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洋上的绿洲:中国游轮这10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21206890
  • 作      者:
    刘淄楠著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编辑推荐

信中利资本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汪潮涌:

也许人类生来就是诺亚的后代,大海上的方舟给了我们天然的亲切感,蓝天、碧波、白云、海鸟,还有那美丽而又遥远的地平线,三五好友,几家至亲,结伴而行,踏浪歌舞,朝迎晨曦,暮看夕阳,云走霞飞,涛声依旧……人生*好的体验皆在这个漂浮在蓝海中的“绿洲帝国”,感谢刘淄楠博士和他背后的中国游轮产业,让我们的人生有了自在漂泊,畅游海天的豪迈挥洒。

 

知名财经作家 吴晓波:

在我知道的中国商界人物中,刘淄楠博士大概是*不典型的一位:他从英国学术界海归从商,对游轮一窍不通,却被国际游轮业巨头选拔为中国业务zhang门人。他凭着热情和学习能力,把皇家加勒比打造成中国*有影响力的游轮品牌,引领中国游轮业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这是国际游轮业长达半个世纪商战在中国延续的故事,作者以亲身经历和第一手资料,描述了中国游轮业在市场竞争、消费主义、华尔街资本、地方政府、美欧亚市场板块及地缘政治合力作用下的艰难成长历程,是一个国际品牌踩着崎岖走向成功的经典案例。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英国金融时报(FT)前副主编 张力奋:

三十多年前, 我与刘淄楠博士同年去英国留学。他主攻经济学,由学界转身从商。他是真正地下海,把大洋彼岸的皇家加勒比游轮引入中国,一个巨大的空白市场。此书是他的十年创业自述,坦率直白,如同登上亚洲巨无霸的驾驶台,一览他的商业直觉和海上的狂风激浪。这是一个中国与全球化交汇的经典案例,一场跨国商战的复盘与内省。特将此书推荐给中国商学院的学子和中国市场的关注者。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 博士:

游轮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生活方式。此岸是面向终端的旅游零售,彼岸是负责航行安全和空间营造的游轮运营。刘淄楠博士的新著以文学的感性和经济学的理性,让我们理解了游轮的此岸与彼岸。游轮产业经过150年的变迁,已经从交通运输方式演变成现代度假方式,从适合长者、权贵人士休闲的小众市场,演变为适合跨代家庭度假的主流中高端市场。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CCYIA)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郑炜航

认识刘淄楠博士10年了,见证他率领团队为中国、亚洲游轮市场带来了大船时代、新船时代、大新船时代,带来了邮轮旅游1.0、2.0、3.0不断升级的理论和实践。一直诧异于一个经济学博士、大学教授如何跨界游轮运营并不动声色实现了这些巨变,他的新作《大洋上的绿洲》有答案。


展开
作者简介

刘淄楠,经济学博士,1992年毕业于伦敦大学女王玛丽学院经济系,现为皇家加勒比游轮亚洲区主席。加入皇家加勒比之前,在伦敦有过7年的学术生涯和10年的协助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商界经验。2009年受聘于皇家加勒比国际游轮,为这家全球*大的国际游轮品牌组建团队、开拓中国市场。十年后,皇家加勒比凭借成功的品牌定位、产品策略和营销模式成为中国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国际游轮品牌。皇家加勒比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游轮黄金十年的爆发式成长。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一部揭示一个国际游轮品牌在中国市场成功秘密的故事。本书作者是皇家加勒比游轮集团亚洲区主席,他从零做起,奠定了皇家加勒比在中国的霸主地位,并以大船策略和符合国情的营销模式,引领了新兴中国市场的量子飞跃,被业内人士誉为“中国游轮教父”。作者以纪实文学的笔触,用他的亲身经历记录了中国邮轮黄金十年的风云史,同时凭借其伦敦大学经济学博士的学术功底,结合他市场拓荒者的实践,撰写出的有关营销策略的经典MBA案例。 


