禁止饮水,片刻,他们的嘴就会变得非常炙热,他们的身体会干枯,内脏好像要被烧焦,患者将会反复出现恶心、疲劳、烦渴,并且他们会死亡。”
2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以持续性高血糖为基本生化特征的代谢类疾病,而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障碍,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糖尿病将导致各种组织,尤其是眼、肾脏、神经、心血管及脑血管的长期损伤、功能缺陷和衰竭。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3 糖吃多了就会患糖尿病吗?
现在糖尿病越来越普遍,但还是有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因为吃糖吃多了。今天,就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糖尿病:糖尿病中“惹祸”的糖并非我们平常吃的糖,实际上是部分食物在体内转化生成的葡萄糖。当体内产出超过机体所需要的葡萄糖时,会有一种激素来安排葡萄糖的去向,这个激素就叫胰岛素。胰岛素有位“领导”叫B细胞,它合理安排胰岛素的工作。
糖尿病是如何形成的呢?举例说明:老李年轻时喜欢运动,并且饮食有规律,在这期间体内葡萄糖消耗较多,胰岛素的工作相对比较轻松。参加工作后,老李开始吸烟并缺乏运动,体内积攒的葡萄糖比较多,胰岛素就会忙起来。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使老李的体重不断增加,越来越“发福”,住在体内的那些B细胞和胰岛素在这种长期高负荷状态下不能再胜任自己的工作,糖尿病也就一步步形成了。
4 哪些人容易患糖尿病?
超重、肥胖者,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有糖尿病家族史(直系亲属,包括父母及兄弟姐妹)。
高血压、高血脂患者。
有巨大儿(出生时体重≥4kg)生产史或妊娠糖尿病病史者。
吸烟、体力活动少(平均每日少于30min)、生活压力大、精神持续紧张者。
长期失眠或睡眠时间过长者。
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者。
以前有过血糖不正常或糖耐量减低者。
5 糖尿病中的“糖”,到底是什么糖?
要了解糖尿病,*先要知道什么是糖,这里所说的“糖”,并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白糖、红糖或水果糖、奶糖,而是被称为糖类的一类物质的总称。糖广泛存在于生物界,有几十种不同类型。按化学结构,可以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葡萄糖、半乳糖和果糖等属于单糖;蔗糖、乳糖和麦芽糖等属于双糖;果胶、透明质酸、糖原、淀粉和纤维素等属于多糖。人体只能直接利用单糖,只有单糖才能被舌的味觉细胞所感知,让我们尝到甜味。双糖和多糖则需要在消化道中各种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单糖才能被吸收和利用。如吃馒头或米饭时,开始没有什么味道,但多咀嚼一段时间,就可以逐渐感觉到甜味,这是因为食物中的多糖(淀粉),在咀嚼过程中被唾液中的消化酶分解为单糖(葡萄糖),并被味觉细胞感知所致。
6 什么是血糖?
血糖是指存在于人体血液中的糖分。人体摄入的糖经消化后以单糖(主要是葡
第1章认识糖尿病
萄糖)的形式吸收,少量果糖和半乳糖被吸收后,在肝内多转变为葡萄糖,同时体内其他物质也可转化成葡萄糖,经过血液运送至全身后才被利用,因此血糖主要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是血液中主要的营养物质之一。由于检测方法不同,目前临床昀常用的己糖激酶法和葡萄糖氧化酶法所检测的血糖专指血液中的葡萄糖,而其他方法如福林-吴氏法、邻甲苯胺法等测定值中则多少包含一些非糖类物质。
7 糖尿病是如何分型的?
糖尿病一般分为4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在此只介绍前两种。
1 型糖尿病:一般其环境因素是病毒感染,在一次病毒感染后,使人体免疫系统受损,触发患者体内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胰岛素分泌缺乏。病毒感染的环境是普遍存在的,但为什么只有少数人患1型糖尿病呢?这是因为这些人有遗传易感性,他们在感染后产生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引发1型糖尿病。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占全部糖尿病的5%~10%,多发生于25岁以下。
2 型糖尿病:是目前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全部患者的90%以上。多发生在40岁以上。这种类型的糖尿病遗传因素影响比较大。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家族中不止一人患有糖尿病。有人观察到,如果双胞胎中一人患2型糖尿病,另一人患糖尿病的概率可高达90%,这说明2型糖尿病与遗传有关。但环境因素也很重要,因为同一个家庭中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患糖尿病。
8 如何早期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其经济负担,威胁其健康和寿命,因此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尤为重要。
下述情况时应提高警惕并及时到医院就诊:①无明显原因的体重减轻;特别是平素身体肥胖、饮食情况无特殊变化,但体重连续减轻者。②曾分娩过巨大儿(>4kg)的妇女;有妊娠并发症,如多次流产、妊娠中毒症、羊水过多、胎死宫内或难产者。③出现反应性低血糖者,即午餐和晚餐前出现心慌、手抖、出汗等症状。④肢体溃疡或皮肤疖肿,皮肤破损持久不愈者。⑤男性阳痿,女性会阴部瘙痒者。
糖尿病初期常为进食后高血糖,简便的方法是测定餐后2h血糖;如有异常,应行葡萄糖耐量试验。
9 糖耐量减低一定会转为糖尿病吗?
