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断代专题文学史丛刊:清诗流派史
0.00     定价 ¥ 5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20156504
  • 作      者:
    刘世南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0-01
收藏
作者简介
刘世南,1923年10月生于江西省吉安市,任教于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省《豫章丛书》首席学术顾问。代表作有《清诗流派史》(1995年台北文津繁体竖排本、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简体横排本)、《在学术殿堂外》(2003年中国文史出版社)、《清文选》(与刘松来教授合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大螺居诗存》(2004年天马出版有限公司)。
展开
内容介绍

《清诗流派史》,本书条分缕析,又融会贯通,既努力地探究清代各流派产生、发展的历史原因及诗学本身的原因,又精心寻绎各流派之间的相互影响;既沿波讨源,探求其继武前贤之处,又能由表及里,较确切地撷取其思想艺术方面的独到特点,平实地阐述其得失,考究其消长。此书用力甚勤,资料翔实,自成体系,多有精审之见。

展开
精彩书评

关于清代诗歌流派研究的里程碑著作

 

展开
精彩书摘

刘世南 《清诗流派史》

第三章   顾炎武

明末清初这一“天崩地解”的时期,产生了一位最杰出的遗民诗人顾炎武(1613—1682)。有人说:“有明二百七十馀年间,诗人突起突落,有如胜、广,却成就此一大家。即清诗号称跨越明代,然求如亭林之笃实光辉者,亦难与并。”①又有人说:“明遗民诗,吾深畏一人焉,曰顾亭林。……亭林之诗坚实,非以诗为诗者,而其诗境直黄河、太华之高阔也,……谁与抗手?”②他们都认为顾诗是明、清诗之最,特点是“笃实光辉”、“坚实”、“高阔”。而其所以能如此,则是因为他“非以诗为诗者”。

顾炎武作为一位诗人,他的杰出处,就在于“不为文人”(这种“文人”包括做世俗应酬文字的诗人),而强调诗歌的现实性与战斗性。他本来“少为词章有名”,“少年时,不过从诸文士之后,为雕虫篆刻之技”③,“未登弱冠之年,即与斯文之会”④。但是,后来他自编诗集时,把那些少作全部删除了。现在我们看到的顾诗,使他和同时的大诗人都截然不同:“牧斋、梅村之沉厚,渔洋、竹垞之博雅,宋、元以来亦所谓卓然大家者也,然皆诗人之诗也。若继体风骚,扶持名教,言当时不容已之言,作后世不可少之作,当以顾亭林先生为第一。”⑤

顾炎武既然立志“不为文人”,自然不会在诗坛上开宗立派,更不肯附和到哪一个诗派去。但是,他的理论和创作却对清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本书特为他列一专章。

一    顾炎武的先进思想对其诗作的影响

顾炎武是人所共知的启蒙思想家,他具有当时先进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他的诗创作起了决定性的指导作用。主要的一点就是宣传“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他在《日知录》中说过一段著名的话:“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⑥后来梁启超把这意思概括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历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后人以为这一思想是顾炎武首创的,其实当时这已是一种社会意识。明末广东梅州布衣卢仲六,“其终也,召其子弟而训之曰:‘天下将乱矣!……数十年后,朝廷不蹈东汉之辙,则为南宋之续耳。如其蹈东汉之辙也,是易姓也,不食其禄者无责焉也已。如其为南宋之续也,是亡国也,凡我草莽小民皆与有辱焉者也。汝曹力能救国则救国,不然,其守乃田园庐舍,毋事乃仇,贻乃祖宗羞!’……先生卒后二十年而明社屋。”⑦但是这两段话尽管内容相同,顾说却在卢说基础上有了提高:卢说主要是消极地不合作,顾说则强调积极地斗争;卢氏只是秘密地训诫子孙,顾氏则著书立说,明昭大号于天下后世,而且本身就这样身体力行了一生。

正是为了强调民族复仇,所以他还坚决反对理学中的心学一派,指责他们“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⑧。顾炎武和河朔诗派诸人不同正在此点。所以申涵光等人的民族气节远逊于顾炎武。

当时汉族大地主阶级从阶级利益一致性出发,和清统治者欣然合作。贰臣洪承畴之流还恬不知耻地宣称:“弑吾君者(指李自成)吾仇也,诛吾仇者(指清统治者)吾君也。”钱谦益也说:“牺牲玉帛待于境上,以待强者而庇民焉,古之人行之矣。”⑨顾炎武针对这些谬论,借古讽今地说:“文中子以《元经》之帝魏,谓‘天地有奉,生民有庇,即吾君也’,何其语之偷而悖乎!”⑩

