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西南联大的背影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58409
  • 作      者:
    余斌著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作者简介
余斌,1936年生,籍贯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教授。1955年入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兰州从事文艺、教育工作三十年。80年代初参与创办《当代文艺思潮》杂志,是该刊主事者之一。80年代末回滇任教。
在理论批评与学术研究方面,主要从事西部文学研究,以及西南联大研究。出版专著《中国西部文学纵观》、理论批评随笔集《大西门外捡落叶》和文史随笔集《西南联大,昆明天上永远的云》(初版名《西南联大·昆明记忆》)。
展开
内容介绍

作者在详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历时多年进行实地寻访,以昆明大西门、文林街、青云街、翠湖,乡间的龙头村、棕皮营、司家营、呈贡龙街等地的西南联大遗迹为线,以梅贻琦、陈寅恪、冯友兰、闻一多、沈从文、吴宓、叶公超、吴大猷、顾颉刚、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冰心、赵萝蕤、查阜西以及蔡威廉、林如斯、王赓等名人旧居为点,回归历史,再
现并评议了抗战时期与西南联大相关的人物和史事,并对与西南联大互为背景的昆明进行浮世绘式的描写,生动呈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战时昆明。

展开
精彩书摘

抗战时期西部两个“联合大学”的一点比较

 

抗战时期的联合大学其实不止一个,广为人知的是西南联大,另外还有西北联大和东南联大及华东联大。东南联大由上海一带的若干规模较小的大专院校组成,依附暨南大学短暂办学,校址先浙江金华后闽北建阳,边筹备边办学,并未正式挂牌,且终于停止筹备,于流徙中仅存在了一年,等于流产,时1942 年。华东联合大学(又称上海基督教联合大学)于1938 年夏正式组建,其主体为东吴、圣约翰、沪江和之江四所教会大学。1941 年底珍珠港事件后,该联合大学解散,历时三年半。

还有两个学校群体,虽未有过联合大学之名,却也多多少少具有联合大学之实。一个由北平艺专和杭州艺专两校在湖南沅陵合组而成,定名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简称“国立艺专”,先迁昆明,再迁重庆。抗战胜利后复员仍为北平艺专和杭州艺专,即今之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

再一个是成都华西坝教会学校群体。尽地主之谊的是华西协和大学。陆续从华东、华北迁入的有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燕京大学。这些学校并未合并,只是在同一个校园里各自独立办学,但毕竟是在同一个大屋顶下,又都姓“教”,同舟共济,在教育资源上互通有无再正常不过。

在这一系列有“ 联合大学” 之名或无“联合大学” 之名的学校群体中,最可注意的自然是身在云南的西南联大,还有几近被遗忘的,身在陕西的西北联大。这两个在抗战烽烟中成立的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战文化教育史的极其重要的文化篇章。其中的西北联大,虽然从表面看,挂牌办学仅一年半,但由西北联大进行资源整合,重新组建而成的“西北五校”,实际是西北联大存在的延续,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存在来研究,特别是与西南联大进行比较研究。

大家知道,教育是国家最重要的文化命脉,它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延续、繁殖和传播,占有极关键的位置。因此,如何转移和保护国家的文化命脉,如何让这些文化命脉实体,在战争条件下继续发挥它精神的和物质的作用,就不能不是战略决策的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

1937 年7 月7 日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7 月底,北平、天津相继沦陷,一些著名的大学遭到空前的浩劫。至1938 年8 月的一年内,全国108 所高校中有94 所遭日军破坏,其中25 所因损失惨重被迫停办,继续维持的仅有83所。在国破家亡的民族生死关头,为了存留住中国教育的骨架和精髓,让中国教育文脉得以延续;为了坚持民族教育,并使无校可归的学生不致失学,以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北师大校长李蒸、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等为代表的102 位文化教育界著名人士联合发表声明,揭露日本侵略军破坏我国高等学校的罪行,提出了“教育为民族复兴之本”的口号,要求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将一些高校迁往内地继续办学。

抗战前的中国,高等教育还比较落后,且教育资源大多分布在面临战争威胁第一线的北平、上海、天津、南京等东部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合理。如今面临战争,华北、华东高校内迁势在必行。

华北﹑华东高校内迁的主要目的地是大西南。据史料,内迁大西南的高等学校为56 所,去四川的最多,约42 所,如迁重庆的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迁成都的燕京、金陵、齐鲁等几所教会大学,以及零散分布在乐山的武汉大学、三台的东北大学,等等。迁昆明的主要是北大、清华、南开及中法大学,迁大理的华中大学,以及先昆明后四川李庄的同济大学、先昆明后重庆的国立艺专和先迁澄江,1940 年迁回广东,校部设韶关的中山大学,等等。内迁贵州的主要是遵义的浙江大学、贵阳的大夏大学和湘雅医学院。

华北﹑华东高校内迁的基本格局是,北平、天津地区高校分别迁入云南和陕西,南京、上海一带的高校绝大多数迁入四川。

    而西北联大呢?虽然西北联大挂牌办学历时不长,但改组而成的西北五校,从1939 年分开办学,到抗战胜利的1945 年,各自独立建校办学已经整整六个年头,他们已经在西北,在陕甘,扎下了深深的根子。1946 年复员的时候,当年的北平大学已不复存在,作为北平大学主体的四所高校:北平工学院、北平农学院、北平医学院和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基本上是整体性地留在西北了。另两个学校:北师大和北洋工学院,虽然基本上复员回了北平、天津,但两校也都有少数教师留在西北五校继续服务,与原北平四所大学的同事们、同行们一起,共同谱写西北高等教育的新篇章。当年的北平四校,和稍晚加盟的东北大学工学院、河南焦作工学院以及陕西原有的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经过整合﹑磨合,打造成今天的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医科大学(今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和兰州的西北师范大学。这是西北联大除留下扎根西北、服务西北的精神遗

产之外,还为大西北留下的一份极为丰厚的实体遗产。

 

展开
目录
换笔,对文学批评的疲倦(代序)
抗战中的刘文典:文化抗日老战士
西南联大时期的叶公超
沈从文与昆明
西南联大之魂——梅贻琦
陈寅恪在昆明(外一篇)
龙虫并雕的王力
吴宓先生的昆明岁月
译界女杰,燕大校花——赵萝蕤
国乐大师查阜西
林徽因:“太太客厅”的余波
一颗艺术之星的陨落──蔡元培之女蔡威廉
林语堂父女与昆明
老舍:《大地龙蛇》
说顾颉刚,兼及龙云
浪漫寂寞施莉侠
德国老师李佩秀
棕树营出了个段连城

蔡公馆——门外“考古”记之一
王公馆——门外“考古”记之二
孝园——门外“考古”记之三
寻访闻一多节孝巷旧居——门外“考古”记之四
卧龙藏凤棕皮营
教授行路也有点难
五华环山行
老老的兴隆街
有民权街、民生街,何以无民族街?
老昆明的井
昆明:过去的旅馆
蒙自:意象重叠
昆明,花灯岁月
昆明,京戏岁月

漫说大学培养作家之缘起──以西南联大中文系为个案
从西南联大学生从军说到昆明现代派的崛起——以外文系为例
抗战初期昆明文协成立的前前后后
西南联大在文学里的多元呈现——从比较中看《未央歌》等几部长篇小说
为中国大学招魂——评新编话剧《我的西南联大》
“联合大学”不止一个——或许不算题外话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