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六位咖啡职人分享自己的人生哲学和由咖啡引领的工作和生活。
田中胜幸——“不要为了金钱工作,要为了才能工作”
毅然决然抛弃美国的精英生活,取得“反文化咖啡”咖啡师的认证,回到日本开创BearPondEspresso(熊池浓缩)的田中胜幸,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发现自己的才能”,“没有顾客并不可怕,遭到不好的评价也无所谓”,但是如果对“浓缩咖啡丧失热情的话,那才是彻底的死亡”。
国友荣一——“将意式的酒吧和咖啡厅的活力带入日常”
毕业后就想要创业,于是做了建筑工人来积攒资金,2011年开设OMOTESANDOKOFFEE(表参道咖啡)。至今虽然已经是多家咖啡店的管理者,但仍然坚持在店头制作咖啡,希望“配合顾客的喜好,制作出适合他们的咖啡”,希望咖啡店在所扎根的街区,得到人们的喜爱。
滨田大介——“只做自己想做的事”
因意大利的旅行,被那些自信的咖啡师吸引,后来由售卖咖啡机和咖啡豆的契机,进入咖啡行业。想要创设贴近人群的店,于是在代代木公园开了LittleNapCOFFEESTAND(小憩咖啡站)。日本311地震的时候,延长营业时间,咖啡店成为大家暂时的避难所。也因为这次灾难,让滨田大介重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想要开一家“让大人能喝咖啡,小孩子能吃冰淇淋的,有些细心的小卖店”。
松岛大介+加藤健宏——“与客人的一期一会,就是一种乐趣”
因为“喜欢人群”这样共同的价值观,松岛大介和加藤健宏一起创办了PADDLERSCOFFEE(划桨手咖啡)。目标是打造让人们感到惬意、舒服的咖啡店。
大坊胜次——“咖啡店不能休息”
从1975年大坊咖啡店创办开始,即全年无休。大坊胜次认为“对于那些想要喝咖啡的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想喝了……无法预设什么样的人在怎样的时间点会需要这样的咖啡店”,因此“咖啡店是不能休息的”。从创业之初就秉承这种想法的大坊咖啡店,即使因为村上春树、向田邦子等文化名人的光顾而名声大噪,也一直恪守初衷,默默为每一杯好咖啡倾尽全力。也在制作咖啡和喝咖啡这样的关系中,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彼此坦诚的状态。
想把店做成“平等共和国”——大坊胜次
1975年“大坊咖啡店”准备开业的时候,最初是在涩谷寻找空间的。以前涩谷其实是个非常安静的街区。当然也是个地铁枢纽的大型街区,但完全没有像新宿那么喧闹。不过,当初的设想也不是在涩谷中心,而是在稍微偏离一些的地方开店,比如NHK电视台那个方向或者靠近青山的那一侧等,在涩谷周边看了一些地方。然后,又将区域拓宽到青山地区,在那附近转悠的时候,便看中了表参道的这个房子。
在表参道生活的人各色各样。正因为是在那个街区,向田邦子、村上春树这些平时根本不会遇到的人也来到店里,还有那些要在青山办事,顺便就来我店里坐一会儿的客人。
你有没有意识到咖啡店本身成为街区构成要素之一呢?
是的呢。对于咖啡店,的确存在这样一种想法。我并没有想要比较的意思,例如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的店铺,人们特意去到那家店,也是出于“想要来喝咖啡”,因此这是能够赢得客人的共通之处。这样也挺好的。在岩手县有个名为“一关”的地方,那里有一家名为“BASIE”的爵士乐传统咖啡馆。从很久以前开始,只要有外国的音乐人来日本,在东京演出结束后便会去到BASIE进行现场演奏,那家店的爵士乐就是如此有名。当我知道的时候,我就觉得那是家多么棒的咖啡馆啊。然后,在南千住也有一家名店“CaféBach”对吧。那个地方是在靠近山谷那一侧。我只为了便于说明才这么说,那个区域对于咖啡并没有那么喜爱吧。但是CaféBach因为某件事,让当地人对于咖啡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既然店名叫“Bach(巴赫)”,那店员必然对古典音乐非常了解,这种文化层面的信息传播给那个街区带来了一定影响。我认为这些咖啡店的活动都非常棒。
然而我则是在青山这个处于混杂情况的街区中经营咖啡店,有很多人并不是为了喝咖啡而来的。在这些各色人等光顾的场所中,在我的店里,任何人只要是真诚坦率,便能互相理解,也就是说,我想要把这家店打造成“平等共和国”。当人们被附加上周边的一些条件,比如经济能力、地位、名誉等,人与人之间便会变得不平等。但是,只要人们将那些附加条件去除,便是平等的,我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打造这家店的。最早的时候,一杯咖啡是二百五十日元(十五元人民币左右),只要拿出这些硬币,大家就都是一样的。
田中胜幸│ Bear Pond Espresso 1
国友荣一│ OMOTESANDO KOFFEE 39
滨田大介│ Little Nap COFFEE STAND 75
松岛大介+加藤健宏│ PADDLERS COFFEE 111
大坊胜次│ 大坊咖啡店 143
小岛贤治先生的手冲咖啡讲座 177
日本咖啡文化年表 183
编者后记 191
店铺信息 195