综上几点,可见顾炎武的思想已经超越“忠于一姓”的观念,而认识到平民对国家的责任,甚至能超越阶级利益而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只有明白了这点,我们才能深透地读懂他的诗。否则我们对他的“五谒孝陵,四谒宫”,会以为是“忠于一姓”,而不了解他其实是把皇帝作为政权的象征,作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懂得这一点,对他的诗集以《大行皇帝哀诗》冠首,就体会到那是故国的哀歌,也是汉族的哀歌。

二  顾炎武的诗论反映在诗作上的特点

明人的风气是空疏不学,清谈误国。顾炎武在《日知录》里指出:“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认为明朝灭亡就是“今之清谈”即心学造成的。由此他提出一条文学创作原则:“文须有益于天下。”具体地说就是:“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很明显,他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处在那一斗争激烈的时代,他对文学提出这种要求是自然而合理的。所谓“明道”,就是用诗文宣传儒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纪政事”是记叙重大的政治事件,表示自己的观感。“察民隐”是反映人民的痛苦和愿望,揭露社会的黑暗面。“乐道人之善”是歌颂节士、志士,当然也鞭挞叛徒和奸佞。现存顾诗四百二十四首,完全可以按此分类,他是忠实地实践了自己所揭橥的创作原则的。

和当时许多遗民诗人一样,他也深受杜甫影响,而且也是从明七子入手学杜的。这一点前人颇多论及。有的说:“(宁人)诗初自七子入,进而益上,心摹手追,惟在少陵。”有的说:“宁人诗甚高老,但不脱七子面目气习。”

 

展开
目录

《清诗流派史》序    敏泽1

 

第一章 河朔诗派

一 河朔诗派的由来

二 河朔诗派的特色

三 几位代表诗人

第二章 岭南诗派

一  岭南诗派的风格特色

二  屈大均

三  陈恭尹

四  释函可

第三章 顾炎武

一 顾炎武的先进思想对其诗作的影响

二 顾炎武的诗论反映在诗作上的特点

三 顾炎武诗作的艺术特色

四 顾炎武诗对清诗的影响

第四章 虞山诗派

一 虞山诗派的兴起

二 钱谦益

三 冯舒与冯班

第五章 娄东诗派

一 娄东诗派的兴起

二 吴伟业

三 “梅村体”传人之一——吴兆骞

四 “梅村体”传人之二——陈维崧

第六章 秀水诗派

一 秀水诗派的产生

二 朱彝尊

三 秀水诗派的变化

第七章 神韵诗派

一 神韵诗派的兴起

二 王士禛

三 神韵派及其影响

第八章 清初宗宋派

一 清初宗宋派的产生

二 清初宗宋派诗人

三 查慎行

第九章 饴山诗派

一 饴山诗派的产生

二 赵执信

三 流派及其影响

第十章 浙派

一 浙派的产生

二 厉鹗生平及其诗论

三 厉鹗的诗

四 对浙派的评价

第十一章 格调诗派

一 格调说产生的原因

二 沈德潜提倡格调说的主客观条件

三 沈德潜诗的分析

四 格调派

五 对格调派的批判

第十二章 肌理诗派

一 肌理说的“义理”和这一诗论产生的原因

二 从“文理”角度看肌理说的理论价值

三 论翁方纲的诗

四 肌理派诗人及其影响

第十三章 性灵诗派

一 性灵派产生的原因

二 袁枚及其诗

三 赵翼及其诗

四 张问陶及其诗

五 性灵派的影响及其历史评价

第十四章 桐城诗派

一 桐城诗派的形成

二 桐城诗派的诗论

三 刘大櫆、姚鼐和方东树、梅曾亮的诗

四 流派与影响

第十五章 高密诗派

一 高密诗派兴起的原因

二 高密派的诗论

三 李宪噩与李宪乔

四 二李的追随者

五 对高密诗派的评价

第十六章 常州诗派

一 常州诗派的产生

二 常州诗派的诗论

三 常州诗派的杰出诗人黄景仁

四 常州诗派及其影响

第十七章 龚自珍

一 生平

二 诗论

三 龚诗的悲剧意识

四 龚诗对近代诗的影响

第十八章 宋诗运动和同光体

一 产生的原因

二 狭义宋诗派的诗论

三 两位代表诗人

四 结论

第十九章 汉魏诗派

一 汉魏派产生的原因

二 王闿运生平简介

三 王闿运的诗论

四 王闿运的诗作

五 结论

第二十章 中晚唐诗派

一 产生的原因

二 樊增祥的生平和诗论

三 樊增祥的诗作特色

四 中晚唐派的影响

第二十一章 诗界革命派

一 诗界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 黄遵宪的诗论与诗作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