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著名汉学家写给大家的新宋史】 西方宋史研究的杰出学者、德国著名历史学家迪特·库恩教授凭一己之力、专门为大众读者撰写的新宋史,国内首次出版;代表50年来世界中国史全新研究成果,数十所世界一流高校中国史指定教材,英语世界宋史必读;简洁清晰,通俗易懂,为大众读者阅读宋史首要选择!宋史专家邓小南、李华瑞联袂推荐!
―――――――――
【全球史视野,跨学科跨领域的全新宋史】迪特·库恩教授立足世界看中国,从全球史的崭新视角真正做到跨学科跨领域解读宋朝历史,涵括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城市史、环境史、医疗史、女性史、艺术史、科技史、物质文化史等多个学科领域,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地展现了儒家统治之下、转型之中的宋朝如何影响中国社会的道路选择。
―――――――――
【高度评价宋代的历史地位,全面反映西方学界的宋史研究成果】长期以来国内对宋代的历史地位评价较低,而本书则较为全面反映了欧美学界对宋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高度评价,尤其突出了宋代的多功能的大都市发展、纸币的创制和使用、手工业技术进步三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当时世界范围的领先地位。
―――――――――
【专题叙事,内容广博,优美晓畅】全书分为12个专题,以生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两宋立国的时代背景、内外关系、政治格局,讲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礼仪习俗、艺术世界,介绍了都市风貌的演进、生产领域和日常生活的变迁,涵盖丰富,涉及诸多领域,从人来人往的店铺与市场中出售货品过剩,到缠足的起源、为口腔卫生找寻空间、墓室构造,不仅是专业学者的案头必备,更是普通读者的宋史必读佳作。
―――――――――
【关于套书】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
《哈佛中国史》六卷本丛书,由国际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集结罗威廉、陆威仪和迪特·库恩三位知名汉学家,萃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全新的中国史研究成果,以全球史视野、多学科学识颠覆传统中国史叙述模式,倾十年之功写就,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能代表西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史研究全新成果和水准的多卷本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站在风起云涌的21世纪,从全球史角度重写"世界中国史",引导世界重新思考当下中国。丛书上自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天下,下至20世纪初清朝终结,分为六个帝国时代--秦汉古典时代、南北朝大分裂、世界性帝国唐朝、宋朝的社会转型、气候变迁影响下元明帝国的兴衰,以及成就斐然、盛况空前的大清王朝,进而串起2000年中华文明跌宕起伏的荣辱命运。
《哈佛中国史》丛书专为普通读者而作,语言生动活泼,文风简明精悍,结构精致合理,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是一套给大众读者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出版后获得很多赞誉,被称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堪称哈佛大学出版社的典范之作,已被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数十所世界知名大学指定为中国史课程教材。
《哈佛中国史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四卷。从10世纪唐代后期到宋帝国早期,中国发生的转变标志着中华帝国出现了历史上具决定性的断裂——北方士族靠着谱牒的政治优势而形成的“旧世界”,在延续了几百年后最终在880—960年间的混乱和内战中消失了;随着士族的衰亡和士大夫阶级的出现,旧的治国之道被遗落。士大夫阶级受到儒家学说的熏陶并通过了科举考试,决心承担起重塑中国传统的责任。他们在政治、意识形态、哲学、文化、文学、艺术、科技上所取得的成就与那些改变了日常生活的、强大的经济力量结合在一起,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界定宋代是一个转型朝代。
―――――――――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编
01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王兴亮 译
02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李磊 译 周媛 校