展开
精彩书摘

殊死搏斗【7】

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崩盘,在6.5个小时里,纽约股指损失了5000亿美元,其价值相当于美国全年GDP的八分之一。很多人的命运从此被改变——如果没有选择在那天结束生命的话。

股市不好反映的是美国的经济大势,游轮业也出现一些小问题。20世纪70年代,大批新船和旧船进入游轮业,运力年增长率20%,需求年增长率10%,供大于求,票价下滑,市场进入调整期,资本开始寻求兼并。

嘉年华虽然晚于皇家和NCL进入市场,但它抓住市场的机遇,凭借其出色的成本控制,成长为第一大游轮公司。它幸运地在股灾前刚完成了第一次公开招募,资金充裕。

T. 阿里森和他的儿子M. 阿里森(Michy Arison)一直有扩张的野心,对他们来说,这可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皇家加勒比的海洋君主号对嘉年华冲击不小,为了保住行业领导者地位,嘉年华准备建三艘大游轮。然而,作为精明的商人,T. 阿里森很快就转过弯来——造船环节多、风险大,为什么不买现成的大船呢?

阿里森父子毫不掩饰要并购其他游轮公司的意图。他们一开始的目标是高端的荷美船运(Holland America)。这家荷兰公司有百年传统,在阿拉斯加夏季市场表现非常强劲,拥有一大批高端的客户群,正好与嘉年华的大众市场形成互补。但这次并购夭折了,因为荷美在跟风星游轮(Windstar)谈合作,对嘉年华并不感冒。

当他们被荷兰人拒于门外时,阿里森父子的目光转向皇家加勒比。

郭达斯·莱尔森的老板希布鲁克年届七十,已经到了退休养老的年龄。郭达斯·莱尔森是做原油和天然气运输的,对LNG船的兴趣高于游轮,变卖手中的游轮资产的想法由来已久。但他在皇家加勒比只有三分之一的股权,这些股权价格不菲,且没有绝对的话语权,很难吸引卖家。

与荷美相比,阿里森父子对收购皇家加勒比的股份是有顾虑的,他们认为皇家加勒比和嘉年华的目标市场太过接近,而且他们对皇家加勒比并没有好感,非常不看好这家对手屡屡制造新船、更新硬件的策略。

但希布鲁克是个聪明又有洞察力的行家,他最后成功地说服了阿里森父子。在后者的私人游艇里,他们有过数次秘密会面,避开了所有人的耳目。在会谈中,希布鲁克向嘉年华剖析利弊——皇家加勒比有很大的潜力,海洋君主号的成功就是明证。但这家老牌企业有个致命的问题,两家股东不和睦,常常意见不合,影响公司发展运营,挪威人的自尊强势,也让他们不能在合理的商业布局里利益最大化。如果嘉年华接手,通过嘉年华严谨务实的结构调整,增加数百万美元的利润绝对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T. 阿里森被说服了。1988年5月,他发出了购买郭达斯·莱尔森在皇家36%股份的报价。收购将以现金支付,可用于郭达斯·莱尔森在传统领域包括原油和天然气运输的投资。嘉年华的最终目的不只是希布鲁克的股份,而是要控制整个企业。费恩对此持反对态度,但董事会批准了收购。

在谈判秘密进行的同时,皇家加勒比的员工们正沉浸在海洋君主号这个甜美的果实中,公司上下溢满了激情、进取、蓬勃向上的气息。君主号的巨大成功,也使得费恩众望所归地被委任为董事长兼CEO。早在1985年,皇家还与埃米瑞尔邮轮(Admiral Cruises)达成合并协议,埃米瑞尔是当时最大的邮轮公司,拥有8条船、8900个床位,还有一条下了订单的船。收购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一切看上去都那么美,没有人能察觉,嘉年华已然像撒哈拉沙漠上饥肠辘辘的猛兽悄然逼近了它的猎物。

当并购的消息再也无法遮掩时,所有人都被突如其来的“晴天霹雳”砸蒙了。1988年8月6日,嘉年华宣布以2.16亿美元收购皇家的36%股份,这笔交易的成功将使嘉年华掌握25%的美国游轮市场,拥有15条船、17000个床位,4条已下订单的新船包括8000个床位。

