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为《唯识三十论颂》之注释书,乃法相宗所依据之重要论书之一。公元四五〇年顷,世亲作《唯识三十论颂》,至公元五五七年顷,以护法为主之唯识十大论师对其各作注释十卷。后玄奘翻译该论时,采弟子窥基之主张,以护法之观点为主,糅译诸师学说,集成此书。
《成唯识论》意谓以性、相、位三分成立《唯识三十颂》的道理。什么是唯识呢?唯识宗把万事万物分为五位,再进一步分为百法,这五位就是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所谓“唯识”,意思是说,这五位都离不开识,心法是识的自相,心所法是识的相应,色法是识所变,不相应行法是识的分位,无为法是识的实性。所谓“唯识”,就是说世界上只有识,除识之外的其他东西,只不过是识的幻影而已。
《成唯识论》又称为《净唯识论》,这是用比喻来说明问题。真如性净,但被客尘(烦恼)所染,如果不进行修行,不去掉尘垢,这种洁净的性质就显现不出来。就像一块蒙上尘垢的珠宝一样,尽管本性是光洁的,但不经过磨擦,不去掉尘垢,这种光洁的性质就显现不出来。《成唯识论》用这种比喻教导人们根据佛的教诲去修行,去掉不符合佛教义理的污垢,达到涅槃成佛的最终目的。
一般来说,唯识依据的经典是六经十一论,六经如下:《大方广佛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无汉译)、《阿毗达磨经》(无汉译)、《楞伽经》、《厚严经》(无汉译)。十一论是:《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分别瑜伽论》(无汉译)、《辩中边论》、《唯识二十论》、《观所缘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瑜伽师地论》,这是唯识最根本的论典。但这部论太长,共一百卷,难以诵读,约于五世纪,唯识学的创始人之一——世亲著《唯识三十颂》,亦称《高建法幢论》,用五言三十颂提纲挈领地讲述《瑜伽师地论》的唯识道理。前二十四颂讲唯识相,第二十五颂讲唯识性,最后五颂讲唯识的行位。
《唯识三十颂》太简,难懂,所以很多论师根据六经十一论竞相为之作注,竟有二十八家之多,其中著名的有十大论师:亲胜、火辨、德胜、安慧、难陀、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亲胜、火辨与世亲同时,安慧、净月与护法同时。(约六世纪中叶)胜友、胜子、智月都是护法的学生。在十大论师中,护法的唯识理论发展最完备,最有代表性。
玄奘留印期间,主要学唯识,回国后的译传也主要是唯识,成为唐代唯识宗的创始人。他译《唯识三十颂》以后,想把十大论师的注释一一译出,这样做必定太繁。而且,十大论师的观点不尽一致,使人不知谁是谁非,难以适从,所以他的弟子窥基(公元六三二—六八二年)建议,以护法的观点为主,杂糅其他九师的理论主张。玄奘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显庆四年(公元六五九年)糅译成《成唯识论》十卷。
题 录 001
题 解 001
经 典 007
1 卷一 009
2 卷二 074
3 卷三 143
4 卷四 214
5 卷五 287
6 卷六 364
7 卷七 441
8 卷八 517
9 卷九 596
10 卷十 676
源 流 737
解 说 745
附 录 753
参考书目 759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穷其一生之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因此之故,有“精选”之举。
星云大师对这件事非常重视,对经典进行注、译,包括版本源流梳理,这对一般人去看经典、理解经典的思想,是有帮助的。
——赖永海,南京大学教授,旭日佛学研究中心主任
星云大师常常说,佛学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应该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接触的。
这套书推动了白话佛学经典的完成,我个人请了一套,作为传家之宝。
——依空法师,佛光山长老,文学博士,印度哲学博士
如何来做一套适合当代人阅读的佛教的经典,是星云大师的一个心愿,他希望能够为现代的社会,提供佛教的智慧,提供阅读佛法的方便。
“中国佛学经典宝藏”精选了很多篇目,是能够把佛法的精要,比较全面的给与介绍。
——王志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中国宗教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