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住在武康大楼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0880440
  • 作      者:
    陈保平,陈丹燕
  • 出 版 社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陈保平,出生于上海,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历任青年报副总编、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韬奋纪念馆馆长、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新民晚报总编辑,文新报业集团社长。著有散文随笔集《文人新意》、《读读书、看看片、聊聊天》、《精神故乡》(合作),名家访谈《中国七问》(合作)。策划编辑的《黄河边的中国》获2002年上海文化艺术大奖。2006年获上海长江韬奋奖。
  
  陈丹燕,上海作家,她自1995年开始至2014年写作的6部上海非虚构作品,自1992年开始至2019年写作的12本旅行文学书籍,自1984年开始至2018年写作的青少年故事,始终有着广泛的读者。她的作品曾在德国、美国、法国、日本、奥地利、瑞士、塞尔维亚、俄罗斯和越南翻译出版。她的作品获得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文学金奖。
展开
内容介绍
  一栋看似普通的建筑,承载着怎样的历史记忆?采访者们以一栋大楼为纽带,通过对半个多世纪以来居住在大楼的住户、对大楼的管理者、对大楼所在区域的总规划师进行访谈,揭开建筑内部的日常生活与公共记忆。
展开
精彩书摘
  《住在武康大楼》:
  1994年2月15日,武康大楼以优秀近代建筑,被上海市政府公布为市建筑保护单位。那时,距这艘巨轮“登陆”恰好70年。除了居住者,一般的公众对这幢楼并没有什么印象。20世纪90年代,正是上海经济腾飞,土地再次开发,城市大变样的时代。此时,武康大楼旁立起了兴国大厦,西南方向1公里开外竖起了港汇恒隆广场,天际线重新改变,过去被称为“九层楼”(实为八层)的武康大楼从区域中最高楼变为矮楼。人们在拆除大量旧建筑时,想到了对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毕竟,这是城市历史的文脉,是现代建筑的典型,也是我们这座城市开放和多元的证明。这种意识的觉醒与同济大学阮仪三、伍江等一批专家学者的长期呼吁和建议是分不开的。而这种保护意识的深入人心,则得之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一次大规模地对上海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的修葺。其中包括内部维修、外墙清洗、统一安装空调架等。最可贵的是当时提出了修旧如旧的思想。许多大楼洗去沉年积尘后,仿佛恢复了最初的面貌。武康大楼也是在那之后开始声名远扬,游客纷至沓来,报纸杂志上各种介绍文章也开始层出不穷。如果你打开1924年的上海地图,会发现武康大楼所处的这一片土地当时是荒芜清冷的。除了对面一栋假三层的花园别墅(建于1920年,现为宋庆龄故居),武康路上有少许私人住宅,周边几乎没什么房子。近百年来,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武康大楼这艘登陆船泊在大上海后,是如何与这座东方都市融为一体的,人们更想知道其中的故事。
  做这本口述史时,武康大楼里年纪最大的居民叫邵洛羊,浙江宁波人,2016年刚满100岁时过世。诺曼底公寓当年开工时,他只有7岁。若有儿时记忆,他可能还记得无轨电车从善钟路(今常熟路)哐当哐当驶来的声音,或者见过大楼拔地而起时的脚手架。他可能是诺曼底公寓“登陆”后,在那里居住时间最长的居民。他从小喜爱美术,1935年曾就读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那时,他们全家住在南市区的石库门房子里。1937年“七七事变”,邵参加了学生界抗日救亡运动,后又在一位同乡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据方志载,1949年5月25日,国民党宪兵九团五连上尉连长王如黎等二百余者,于汾阳路150号白崇禧公馆起义,九团三连及交警总队数者参与。领事者乃田云樵、邵洛羊(时做中共地下党策反事)。
  然后,据史料记载:上级派邵洛羊以中共党员的身份,在黎天才先生(原张学良秘书长)陪同下驱车直入国民党上海市政府,首次晤见秘书长茅以升(桥梁专家),向他说明党的政策,协商保护全市水电、公交的正常运行;保护档案等财产,静待人民政府的接管。而诺曼底公寓差不多在也是在那时候作为敌产被政府接管的。所谓敌产,是因为1945年抗战已经结束,华人不得入居租界的条令已成废纸。法商破产,诺曼底公寓拍卖,孔祥熙的二女儿孔令伟将大楼买下,自己也住了进去,还在二楼建了花园、私人游泳池。于是,这幢楼的产权实际归入孔祥熙名下。据说1948年蒋经国来上海“打老虎”,就居住在对面的中央信托局招待所(现为宋庆龄故居,一栋乳白色的花园洋房),观察孔祥熙一家的出入情况。而这栋洋房曾多次易主,原是来华经营内河航院的希腊籍船主鲍尔的别墅,后转给德国医生菲尔西里。1929年又为工商界人士朱博泉购得。抗战胜利后,朱博泉被控有附逆之嫌疑,财产为国民政府没收。此房先由蒋纬国居住,后又为中央信托局招待所。1945年抗战胜利后,宋庆龄因将莫利爱路(今香山路)29号寓所移赠国民政府,以作孙中山纪念地之用,且暂居的寓所较为简陋,根据蒋介石手谕,国民政府行政院将此屋拨归宋庆龄使用,产权亦归其所有。1949年宋庆龄从靖江路45号迁居此处,并在这里迎来了上海的解放。几乎所有被采访的武康大楼住户都会说起宋庆龄故居,他们在阳台或窗内可以看到对面的花园和花匠。当年毛泽东、周恩来来上海看望宋庆龄,淮海路晚上就会熄灯,汽车直接拐进大门。将近一百年过去,这一高一低两栋西式楼房,遥相呼应,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的风云变幻,诉说着大时代的许多常人不知的故事。
  ……
展开
目录
引子
“登录船”西来东泊
他们的集体记忆
1 黄淑芳(淮海中路1834号,1950年入住)
2 邱锦云(武康路435号,1952年入住)
3 林江鸿(淮海中路1850号,1954年入住)
4 周炳揆(淮海中路1850号,1956年入住)
5 董大南王大欣周本义(淮海中路1850号,1956年入住)
6 许宝英(淮海中路1850号,1959年入住)
7 唐桂林(武康路435号,1959年入住)
8 童荣生(淮海中路1834号,1963年入住)
9 王文娟(淮海中路1834号,1965年入住)
10 秦忠明(淮海中路1834号,1967年入住)
11 王勇(淮海中路1834号,1969年入住)
12 刘瑞璐(淮海中路1834号,2006年入住)
13 张霞亚当(淮海中路1850号,2007年入住)
14 从“户籍”资料看武康大楼解放前后居民变迁情况
15 在卷宗中触摸武康大楼历史

相关人员篇
16 柏祖芳(2009年进入居委会工作至今)
17 杨寄强(2013年起担任物业经理)
18 沙永杰(武康路保护性综合整治总规划师)
19 武康大楼项目采访记录(葛昌盛、周伟都、沈永余曾担任武康大楼房管员、湖南房管所测估员、武康大楼管理员)
武康大楼居民口述工作记录
《关于在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区收集街区居民口述史的建议》及答复
湖南街道社区口述历史项目计划书
湖南街道社区口述历史项目系列筹备会会议记录
武康大楼研讨会录音整理
关于武康大楼历史文物、资料收集的方案
亲历“武康大楼”居民口述历史采集
大家来写历史,留下城市文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