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由金坛一地摄影风尚、风格、观念、生态之流变,一窥国家历史文化发展与摄影史演进之脉络。
本书选取江南小城金坛的摄影历史作为个案研究,时间贯穿120年,重点针对不同历史时期金坛人的影像、金坛的摄影师及其作品展开论述,内容兼及摄影与历史、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既为地域摄影史,也可谓视觉化的金坛文化及社会风俗史,甚或可视为一部影像地方志。作者从微观入手,行文中又始终不失以宏观历史作背景——书中所阐述的人物、事件及作品,均有对百余年来国家历史与摄影史之典型性的折射。其要旨在于:经由金坛一地摄影风尚、风格、观念、生态之流变,一窥国家历史文化发展与摄影史演进之脉络。
引言 标本的意义
历史,选择了 1839 年作为阐述的因由。
这一年,当摄影术在法国科学院宣布诞生之际,在中国江苏的金坛,一个名为薛埠的地方发生了4.25级的地震,二者毫无瓜葛;此前24年(即1815年),清代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金坛人段玉裁在历30余年苦心孤诣的研究后,终于完成了福泽后世的皇皇巨著《说文解字注》,但在该书刻印不久,段玉裁即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他与 1839 年发生的这一伟大事件同样并无联系。而此后的第17年(即1856年),金坛连续四月滴雨未落,《金坛县志》记载其情状:“河湖皆竭,飞蝗蔽天,食禾菽过半,民多饥。”就在飞蝗蔽天发生三月有余,太平军开始了第一次对金坛城的攻打。此后历时四年有余,“铁打的金坛城”终于被这支草莽之军在 1860 年攻占,且在金坛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
这些事件,这些不平常的历史,与 1839 年发生的那件影响甚至改变人类社会历史的伟大事件均无联系;它们与它彼此孤立,就像林中树、水中鱼,各自生长,相互陌生。
引言 标本的意义 / 001
第一章 历史并不遥远 / 015
群星贤像 / 017
初期影像 / 041
叠加的记忆 / 059
第二章 漫长的岁月 / 075
规范记录 / 077
编外摄影师 / 095
第三章 江南旧曾谙 /117
春到人间 /119
艺术先锋/130
恬淡的画风/146
他者的异乡/163
第四章 微观生态/173
定格意义/ 175
新闻折射历史 / 184
布景内外30年/ 197
艺术通感/ 203
异域采风/ 209
古徽州纪行/ 220
第五章 边缘地位与主流意志/227
人物/ 229
关系/ 247
场景/ 267
跋 学而思,则书 /285
参考文献 /299
一本《过往即故乡》,梳理了江南小城金坛120年的影像实践,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就是中国摄影史的一个缩影;也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120年金坛影像史,也是中国摄影在更为清晰的细节呈现上,别具地域特色的一个鲜活个案、一个生动的地域标本。
——《大众摄影》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