03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张晓东 冯世明 译 方宇 校
04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德] 迪特·库恩(Dieter Kuhn)著 李文锋 译 邵君安 校
05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 潘玮琳 译
06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美]罗威廉(William T. Rowe)著 李仁渊 张远 译
第7章 人生礼仪
在宋代,两项仪式由于其社会和开支方面的重大影响,在一个家庭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即婚礼和丧礼。除此以外,女孩适龄订婚的笄礼、四季的释奠礼、祭祖礼以及年轻男子年满15 岁时的冠礼(在这个礼仪中他们穿上长袍并取字)等,在贯穿其一生的诸多礼仪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冠礼是仿效古礼重新恢复的,而婚丧礼并不仅仅是繁文缛节,更是宋代传统生活的一部分。婚丧礼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个体家庭,它们对中国文化的阐释极其重要,通过这一阐释,人们得以对中国文化产生认同,继而得以沟通古今。
宋朝的婚姻制度
中国家庭是由家长主导的,这意味着父亲或祖父对家庭具有法律赋予的统治权威。三代同堂的家庭中,祖父对整个家庭及其成员(包括其妻妾、儿子和儿媳、孙子和未出嫁的女儿,以及辈分较低的亲属和仆人)负有法定责任。他对家中一切重要事务,特别是祭祖,具有绝对的权威,而祭祖被认为对于家族的延续、巩固和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士大夫家庭的家长在宗祠主持祭祀,宗祠是家族的精神中心,通常祭祀对象是三代以上的祖先。男性后代最重要的法定义务是把祭祖仪式世代传承下去,而婚姻就为此提供了一个渠道,婚姻通常被视为一种仪式,这种仪式可以通过精神方式,将生者与逝者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二者的福祉。权威的《礼记·昏义》解释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但一桩好的婚姻除了养育后代之外,还要满足其他社会经济功能的需要。婚姻使许多家庭被连接在一起,它也使家庭的政治影响力、特权和经济上的兴旺得到了保障。在中国社会,一个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由其身份(家长、长兄、弟、妻、妾、女、女婿等等)所确定。家庭中的等级比性别更重要,仍然健在的老夫妻在家中拥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可以使唤晚辈做事。
尽管国家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登记婚姻,但具有同样社会地位的男女双方家庭都把婚姻视为一件严肃的事情,并接受法律对婚姻的约束。例如,中国的一夫一妻制意味着一个男人可以同时和几个女人一起在他的家庭中生活(他的妻子、妾和婢女),但他只能有一位法定的妻子。妻子,即正房,位列家中等级制的女性之首,特别是在其儿子娶妻、她成为婆母后。根据法律,一个已经娶妻的男人严禁再娶一位妻子,否则会受到刑罚处罚,只有他的妻子死后或他离婚之
后才能再婚。
大多数家庭请女性媒人来给儿女安排良缘,媒人们熟悉当地情况,他们牵线搭桥促成好事,让双方家庭最终同意男家下聘礼,女家出嫁妆。在与男女双方家庭的商谈中,女方家庭的财富要比待嫁女子的相貌或其他条件更为重要。适龄的年轻男女只是婚姻棋局中的卒子,在男女双方都还是孩子的时候,双方父母预先定好婚约是非常普遍的情况。与邻国的蛮夷不同,宋朝人通常是同代相婚。11 世纪时,女子的适婚年龄是14 岁到20 岁;男子是16 岁到30 岁,在更小的年龄婚嫁也是被许可的,年长而不婚被认为是不幸的。
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旧族中选择儿媳,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儿媳的首选。蔡襄曾对此有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在新儒家哲学家看来,这种婚姻观念带来的堕落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男人的财产、他的聘礼以及妻子的嫁妆成了婚姻的决定因素。
宋代的富裕之家通常来自士绅和商人阶层,这些人家为其出嫁的女儿置备了田地和嫁妆作为陪嫁品,这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规矩了。他们四处打听在京城进士考试中及第的年轻士子的信息,这些人被视为未来女婿的最佳人选,整个家庭都期待着从与进士结亲而获益。而对于一位受过教育、富有而又可爱的正当妙龄的女子来说,她的父母要让她读文阅史、填词作文,使之善于谈吐,精于女红,士大夫为了幸福和家道兴旺似乎会把这样的女子视为求婚的最佳人选。有时候,有的家庭还会对未来女婿的教育进行投资,“榜下捉婿,亦有缗钱,谓之系捉钱”。