费恩大概是这些人里最痛苦的一个,作为郭达斯·莱尔森的员工,他没法阻止老板变卖产业,但此时的皇家加勒比如旭日东升,毫无疑问会拥有辉煌的未来——把它交给竞争对手?他实在不愿自己的心血落入未知不可测的境况里,但又不能背叛一手提携他的恩师,也不愿辜负信任他的挪威股东。于是,他只能被动焦虑地观望事态发展。

斯考根和阿尼·威廉森(Arne Wilhelmsen)(他是皇家加勒比创始股东Anders Wilhelmsen 的儿子)早就知道郭达斯·莱尔森身在曹营心在汉,但这个消息还是让他们目瞪口呆。希布鲁克做得很隐蔽,他们事先完全没听到风声。挪威家族陷入了两难困境。他们怀疑阿里森父子并非真心想要购买皇家加勒比,而只是在制造混乱。况且,此时公司正在并购埃米瑞尔游轮,法务和财务上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此时易主恐怕会引起很多法务纠纷。

挪威人立马开始寻找新的投资者或股东。他们有充分法律武器:根据合伙的协议,其他的合伙人有优先购买权;只有当他们两家都放弃此权利,嘉年华才能染指。

然而阿里森父子还有更毒的一招,仗着已经上市,嘉年华手里有大把的现金,可以再策反一家皇家的股东。只要两家合伙人里,有其中一家愿意将股权转让给嘉年华,那么剩余的一家将成为弱势股东,此后在决策中再无话语权。

他们去找斯考根,要求把另外三分之一的股份也买下。

斯考根此时也有自己的算盘。郭达斯作为第三个股东有非常实际的表决作用,若皇家加勒比只剩两个股东,且永远意见不合,企业要怎样运营下去?更别提如何长远发展。

和希布鲁克一样,他跟嘉年华的谈判也在黑暗中进行,前几个小时还在跟威廉森商讨怎样夺回皇家加勒比的主导权,后脚就宣布也将股权卖给嘉年华。

威廉森猝不及防,孤立无援!

并购的事似乎无可挽回。所幸,斯考根在榨取最大的商业利益时,还留了一手来保住脸面。他在交易中强调,给予威廉森优先购买权,这其实也是种自我保护,避免陷入官司纠纷。

最后面临的局面是,威廉森有40天的时间来决定,是否行使优先购买权。如果要购买,他们必须在30天里筹到足够的并购资金:5.5亿美元。

这时,业内人士和大部分的金融媒体都认为并购已经尘埃落定。威廉森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冒着如此大的风险,去制止嘉年华并购的脚步。T. 阿里森甚至打电话给阿尼·威廉森,预祝彼此合作愉快。

事态却并没有按着人们预想的方向发展。

阿里森父子考量的是最大的商业利益,他们或许并不明白,挪威人在内心拥有的航海家的情感和骄傲,会形成如此强烈的执念,甚至能让他们冒着风险,选择一条不那么符合商业逻辑的荆棘之路。作为家族继承人,威廉森并不想妥协。但他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在极短的时间里找到另一种选择。

值得庆幸的是,除了嘉年华之外,还有一些人对皇家加勒比感兴趣,来自华尔街的雷曼兄弟,便是其中之一。

这家美国投行急切地想进入LBO市场,希望以皇家加勒比来敲开这扇门。LBO杠杆并购,一般指公司内部人士,从外界筹钱来购买公司的股份。股份由此转移到个人和某集团手中,举债者为了偿还债务和利息,会精简公司内部结构,削掉不赚钱的枝枝丫丫,等到企业转亏为盈,再度上市,就可以“空手套白狼”大赚一笔。

这对威廉森来说,是个挣钱的大好机会,但对于皇家加勒比,却不是什么好事。轮船公司势头大好,正处于大展拳脚的上升期,应该扩张业务,而不是紧缩节流。进入LBO,会冻结皇家加勒比的活力,甚至置其于死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