糖耐量减低是糖尿病发展的一个阶段,又称“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减低人群是糖尿病患者的“后备军”。糖尿病患者确诊前均会经历糖耐量减低阶段,在这一阶段基本无症状,如果不做葡萄糖耐量试验,往往不易被发现,直到出现明显症状时,才发现已患糖尿病,甚至出现了糖尿病并发症后才到医院就诊。
尽早查出糖耐量减低,调整生活方式,增加运动,节制饮食,可减缓或阻止向糖尿病发展。如果坚持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仍不能使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可选择一些药物(如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进行干预治疗,减轻胰岛B细胞进一步的损害,有望减缓糖尿病的进程。
10 糖尿病典型症状有哪些?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①食量增加:表现为多食。糖尿病发生后,因为体内大量尿糖丢失,患者处于半饥饿状态,需要通过进食及时补充能量,此时,糖尿病患者的食量就会增加。②尿量增加:表现为多尿。几乎每个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小便次数增多,有的患者一晚上要起夜很多次,无法睡个安稳觉。多尿症状是因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浓度过高,导致排出的尿糖增多,相应引起尿量增多。③饮水量增加:表现为多饮。由于糖尿病患者尿量增多,体中水分丢失过多,会引起细胞内脱水,刺激神经中枢,出现烦渴,从而频繁饮水,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④体重下降:患糖尿病后,胰岛素产生不足或敏感性下降,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从而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导致体内糖类、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患者会出现体重下降的表现。
除了以上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外,糖尿病还有其他症状,如肢端麻木、视物模糊或皮肤瘙痒、感染后不易愈合等。
11 糖尿病的治疗措施和三级预防有哪些?
糖尿病的治疗措施包括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降糖药物治疗、心理支持和自我血糖监测。作为综合治疗,以上各项措施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因个体差异,侧重也有所不同。需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制订治疗方案,并及时调整。各项措施在综合治疗中的作用如下。
糖尿病知识学习(教育)和患者自我管理:是以下治疗措施正确实施的保障。
饮食治疗: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运动治疗:辅助饮食治疗,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降糖药物治疗:在饮食治疗的基础上,通过药物治疗,力争达到接近正常人的血糖水平,既保证人体能量所需,又利于达到各项控制指标。
心理支持:是糖尿病治疗必不可少的条件。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包括以下内容。
一级预防——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二级预防——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三级预防——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展速度,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国内外已有多个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通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能够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降低,使更多患者逆转血糖为正常范围。
第二章 血糖检测
1 如何进行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综合管理和教育的组成部分,糖尿病患者均需进行自我血糖监测(self-monitoringofboodglucose,SMBG),特别是在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SMBG能改善代谢控制,从而减少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的发生。
(1)医院内血糖监测:医院内血糖监测可以通过实验室生化仪对静脉血浆或血清葡萄糖进行检测,但更多的血糖监测是通过快速、简便、准确的床旁快速检测(point-of-caretesting,POCT)方法来完成的,使患者尽早得到相应处理。
血糖仪属于POCT设备,POCT方法只能用于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监测,不能用于诊断。
院内患者的情况相对比较复杂,患者的血样类型、采血部位、血样血细胞比容及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对血糖检测值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院内血糖仪的精准度和抗干扰性、操作人员培训与考核、操作规程及相关制度的制定、质量控制等都有更严格的要求。
(2)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方案
1)毛细血管血糖监测频率和时间点: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选择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点(表2-1)进行血糖监测,包括餐前、餐后2h、睡前及夜间(一般为凌晨2~3时)。
表2-1 各时间点血糖监测的适用范围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