为一位受过教育的年轻女子寻找合适的配偶可能是个挑战,一个很有名的例子是哲学家程颢(1032— 1085)的女儿。她的叔叔程颐是个坚定的卫道士,不让她嫁给不及她智力水平的男人,认为这样的男人与她不配。在她24 岁因病而亡后,年老的程颐说:“颐恨其死,不恨其未嫁也。”为免嫁不出去的尴尬局面出现,北宋上流社会家庭在朋友、同僚和亲戚的家庭中寻求婚配之家。在南宋,地方交往在促成婚配中所起的作用特别重要。
根据1147 年一篇文献的记载,由媒人与双方家庭对婚聘以及具体细节问题的商议可以确保双方家庭免于出错和受骗。男方所聘的媒人说媒的第一步是向女方家递上“草帖”,列明男方各种信息:男方家的家族谱系、男方在家中的地位、他的生日以及他母亲的姓氏。
如果女方家对他有兴趣,媒人也会给男方家一份列明女子的同样信息的草帖。
下一步男方家还要给女方家一份“细帖”,包含更多的个人信息,包括男方的出生时辰和女方将来要生活的家庭的情况,女方家会答复男方家有关女儿的嫁妆的数量和类别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一方或双方对这桩婚事不是很满意,他们可以不失体面地取消婚约。如果一切顺利,那么接下来新郎家的女眷会对新娘进行检查,南宋时新郎本人可以这时看一下新娘。如果他认可这位未来妻子,就把一支金簪插入她的发髻中。
新郎家给新娘家送去4 坛或8 坛酒(酒坛装饰得很漂亮),表示确认这桩婚配。为了完成婚约,新郎家还要把聘礼送到新娘家,根据新郎家的富裕程度不同,聘礼不仅包括食品、女式衣衫和丝绢,而且还有三件金制品—金钏、金鋜、金帔坠。新娘家一般也会回礼,以此建立相互的义务关系。这时,两家还请占卜者确定结婚的良辰吉日,包括嫁妆等一应物件都要置备好。
宋代婚礼所具有的社会重要性,在新郎要穿的新衣上就很明显地体现出来。在唐代,官员的嫡长子在婚礼那天可以穿上比其父亲品级低一级的官服。而在宋代,如果官员的儿子还没有考过科举,他可以穿上九品官服。已经通过了科举考试的新郎在婚礼那天会穿着自己的官服。唐宋时代的法律允许平民在婚礼时穿喜服,但不能穿官服。
平民百姓的婚礼相对简单,一般仅有四个步骤,而世家子弟的婚礼则要六个步骤,仪式更为复杂。理论上,这些仪式和古礼是相同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仪式在仅仅百年间就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司马光和朱熹的论著中已经很清楚地指明了这些变化。这一系列精心编排的礼仪包括:新娘离别娘家、送亲的队列、新娘蒙着盖头坐在带帘的花轿里、乐队击鼓吹笙、到达新郎家及迎亲者的迎轿、新娘进入夫家门、拜堂前的准备、跪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新娘要应承敬奉公婆、新人夫妇祭拜夫家先祖神位、洞房、婚宴、其后夫妻回访女家。这一套复杂礼仪的每一步都要按传统规则和当地风俗进行。
……
推荐序/葛兆光
中文版总序/卜正民
导言
第1章 混乱的时代
禁 佛
乡村的盗匪
五代十国
契丹帝国(大辽)
党项王国(西夏)
第2章 模范的统治者
王朝的建立
统一疆土
中央集权
印刷和政治
文 治
第3章 从改革到衰落
早期的范仲淹“小规模”改革
王安石的“大规模”改革
辽的衰落和金的兴起
北宋的灭亡
第4章 南宋
共处之路
金的汉化
宋朝的辉煌和苦难
蒙古的崛起
“上帝之鞭”
宋朝的垂死挣扎
最后的崩溃
第5章 儒释道三教
振兴儒学
系统化儒学的创建者朱熹
宋代的道教和佛教
新儒学与佛教
祖先崇拜和孝道
辽、金的佛教
转型中的儒学和佛教
第6章 教育与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制度
教育制度
进士考试
古文运动
仕途、俸禄和特权
第7章 人生礼仪
宋朝的婚姻制度
女性的教育和财产权
契丹和女真的婚姻制度
汉人的丧葬习俗
契丹和女真的丧葬风俗
婚礼、丧葬礼和汉人的文化认同感
第8章 探索内在和外在世
诗词——展示内心变化的艺术
绘画中反映的自然与日常生活
格物之理
第9章 京城的转变
长安,天子之都
开封,都市典范的变化
杭 州
长安、开封和杭州的命运
第10章 生产领域的变化
农业生产8
纺织机械和水磨坊
货物和人员运输
自然资源的开采
第11章 货币与赋税
纸 币
纸 钞
通货膨胀与钱币借贷
两税法
宋代的赋税负担
异族政权的财政政策
第12章 公共领域中的私人生活
家庭与居家布置
个人交通
卫生与梳妆
缠 足
衣 饰
娱乐与浮世
医疗保健与福利
结语
致谢
统治者年表
宋代度量单位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我希望我们抱着生命经验之复杂的想法,而不是退回到“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它该发生”那一套统一的、早已建构出的历史叙述中。我们应该从自己所写时代的内部而非外部来呈现那些岁月,但同时,我们的写作也需要囊括该时期内中国所征服的地区,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从内部来观察,还要具备全局眼光,将影响该地区历史进程的非汉人形象更加具体。这套书仍保留的一个传统是按照朝代来划分中国历史。之所以这么做,部分是因为朝代变更往往意味着正式统治者的改变,由此人民的生活组织方式也改变了;更重要的是因为朝代的确提供了时间定位,方便人们明白自己在历史的何处徜徉。所以,读者会在这一套书中见证朝代兴衰,但也能更多地了解某个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像在故事书中那样只看到皇帝和大将军们的传奇故事。
--主编卜正民,著名汉学家,“哈佛中国史”中文版总序
★透过海外中国学家对“中国/历史”的叙述,我们不仅能看到“异域之眼”中的“中国史”,而且能看到塑造“中国史”背后的理论变化,也能看到重写“中国史”背后的世界/全球史背景。其实,当他们用流行于西方的历史观念和叙述方法来重新撰写中国史的时候,另一个“世界中的中国史”就产生了。
--葛兆光,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教授,“哈佛中国史”推荐序
★不似“剑桥中国史”皇皇十余卷深奥厚重,作者甚众,而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zui能反映世界汉学全新研究成果、代表世界汉学zui高水准,每个断代仅由一人一气呵成,专为普通读者走近、思考和理解中国而作。
--包弼德,美国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详尽的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一直被奉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六卷本中国史以一种新鲜、紧凑、易读的方式涵盖了公元前2世纪到20世纪初期中国古代王朝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进程。
--独立学者查尔斯· W.海福特
★这一精彩的由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主编的“哈佛中国史”丛书,为哈佛大学出版社带来了至高的荣誉。它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中国。
--历史学家乔纳森·米尔斯基
★内容广博、行文晓畅是《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的重要特点。作者迪特·库恩在12章篇幅中,以生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两宋立国的时代背景、内外关系、政治格局,讲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礼仪习俗、艺术世界,介绍了都市风貌的演进、生产领域和日常生活的变迁。作者眼界通贯东西,视域开阔,态度切实,通篇征引丰富,环环递进。整体叙述前后呼应,突出了本书的核心议题,引导读者看到,这一时期“在理性、效率、前瞻性和经济活力的基础上”经历着中古历史的转型。宋代的新儒学思想家致力于为这一急剧转型的世界提供可行的出路,而脱胎于此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念,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影响着中国社会的道路选择。
--邓小南,宋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可以说是中国读者读到的第一部较为全面反映西方学界对宋代历史认识的著作。即使将来出自众人之手的《剑桥五代宋朝史》中译本出版,也不能完全取代这部书的价值,因为本书打上了作者迪特·库恩长期研究中国科技史、艺术史和宋史的鲜明特色及个性的烙印。这部出自西方学人的书却力图回到传统中国的认知上,亦即探究宋代历史是如何在儒家思想统领、影响下践行和发展的。单就域外学者努力解析中国文化密码,尽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宋朝而言,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李华瑞,宋史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作为研究宋朝历史zui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迪特·库恩拿出了一本经验丰富、信息详实,在物质文化与科技史方面尤为突出的作品。库恩有力地描绘出了当时许多领域的景象:京城的变迁,教育与考试,商业,宋朝财政系统,对宗教信仰的生动讨论,自然现象的研究,公共空间中的私人生活,等等。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华帝国中期的历史和文化的读者,库恩的这本《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保证会是你合适的选择。
--史乐民(Paul Jakov Smith),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研究深入,论述清晰,库恩广泛地涉及了诸多领域,从人来人往的店铺与市场中出售货品过剩,到缠足的起源、为口腔卫生找寻空间、墓室构造……即使已然精通这一时期的学者也能从中学到许多。与此同时,这本书也非常适合那些刚开始研究中国历史的读者。
--谢康伦(C. Schirokauer,汉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每个教中国历史的人书架上都应该有一本《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并时常翻阅……库恩对于物质文化的关注非常新鲜,他由此而论证了宋代中国的重要性。
--伊沛霞(Patricia Ebrey),汉学家、华盛顿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